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26 07:30:25| 人氣7,40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歸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廖輝英或許感受到「大方」在<漫漫長路>的批評:

「作者把李芸兒對方武男的痴迷一扯十年,在我個人認為不夠說服力。從李芸兒的敘事觀點,我們看到的是方武男『多而鬆塌的一身肉』,『幾乎可以說是醜陋的男人』…對這樣一個顯然不具備外表和內在吸引力的男人,竟會因為他偶爾的幾句的溫言軟語(但絕大多數的侯是惡言相向,甚至是時時詬詈、辱罵,甚至動拳腳),使得專科畢業的女主角作無盡的精神、肉体和金錢奉献,實在欠缺說服力。如果說,李芸兒需要的是性的滿足,似乎又太牽強,匆匆半小時的辦事,哪來的浪漫?哪來的滿足?何況,屢有類似的場景:『方武男跨下床,橫眉豎目的嚷:我要負什麽責任?是我逼妳的,求妳的?妳別鬧笑話了,又不是未成年的人,要我負什麽責任?』(《不歸路》,聯經,1983年聯合報中篇小說推薦獎,p.144)。

1984年的電影《不歸路》,据說:

「本片劇本,先後經原著廖輝英及兩位編劇宋項如,孫材敏的三度修飾,所以在某些情節的處理顯得比小說簡明俐落,這個故事最吸引人興趣的一個問題是:一個身家清白的黃花女,為什麼甘願把貞操獻給一個中年的已婚男人,而且還在其後多年一直委委屈屈地做他的黑市情婦,導演張蜀生則改以另一個在視覺衝擊上較為強烈的理由來說明李芸兒為何迷戀方武男,因為她有相當強烈的性欲望,甚至明知方武男對她並沒有真愛情,也捨不得放棄這種魚水之歡的樂趣。女主角蘇明明長得比原著的李芸兒漂亮得多,在美感上似乎較能讓觀眾接受,而她本身也演得十分賣力,頗能表現出劇中人那種明知泥足深陷而無法自拔的矛盾情緒。情場經驗豐富的柯俊雄扮演方武男,一個在男女愛情遊戲中予取予求的大男人,無論造型與演出均不作第二人想。」

是嗎?我怎麽感受不到呢?有的好像只有李芸兒先是半推半就地破了身,從此就深陷在「傳統的從一而終」和「現代的寂寞不甘」之泥沼中,永不脫身。

那是你的口味變重了,才會覺得不夠。要是鄉下人就會覺得有夠說服力,不然民視「台灣文學作家劇場」中的鄉土單元劇<不歸路>,怎會拍得比原著還保守,不但李芸兒深陷其中,連李的二位女友洪妙玉和張少華也一路陪她到開「蜜蜜屋」冰品店,任方男白吃白玩。而原著與芸兒合開店的是一位離過婚的豪放女「丹莉」。
對比於《油麻菜籽》的以短篇篇幅且平淡文字、來處理父女母仨人長達卅年的恩怨情仇,廖輝英在《不歸路》看得出多下了點功夫,單在人物的命名上就極具反諷意味:「方武男」是不方不武不男,洪「妙玉」則廻異於紅樓夢中有潔癖的道姑「妙玉」、未婚且交歡於男人間,「蜜蜜」屋卻異常的「冷寂」。

可惜整部小說不但沒說服力,也沒充分發揮這些反諷的隱喻、象徵以及氛園之文字魅力。

你這太強廖輝英所難了,以她運用文字的功力只能點到為止,不然就如下評<紅塵刼>的潑辣。
 
 
 
《不歸路》觀後,乞求式的愛情 03/06/2006
 
機緣之下買了這部小說,廖輝英在1980年代的作品,描述著一個女人當已婚家庭第三者的故事。
排開寫作技巧不談,我在意的是故事裡的情節。
男人抵不過的是慾,而女人抵不過的是情,如此便創造了一對不受人祝福的戀情,一段盲目看不見前景的旅程。
走在不歸路上是辛苦的,從家人、朋友、生意夥伴,每個人從抗拒、心憐,終至麻痺,女主角芸兒得到各方面的接納,但從來得不到已婚戀人方武男的真心。朋友即使看不下去,卻還願意自掏腰包,家人即使剛開始反對,但依然為著芸兒憂慮他的生活,合夥人雖然生意往來,卻也願意忍受芸兒拿店裡的錢給方武男,招待他在店裡「免費」使用。種種種種,但這些對李芸兒的意義呢?
是的,就連芸兒自己也麻痺了,或許是因為她沈浸在如此的漩渦裡太久也太深,漩渦的水也太亂太難看清,在裡頭打滾已張不開眼,體會不到方武男之外的愛。
我覺得,《不歸路》一書描述的是一種自私而扭曲的愛,一種得不到更想要,又得不到又更想要的一種情感的投射。
一個人把一生的精力都投注在另一個人身上,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注在一件事情,不是極好就是極壞的力量。李芸兒得到的愛是很多的,但在當她付出所有的心神在方武男身上時,對於其他事情的觸覺開始衰退,對於愛的感受變得狹窄。她一方面因為糾結而動彈不得,另一方面卻又不斷的想要更多一些,方武男從來也不讓步。
在這樣的過程裡,他雖然力爭上游得到了些許財富(為了幫方武男還債),卻也得到了狹窄的情感,只有眼前的抓不住的才是想要的,只有她在乎的愛才看得到,其他的情感在她生命中只剩下「有事」才看得到。對於方武男之外的人,李芸兒的表現是否也像極了方武男那種外遇的混蛋呢?
* * *
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並不是依靠他人來認定,若需要依靠他人來認定自己的價值,那會非常危險。李芸兒便是把自己的價值,放在方武男身上,放在成為他的「正牌」夫人上面,不斷的追尋這樣的價值,卻成為她缺愛的夢靨。
我試著把李芸兒這種方式,稱為「乞求式」的愛情。感情不是別人「施捨」給自己的,也不是自己「乞求」來的,感情是一種雙方互動的氛圍,若需要一方「極力爭取」,那得來的也不是真誠的情感,而是施捨的情感。感情需要經營,需要爭吵,需要商量,但最終並不是彼此向對方「索求」什麼東西,而是要成就兩人的連結。當兩者走了一陣子,犧牲和奉獻這樣的心態(或可說行為),某些時刻(並不是所有時刻)為得是求得自己缺乏的愛,但往往卻得不到相對應的「回報」。
那是因為感情並不在別人身上,從他人身上來的情感,並不是真實的情感,唯有在自己內心能夠轉換的情感,才成為對自己「真實」的情感。大多時刻犧牲這種乞求的行為,換來的是鄙棄和變本加厲的忽視,也造成對方無限制的「索求」。
就算對方回報了,但是自己缺的愛的傷痛卻是補不了的;自己缺乏的愛,要從自己的傷痛裡復原起來,要從看得見自己的內在開始復原,要從面對自己自卑的感受中,來撫平那些愛的缺口。
但現在這種我所謂的「乞求式」或是「施捨式」的愛情互動,卻是很多人彼此互相對待的方式,令人驚訝的是,作者在20多年前那個時代,就已經觀察的如此入微。
p.s. 此文沒寫有關方武男的部份,那是因為方武男在書中是個徹底的混蛋,缺乏深入的內心衝突和矛盾的描寫,所以他頂多是個戲份很重的配角罷了。

 

原著:廖輝英
導演:張蜀生
演員:趙永馨、撿場
  ◎ 劇情簡介
  一九九三年的秋天,平常乖巧很少交際應酬的阿芸正在等公車時,遇見了住在對面的方武男。武男主動趨前問候並以車子送她上班。體貼的武男將圍巾圍在穿著略顯單薄的阿芸頸上,阿芸晚上回到家後,不知怎地,手總會不自覺地觸摸那條圍巾。
  武男遇上阿芸的次數愈來愈頻繁了,並且問了阿芸的電話。阿芸的母親平常虔誠禮佛,知道常有男人打電話來,自然好奇不已,大哥正雄與妻子也常示意阿芸若有中意的對象應帶他回來吃飯,以便更進一步了解,但阿芸總是敷衍逃避。
  事實上阿芸也知道武男是有妻子的人,但不知怎地,就是無法拒絕武男的邀約,終於有一天武男載她去汽車旅館,阿芸在半推半就下失了身。而從此武男就失去蹤影了。阿芸每天早上痴痴地在公車站等,但武男就是不現身。好友妙玉也曾有過這種經驗,她責備阿芸,但也表示武男絕對不會這麼快就放棄阿芸的。果然一個月後武男又出現了,並送阿芸一個鳥籠及一隻鳥兒。
  另一好友少華認為這樣下去不妥,遂要阿芸搬到桃園一起在一家成衣工廠上班,但沒多久武男又找上門來,阿芸無法自制地與他共渡一宿,而在飯店中其妻也打電話來,但武男虛詞以對。
  阿芸見武男不再來,遂自動回台北找武男,但回家中卻始終等不到他的電話,生氣的阿芸打電話給武男妻子,沒想到其妻表示阿芸若要錢可給錢,若要墮胎可帶她找醫生。其妻並責怪武男,而武男的車子被阿芸攔下,兩人在車內爭執,但正好被阿芸的母親及大嫂見到。母親傷心過度從樓梯上跌下,但依然到對面理論,然卻被武男妻子數落一番。
  少華與阿芸決定開一家服裝設計工作室,五年後業務蒸蒸日上,而武男常常藉故來借錢,但阿芸卻也發現武男拿她的錢與別的女人上賓館。傷心的阿芸與少華和妙玉合開一家咖啡屋,武男亦常來溫存而導致阿芸懷孕,但武男依然不承認,母親一番的慰詞使阿芸放棄墮胎,並打開鳥籠放鳥兒飛走…。 
 劇情分析 
  故事雖屬平淡,但卻是這塊土地上隨處可見的男女互動。事實上應該還可以放大到以「人」的角度來作更深的思索,亦即在感情世界中,為何身陷其中後就無法認清事情的真相?是否就是人們常說愛情是盲目的標準寫照?
  武男這個角色的呈現太過了,從他的表情已經標明是個聲色老手,這種黑白二分法的鮮明演出使得這部作品的說服力大打折扣。
  阿芸是個未經世故的少女,這樣的界定自然多少可以彌補這份缺失,但導演卻無法就觀眾的角度去作平台的展現,想當然爾的自我詮釋常常會顧此失彼。
  社區中的認識其實還可以更為具象一點,好比說兩人的認識是武男在偶然的機會中幫助了阿芸,這是電影戲劇中必要的放大,缺乏具象的事件互動,故事自然會顯得平淡,腳色性格也會流於平板。
  武男是性好漁色的人,影片中讓他四處放浪如魚得水,這應該是原作者一個重要的時代脈動的呈現。九O年代台灣的經濟傳奇,也是一波經濟高峰的展現。汽車不只是代步也有了更多的用途。也因為時代脈動的加速,帶動了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關係。男女的交往也從而比過往顯得更便捷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會產生類似武男這名浪蕩男子的現象與原因了。
  但這並非是一種社會進步的展現,相反地因物質與靈肉的無限追索,於是不免更加忽略了精神層次的養分,或許是拼經濟的關係,全劇中的腳色全都活在虛浮的蒼白之中。也許住的是別墅型的家居,但屋中的白色傢俱正好呈現缺乏質感的俗氣;而映照劇情的武男夫妻的生命價值觀更令人不敢領教。但不管你喜不喜歡,卻也無法反對台灣至今為止這種現象是一直延續不斷的。
  阿芸畢竟閱歷太少,故一下子受到武男的情感蠱惑,但她也是相當固執的。少華的話不聽也就作罷;妙玉以過來人的角度分析她也不聽,如此也只能解釋為阿芸陷入了愛的漩渦之中而困惑了自己的觀察力。而這一點與其母一心向佛,並常批判電視中感情出軌的女人成為明顯的逆差。殊不知她每日禮佛,而她的女兒卻早已成為她口中一再指責的女人。這自然是一項戲劇中強烈的對比;自然也在互動中展現了人生的無常與矛盾。
  這篇故事比起其他影片而言,是沒有理由拍到兩個多鐘頭的,也因為這樣,難免就稀釋了情節,節奏自然變得緩慢遲滯。再加上編導又不擅長烘托或凝聚事件,以致變得拖泥帶水。唯一具有象徵意義的具象道具,即是那個鳥籠。武男送鳥籠的心意不管有意無意,就映像語言來說是成功的畫面。而最後阿芸終於認清自己的生命方向,也決定打開鳥籠讓鳥兒自行飛出籠子,這自然是呼應阿芸自己能肯定自我,日後將走向自己能掌握與決定的路。
  阿芸最早的工作並未標明,但後來轉行到桃園成衣工廠工作,最後又變成成衣工廠的服裝設計師,但在片尾則是三名知己合開了一家咖啡屋。從三個女人不斷地在不同領域中換工作,正好呈現了台灣這個社會成長的見證。其實台灣年輕人的就業過程很少有從一而終的,尤其是無一技之長的人在走入社會之後,常常以碰撞的方式先行就業,然後再騎馬找馬。有時因不適應或人際的困頓很快就換工作了,而這種轉變很少是依自己所學或興趣來追求自己的理想,以致日後在職怨職的聲音就特別多了。
  奇妙的是,台灣很多的奇蹟似乎就在這種現象中被構築完成的。於是看似富麗堂皇的表相,始終搭配著貧乏的靈魂,這不能歸納為宿命,而是一種不懂自我上進成長的沉淪。可嘆的是,在追索的過程中似乎也讓人嗅不到反省或醒悟的契機與訊息。
  也許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屬於台灣獨有的現象文化,畢竟它是與眾不同的。但認知所謂文化本質的人,是絕對不想作這份認同的。
  「不」片以阿芸的母親代表保守的上一代,在最後的關鍵一句話似乎本著於佛家慈悲的心情來作延展。阿芸在路邊見到天真的孩子,也引燃了對新生命的期許,於是阿芸決定生下小孩獨立撫養。
  這段劇情倒是有其因果延續關係。時至今日的種種現象,似乎充斥了阿芸這般的思維與獨立撫養小孩是許多的特異例子之一,但卻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人究竟必須承受多少的試煉才能與阿芸一樣具備相同的勇敢與認知?「不」片正好為我們敘述了這些過程。
  妙玉的生活背景並不太清楚,但她是比阿芸更具主觀的女子,以武男那種結交女友的手法,在妙玉面前是絕不靈光甚至顯得幼稚無比的。或許是演員的個性鮮活,全劇中,妙玉這個腳色反而是相當出色的。
  不歸路娓娓道來一名台灣女子的愛情過程與最後尋得自我的呈現,是廖輝英相當重要的作品。然而改編為映像作品後,似乎顯得力道不足,這點應與原著無關。觀眾若有興趣可買一本原著來讀,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的。
http://blog.sina.com.tw/hero_movie/article.php?pbgid=2803&entryid=579325

從作家到螢光幕,廖輝英要給你不一樣的談話節目 2007/08/10  台聯聚光燈 
 
 「政治不是用『輝』的,咱就要來講道理。」台灣藝術台週一到週五晚上八點到十點新開了政論談話性節目「輝常不一樣」。每晚各方專家學者、政治人物們侃侃而談,評論著台灣的政經情勢,而掌控全局的主持人,竟是知名小說家廖輝英。
    一個暢銷作家、兩性婚姻專家、雜誌主編、金馬獎以及各類文藝獎得主,曾擔任台灣團結聯盟的國大代表,現在還主持起政論節目,這當中的轉折就讓我們從廖輝英初試啼聲的作品「油麻菜籽」得到時報文學首獎說起吧!
   「油麻菜籽」:台灣婦女命運的縮影
   「油麻菜籽」的女主角阿惠,在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社會裡成長,小說中母親訓誡阿惠的一段話:「你計較什麼?查某囡仔是油麻菜籽命,落到那裡就長到那裡」一語道盡早期台灣女性,不甘於命運擺弄,淚往肚中吞的無奈。這樣的情節六七成以上都是廖輝英的親身經驗,更被譽為「一筆寫盡台灣婦女三十年悲苦生活」,此作品後又被拍成電影以及歌曲傳唱。
    生長在食指浩繁的家中,母親極度重男輕女,廖輝英從小就擔任起洗衣燒飯照顧弟妹的童工。常因細故遭毒打,也在父母衝突中,被丟來的石硯與拳頭波及。雖然沒多餘時間可以唸書,但廖輝英讀書永遠拿第一,初、高中都唸北一女,大學更考上台大。雖是母親所說的「飼豬嘸肥肥著狗」,廖輝英終究一步步養成自己堅強的羽翼,在踏入廣告圈後終於展翅高飛。
    三十多年前,「做廣告」堪稱是台灣最新潮的行業。考入當時號稱外「貌」協會的國華廣告,當時國華總經理盛讚,「廖輝英有一顆漂亮的大腦袋」,文思敏捷、工作拼命,很快地以銳利的文案在業界闖出名號,薪水三級跳,是其他公司爭相挖角的對象。十多年下來,廖輝英在廣告界從基層文案做到副總經理。名氣與成功潮湧而至,也使得廖輝英學生時期寫作的慾望與天份,完全淹沒在龐大的工作壓力中。 
  生命總在意外處轉彎
   「生命會在哪裡轉彎,委實讓人料想不到。」工作十餘年,廖輝英一直傻傻地將自己高出同儕數倍的薪水全數繳給母親,但當她生病住院、在經濟上遇到困難時,母親卻沒伸出援手,讓求助無門的廖輝英在傷心之餘體認,「我與母親的確是緣薄」;接著以三十四歲高齡懷孕,廖輝英因龐大壓力幾乎流產,被醫生下令不准工作,專心安胎。安胎閒暇中,無意中見到第五屆時報文學獎的徵文的消息,當時不順遂的人生感懷,一下子讓廖輝英撩起十多年來埋藏的寫作慾望。只花了十六天,廖輝英「邊哭邊寫出自己人生的心酸」,趕在截止期限前,油麻菜籽一揮而就的生命歷程,竟奪下時報小說獎首獎,
    此後,廖輝英的創作源源不斷。廖輝英打趣著:「人家叫我『快手輝英』!」廿五年間,「快手輝英」一共創作了六十本膾炙人口的作品,前三部「油麻菜籽」、「不歸路」、「今夜微雨」接連走紅拍成電影,另有十二部作品拍成電視劇。這些作品獲獎無數,以細膩的筆觸,直探撫慰許多感同身受的心靈;同時卻也緊緊扣著社會的脈動,對舊體制傳統女性的宿命,提出最犀利的批判。 
  從小說家到廖老師變成廖國代
    廖輝英對社會不同階層的關照,從女性的社會處境、兩性婚姻、親子關係、青少年問題…廖輝英都能提出發人深省的針砭議論,成了讓人信賴尊敬的「廖老師」。廖老師不僅用筆撻伐時政,後來加入「北社」,與政治開始有了牽扯。
   「或許是因為我成長過程中看了太多不公不義」,被少年隊殘暴蹂躪的鄰居小孩、無端索賄的公務員、學校裡享特權的要人子女以及聽聞丈夫家二二八受難的伯父…等,讓充滿正義感的她深深覺得文人不能放任當權,應該要入世作為。所以,在台聯邀廖輝英擔任國大,參與廢除國民大會的憲政改革重任時,她欣然同意,因為李前總統對台灣主體意識的堅持,台聯要對抗不公不義,要照顧中產弱勢的主張,正是廖輝英對台灣的期許。
「輝常不一樣」要「非常不一樣」
    現在廖輝英要用「輝常不一樣」節目來做台灣政治亂象裡的中流砥柱。當今某些政論節目老是同樣面孔,不管來賓對議題是否了解,每日就隨口「唬爛」,大放厥詞,廖輝英深不以為然。她認為做媒體要客觀、有良心,「一定要拿證據、講道理、找專家、有數據」,這也是她對「輝常不一樣」節目的期許。廖輝英笑稱自己或許口氣太大,但她要這個節目作為「台灣的良心之聲,要讓貪腐者畏懼,要讓弱勢者發聲,讓社會有公平正義可言」。
    這樣的豪語並不會讓人覺得張狂,因為從「油麻菜籽」這個一出手就豔驚四座的前例來看,廖輝英再度出手的「輝常不一樣」,的確令人期待,期待在被政治漫天污染的媒體業中,開創出一片清新可敬的天空。
 http://www.tsu.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62&Itemid=97
 
蘇明明 
   
 

本名蘇秀珠,1960年出生,高雄人。中學畢業後加入中影與永昇公司合辦的演員訓練班,結訓後簽約成為中影的基本演員。蘇明明早年以藝名「明明」演出多部電影,處女作《一個女工的故事》即讓她獲得了巴拿馬影展最佳女配角獎,片中她飾演愛慕虛榮的女工一角,雖然當時只是初出茅廬的新人,她卻能生動地演出這個角色。
蘇明明以清新的形象出現在銀幕上,立刻廣受觀眾的歡迎,先後參與演出電影《香火》、《看海的日子》、《又見春天》等多部影片。但蘇明明演藝生涯的轉變出現在《油麻菜籽》的演出經驗中,她溫柔婉約的銀幕特質與演技在此片獲得了足夠的發展空間,也開啟了她與導演萬仁長期的合作關係,並先後主演了萬仁的《超級市民》以及《超級大國民》等。
八○年代後期,蘇明明接演「還君明珠」、「八月桂花香」等連續劇,讓她成為電視劇的當家花旦。與萬仁結婚後淡出演藝圈,近年漸漸復出接演電視劇。
  演出作品 
1979 《一個女工的故事》 Fly with Love  
1979 《香火》 Gone with the Honor  
1980 《鈴聲二十一響》 
1980 《天狼星》  The Great Justice  
1981 《皇天后土》  The Coldest Winter in Peking  
1981 《又見春天》  Once Again with Love  
1981 《龍的傳人》  The Land of the Brave  
1981 《魔鬼殺手》  
1981 《單挑》  
1981 《火爆浪子》  
1981 《半夜人》 
1982 《動員令》  Days In the Army  
1982 《老師,斯卡也答》 A Lily in the Valley  
1983 《看海的日子》 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  
1983 《油麻菜籽》 Ah Fei  
1984 《不歸路》
1984 《穿梭陰陽界》 
1984 《朋友兄弟》 
1984 《煙花女》 My Name Is Woman  
1985 《舞女》 
1985 《慈悲的滋味》  Taste of Mercy  
1985 《超級市民》  Super Citizen  
1986 《竹籬笆外的春天》  The Spring Outside the Fence  
1986 《暗夜》  Dark Night  
1986 《父子關係》  The Two of Us  
1986 《北投最後一班列車》  
1986 《孽子》 Crystal Boys  
1987 《異鄉故事》  Sapporo Story  
1987 《讓我活下去》  
1987 《佳人本色》  
1990 《牡丹鳥》 Peony Birds  
1991 《胭脂》 The Story of Taipei Women  
1995 《超級大國民》 Super Citizen Ko  
2001 《天使》  Angel  
2006 「無盡的愛」(電視劇)  
2007 《不能說的‧秘密》 Secret  
2007 「亂世豪門」(電視劇) The War of Betrayal 1895  
  得獎紀錄 
1979 以《一個女工的故事》獲得第十六屆巴拿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
  相關閱讀 
1 「蘇明明入戲30年」/ 賴怡佳 / 『時報週刊』第1546期 / 2007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304
 
 
 
 

台長: 阿楨
人氣(7,40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陰間響馬吹鼓吹》
此分類上一篇:《小婦人》

壯陽藥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23:03: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