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29 10:13:05| 人氣4,31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銷員之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推銷員之死》(今日世界,1971)的電影就比《長夜漫漫路迢迢》好看多了,旣有學校的運動求學劇情又有商場推銷的鏡頭,而不只是一家四口關在家裡說個不停,尤其導演能將作者米勒時空交錯的意識流文字、充分地轉變成影像。

那不如寫部美國經濟大恐慌時代跳樓自殺的商人,來得更有看頭,反正這也是米勒寫《推》劇及自己成長的大時代背景,別像推銷員那麼窩囊,一下想開車失神自殺、一下子想開瓦斯自殺,不就些保險費,家中未必要靠老推銷員的佣金才能過活,有必要因失業而想不開嗎,死在自導自演的車禍中。

唉啊!你不懂男人的無奈啦,努力一生,為家為妻小,到處奔波推銷,老來卻被友人之子無情地解除了代銷權,兒子呢,非但望子成龍破滅,就只因一點小事,一輩子就父子成仇。
什麼小事,青春期的男孩很敏感的,當場看到父親背叛母親和女人外遇,頓時顧家、正直、道德的父親形象全破碎,他能不毁了嗎?

又不是戀母弒父情結,再說也沒必要從此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和運動生涯啊,連帶的出社會工作時也說謊、蹺班、偷窃成性,什麼跟什麼嘛,跟誰賭氣?

所以還是寫成具有社會運動意含的失業罷工題材,反正米勒有左派傾向。

那更惨,他以自己深受其害的麥卡錫白色恐怖為背景寫的《煉獄》,其文學魅力就大不如《推》劇,所以文學一定要以文字魅力為核心,別管什麼主義的。

那我就抄段老推銷員是怎死的,在他哥來自淘金天堂幻覺的召喚下,「他迴轉身來,好像要找路徑;無數的音響,面目,和人聲似乎像潮水似的向他洶湧上來……陡然間又高又遠的音樂把他打住。音量急增,幾乎變成一個不可忍受的狂呼。他躡手躡腳的從台後方走到台前方,然後繞著屋角跑下場……汽車疾駛而去的時候,音樂一陣狂響像雷霆似的轟下來,過後只剩下大提琴上一根弦線在幽婉地顫動。」

怎麼樣?有聲有色吧!

又不是歌舞音樂片,我以為西方的史詩(從古希臘兩大史詩開始皆然)、歌劇(不論義大利的美聲或德國的重音)、或歌舞片(從舞台到電影從法国到英美),都是詩、歌、舞的偽品劣作,難得有夠創意的,為何?因為「詩、歌、舞」本是獨立的純藝術,當被拿來敘述一部情節時,當然只能虛應故事了。

你不能否認有些短詩、選曲、舞姿也蠻能讀、動聽、中看的。

廢話,我不是說「難得」了嘛!

推銷員之死>維基百科
 
《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是劇作家亞瑟?米勒的劇本,完成於1949年,是一部相當具有影響力的二十世紀戲劇。這部劇作被視為是一場對在資本主義下的美國夢相當嚴苛的批評,同時也讓米勒以及劇中主角「威利?羅曼」(Willy Loman)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推銷員之死》在演出之後大受好評,贏得了1949年的普立茲獎,讓米勒成為美國的全國性作家。
  劇情簡介
《推銷員之死》的主角威利?羅曼是一位逐漸在現實生活中失去事業能力的推銷員。威利的做事態度強調熱心誠懇以及交朋友的能力,他也一度聞名於整個新英格蘭,經常長時間開車四處兜售,他的兩個兒子畢甫(Biff)與哈比(Happy)讓他在鄰裏間引以為傲,他的妻子琳達(Linda)則每天愉快的微笑。很不幸的,隨著時間過去,現在他的生活逐漸失去了控制。
  威利已經辛苦工作了半生,而且應該要退休了,享受物質富裕的生活,並且在電話中不斷失去與過去的顧客之間的交易—特別是在一連串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與情境重現(flashback)等精神症狀後,他也失去了可以長途駕駛的能力。的確,威利曾經的努力似乎最後都失敗了:他被一個年紀可以當他兒子的後生晚輩炒了魷魚,而被迫要向之前的競爭同儕查理(Charley)貸款過活;他所有的老朋友與之前的顧客統統都不記得他了。而他34歲大的兒子,畢甫,並沒有跟上父親所走過的道路,而小兒子哈比總是成天無恥撒謊,假裝是一個完美的羅曼家子嗣。相反的,查理(威利曾經對他的兒子們說,這傢夥並不討人喜歡)卻成為了一位成功的生意人,而查理的兒子伯納德(Bernard),小時候是一位不耀眼的書蟲,長大後卻成為出色的律師。而因為威利在一次商務旅行中出軌,還讓畢甫失去了對他做為父親的信心。最後,威利還不斷被對他死去的兄長班(Ben)的回憶所糾纏,班曾經在早年前往非洲時說過:「…只要我能夠走到外頭,我就能變得有錢!」(And when I walked out, I was rich!)這句話不斷在他心頭縈繞,所以即使畢甫與哈比在家中束手無策,但是威利還是打算要找個方法,解決目前的困境。
  這部劇作的結構使用了意識流的手法:威利不斷在他的客廳、下舞臺、前舞臺以及在虛幻的過去中,還有在想像中與班的對話中移動。米勒透過這些不同的狀態,更細膩、完整展現了威利的夢境以及在人生中的現實,以及讓角色出現在溫暖以及惡劣的燈光下,比較出角色的各種面向,最後鋪陳出整個完整的故事,不讓觀眾對任何角色做出某一種固定的評價。
  最後問題的底層慢慢浮現了。威利相信、強調要成為受人喜歡的人,最後必能夠為他帶來完美的成功,而不是什麼困難的夢想,他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想法,而且決不放棄。他的兩個兒子不但受人喜歡,而且還相當英俊,而且就威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格特質應該是人人都需要的。他以這樣的態度教導他的兒子,結果讓他的兩個兒子以為機運會自動降臨到他們身上。當然,現實生活並不是這麼的仁慈,兩個兒子最後都沒有辦法爭取機會,從事讓人尊敬的工作。威利發現了他自己與他兒子的失敗,於是更加緊了腳步,將希望放在他兒子的身上:他或許無法成功,但是兒子們或許可以;他的悲劇性缺點(tragic flaw)就是在他從不懷疑這樣的夢想是否有可能實現,哈比同樣對此毫不懷疑,他繼承了父親的態度,並且在第一幕的最後,遊說畢甫,要他要去貸款後可以快速致富。但是當畢甫嘗試去貸款的時候,他發現父親的缺點,他們在劇中互相叫罵:畢甫不斷指責父親的精神疾病,威利則說畢甫只是在浪費生命、虛擲光陰並且傷了他的心。姑且不論這一場言詞戰爭對於他們的未來有何幫助,最後當畢甫打算放棄時,他含著眼淚說:「請你把那虛假的夢拿去燒掉,免得出事好嗎?」(Will you take that phony dream and burn it before something happens?)威利深受感動:因為畢甫仍然還是關心著他。
  班突然出現在威利面前,和威利討論如果畢甫離家的話,到底能夠走得多遠,班說,畢甫可以先得到兩萬美元—那正是威利人壽保險上的數字。兩人說著說著進入狂喜,突然,鄰居都在一場爆炸聲中驚醒,而這爆炸聲正來自威利的車上:威利這位推銷員,以一種最莊嚴而且最荒謬的方式,用他的人生「換來」、而非是在他的人生中賺取得到家庭經濟的獨立。此刻,觀眾以及少數參與威利?羅曼喪禮的賓客,此時便不斷打量著他的墓丘,思索著他是一位怎樣的人,以及他的夢想,究竟值不值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E%A8%E9%8A%B7%E5%93%A1%E4%B9%8B%E6%AD%BB
 

《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1966)

  導演:Alan Cooke
  主演:Joss Ackland
  羅德斯泰格爾 Rod Steiger
  Kenneth J. Warren ...
  劇情
  A.米勒的代表作。兩幕劇。1949年首演。主人公威利?洛曼是個旅行推銷員,一生失意,老來潦倒不堪,只希望兒子能出人頭地。但大兒子比夫年過30,連一份正式工作也沒混上,二兒子哈比只會尋花問柳,也是個廢物。兩個兒子在母親激勵下終于鼓起勇氣想幹一番事業,于是跟父親約定晚上在小酒館會面,共商振興大計。而當天上午老威利竟被少東家辭了,晚上來到酒館一看,兩兄弟卻在喝悶酒,原來比夫向老同學借錢碰了釘子,擬定的發財計劃已化爲泡影。威利大失所望,氣得神志昏迷,比夫和哈比趁機挽著女友溜了。威利對自己、對兒子、對整個生活不再抱任何希望,出門故意撞車而死。
  劇本揭示出美國的社會生活法則是“失敗者沒有活下去的權利”,威利沒有取得成功,因此只能走向毀滅。威利一向認爲他應當有所成就,但他對社會和自身都不了解,他渴望得到已被文明社會剝奪了的人生歡樂,因此只能眼看著希望破滅。他還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轉交給下一代,卻徒然給他們增加精神負擔,因爲他不但不能指出成功的途徑,而且給他們一系列誤導和壞影響,結果兒子們成了無用的花花公子,下一代也沒救了。作品通過這兩代人的失敗,否定了人人都能成功的“美國神話”,在結構安排、時空處理、人物形象刻畫和內心複雜情感的描寫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場演出後連演742場。
http://baike.baidu.com/view/82958.html?tp=0_11
 
推銷員為什麼死? (陳惠琬) 
          
  紛雜的人聲、不斷浮現的面孔,一波波撲面而來,纏擾不休。年過六十的維利繞著整棟房子衝來撞去,卻總是噓喝不止。終於,在茫茫夜霧之中,他推門,獨自一人駕車衝出,迎向生命彼岸奇異的呼喚,直直奔向毀滅‥‥
  一個推銷員的一生,便隨著一聲巨響,了斷。
  這是阿瑟‧米勒的百老匯名劇「一個推銷員之死」中最後一幕。整個話劇細膩而深刻地刻劃一個推銷員,是如何在生活中把路走絕,以致最後毅然反身,選擇走上死亡之路,留下一筆為數不菲的保險金額給他悲痛的妻兒。
  但是,他為什麼要死呢?他的妻子在墓前百思不解。房屋貸款只剩最後一期即將付清,錢並不重要,人才重要,他為什麼要尋死呢?
  是啊!推銷員為什麼要死?我也在問。那時,我正在一家航空公司作事,剛剛才因輸掉一個上億美元的航空系統企劃案,整個部門瞬間捲入一場兇猛的裁員風暴。人員篩減,公文銷毀,真真兵荒馬亂,灰飛煙滅。幾星期內,原本燈火興旺,人影倥傯的一層辦公大樓,竟不可思議地因著一個、一個人員的遷出,開始熄燈、聲寂,漸至死沈,近似一座遭人遺棄的寂寞廢墟。
  我因移民身份問題,許多機密案子不能碰,但又不能棄身份走人,便只好繼續死守。找工作的日子裡閒坐無事,便常在那座荒城裡獨守一室,不斷翻讀「一個推銷員之死」的劇本,想找出阿瑟‧米勒的生命答案:一個推銷員為什麼會死?
  一日讀著讀著,忽覺大樓裡的靜默一片可怕,襯得內裡的騷動喧嘩不安。闔上書,為了活動筋骨,我下到大樓的底層。是輔導員工就業的一間大廳,現也近乎棄守,似一座鬼城,一個人影不見。放眼望去燈光慘白,空氣清冷,耳邊絲絲傳來電波的聲音,四面牆上白紙飄飄,似冉冉招魂的白幡,對一些快要絕望沈船的人召喚引渡。那是公司由四面八方收集來的工作資料,對被裁的員工算是聊盡人事,仁至義盡。
  踱步過去,我的足音在室內引起寂寞的迴聲。細細瀏覽壁上招貼時,一股冷氣風拂過後腦,仿佛覺得身後仍似幾星期前的熙來攘往,絡繹不絕。但那時雖是人影川流,四週郤罩著一層凝重。人人低聲微語,謙卑的笑,謹慎地窺探,一付不知明天將如何的焦慮在臉上若隱若現。恍惚中,我似又望見那些灰白著頭,掛著老花眼鏡的一群夾雜人間。他們一個個重新穿上他們最好的面試西裝(多半都已過時),腰不再直、背不再挺,小小心心的瞇眼抄下牆上的資料(如果有合適的話,大部分皆屬過於資深,不合適用)。再臃臃腫腫地把自己塞進就業輔導室內那張小椅,辛苦地重頭刷新自己遺忘已久的面試技巧。望之不知怎地,令人酸鼻。
  他們是一群被同一公司豢養十數年至數十年不等的中年人。一走出公司大門,面對的江湖便頓顯險惡。與他們競爭的全是初出校門,體力無限、鬥志無窮,而薪水郤很廉價的一批年輕小夥子。都四、五十多歲了,還要重頭開始,一大堆的資歷與經驗不但不能增加身價,反成了尾大不掉,容身之處之難尋,可想而知。他們老讓我想到電視「百事可樂」的廣告,其中所強調百事可樂的「一代」,全是俊男美女,叫人妒忌的年輕,現郤似正對著這群流離失所的中年人露出一嘴白齒,笑出一片燦爛陽光。
  難怪推銷員維利在生活場上被迫退席時,會無限感慨:「很奇怪!在經過所有高速公路、火車、商業會議、與所有的這些年後,最後下場郤是你死了,會比你活著還要值錢的多。」於是,他選擇死亡。
  但是,這也值得一個推銷員去尋死?
  還好,咱們公司內那「百事不樂」的一代,紛紛憑著人事關係與各種手腕,在公司內部多少都找到一個角落蹲下,耽著了。在那段人心惶惶的時候,最風行一時的說法是:「找工作並非憑你會作什麼,而是看你認識的是誰?」有點各顯神通,自求多福的味道。我的等待也不離這太遠,我正在等我的人脈幫我活動一個位子。真是,人生能走的路不只一條,為什麼要死?
  瞄過牆上無啥新意後,我步回我那一層大樓,對阿瑟筆下的脆弱生命,踩出一聲聲抗議的足音。劇中推銷員的生涯便全花在路途上了。進入中年後,許多的奔波成為徒勞,有時,他會開上七百哩路,郤賺不到一分錢。他太太曾憂心的對兒子說:「對一個開上七百哩郤賺不到一分錢的男人,他腦裡會想些什麼呢?」
  他想的不全是生活吧!不全是諸多貸款要付,生活上是怎樣怎樣地沒著落,更多在他腦裡纏擾不清的,怕是他這個人的失落吧!他的四面碰壁,轉寰不開,全戳破了他作為一個推銷員的夢。在他夢裡,一個成功的推銷員是生前有大人物與他勾肩搭背,死後葬禮所有的客戶皆會趕來為他致敬弔哀。他推銷的其實不是商品、貨物,他賣的是個人風采與個人特色。他推銷的其實是他「自己」,一個最禁不起拒絕的易碎商品。
  幾條走廊靜悄悄,只有稀稀拉拉幾盞燈亮著。大樓之中無日月,凸顯出地夜深人靜,便更有幾分日頭摸黑的怪異。我輕脆的高跟鞋踩碎了寂靜,走至轉角處,卻忽被一突然冒出的人影嚇的大叫。看清眼前那張臉後,心郤一沈,是他?他還沒走?
  他原也是和我在同一部門裡作航空系統企劃案的。只是他是經理,我只是個小嘍囉,他不認識我,我郤認識他。曾看過他在客戶面前作簡報,一派叱吒風雲,有著鎮懾人的自信。自信在美國這社會很重要,是冠上珠寶,熠熠生輝,常令人在芸芸眾生中眼睛一亮。那時走廊裡遇上,打招呼我多是仰視的,笑裡少不了幾分畢恭畢敬,不只為他的身份,還為他那份幹才。
  但裁員後一片混亂,等塵埃落定後,我發現整層大樓只有另一頭有盞燈亮著。一次無意彎過去,郤赫然發現是他!怎麼也猜不著與我作伴落單的會是他,雲泥之差的身份,郤是相同落難的命運。但我是因著身份滯留,他呢?我頭一低,快步走過,怕面對這百事不樂一代中的最最不樂。
  但他仍是在的。雖然,我從未再彎過去探望,但遙遙可望見那盞燈潑灑走廊的光影,或是他步入步出的孤零身影,總是一身畢挺,令人心酸的「整裝待發」。兩個尷尬的影子便如此沈默地迴避,又寂寞地作伴。一個月了。我讀我的「一個推銷員之死」,他呢?一個曾經日理萬機,有著「工作狂」綽號的人,現面對他「七百哩的空閒郤賺不到一分錢」時,他腦裡會想些什麼呢?
  當我讀到推銷員之死並不始於他被強迫在工作場上退席,而是早在他風塵僕僕,郤奔波徒勞之時,便已在一點、一點地開始凋零時,我在心裡呼喚著:朋友,撐著,可別就此凋零了。再撐一陣,總有機會不知從哪會冒出來的。然後前幾天沒看到他,以為他找到工作,走了。沒想到他還在,且神情憔悴,帶著幾分鬥志消沈的落寞。
  「妳還在?」意外地,他主動友善地對我招呼,也是初次,他對我平視。「看到妳這有燈‥‥有沒有消息?」我搖搖頭,轉身時,意外地發現他亦隨我步入我的辦公室。是靜默太久,來串門戶?我示意他在我的桌前坐下,「你呢?也還沒有消息?」我問。他低頭謙遜地一笑,是我沒看過的一面。「有沒有什麼打算?」話才出口,便覺這真似可恥的面試問題。他聳了聳肩,攤了下手,臉上的笑把原應是灑脫的姿態全給拖垮了。
  我呆了一下,繼而給他安慰的一笑。翻出那本「一個推銷員之死」,對他說:「我最近正在研究這個,﹃一個推銷員為什麼死?﹄他的兒子說是因為他一生作了一個錯誤的夢,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誰,才會不能接受歸根結抵他只是一個﹃一毛錢可買一打﹄的平庸人。但是他的朋友郤說,一個推銷員必須有夢。推銷員的工作本來便沒有一筆一劃,全靠微笑、儀表與個性。他必須想的大,作得大!但當別人一一拒絕,且不抱以微笑時,便形同地震了,對推銷員那無異於致命的打擊!所以他才‥‥」
  擡頭,看他聽得挺專心,一臉的若有所思。我想了想,輕聲問道;「你認為呢?是環境逼死了他?還是他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他舉眼望我,兩眼望得發怔。
 
http://life.fhl.net/Novels/chen/chen005.htm
 
推銷員之死
 
推銷員、銷售員、營業員... whatever you call it,並不是一份理想工作,至少不是一份可以令家人放心的工作。
 詭弔的是,在I.T.業界,高高在上管理人的幾乎沒有一個不是sales出身,做technical而進駐大公司director grade的可謂少之又少。
Sales是一條艱辛的路,但亦是通往管理層最直接的路。
今天報章頭條都是有關一個fresh grad懷疑不堪工作壓力而輕生自殺,看過他的xanga,我感受到他一直以來的壓力,他的日記就好像在不斷說服自己「這項工作很有挑戰性」、「這間公司是大公司」、「cold call的客都是corporate客」、「電訊業有很多學問」、「做sales可以大開眼界」。
做corporate sales的確,比「企街」、「洗樓」好像高級一點,但要做一個成功的sales,只得一個要訣,就是「放低你無謂既尊嚴」。
背上一個「我是高級的sales」的重擔,壓力其實比起企街、洗樓更大,因為要保住那無謂的尊嚴。當別人問起你做甚麼工作,你不能像律師醫生會計師一樣照直說,因為為了無謂的尊嚴,一個fresh grad不會直說「我做sales」,而是說我是「Corporate sales」,還要見到別人沒反應,或有點白眼,就搶先解釋一輪corporate sales不是街邊sales,我的客都是上市公司、大機構,我賣的產品很多學問雲雲。
基本上,sales就是sales,做sales就要cold call,而cold call一個街客和cold call大公司一樣難,一樣是多勞多得多打多中。不用妒忌靚女同事可以著黑絲襪加短裙見客,sales就是要用盡所有籌碼去玩的一個遊戲,別人有單,你沒有單,就是別人比你行,比你出色,無論你資歷有幾高經驗有幾多英文有幾好,做sales,只有簽客的數量才算數。
做sales,尤其是做一些已「商品化」(commoditize) 的產品,例如電話plan,上網,fax線之類,是不用讀過大學的。不要迷信sales是專業,sales不同醫生,一個新人不用5年sales培訓,也可以憑性格憑人脈憑魅力去擊敗sales場老手。
我建議所有sales super或manager,當新同事入職,首先送一本馮兩努先生寫的「推銷員不死」(好像改了書名做「強者不死」「勝者不死」- 連出版社都覺得讀者會恥於作為一個推銷員)給他們,而不是向他們洗腦講大話,說「你們是corporate sales,和企街那些是不同的。」
請不要讓悲劇再發生了。
一個月費plan,和十個月費plan,賣的都是月費plan,專做corporate的話,兩個月開不到單有甚麼出奇,分分鐘商場做booth的sales還好賺,corporate不corporate,有甚麼關係?
應徵做sales的同學,請大家也不要欺騙自己,見工時騙HR姐姐說「我不怕辛苦」「我不怕cold call」「我很外向」諸如此類 - 若果不是有決心做sales,而是找不到其他工作才應徵的話,各位同學請三思了。
http://itstartu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21354
 
阿瑟米勒>百度百科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1915年生于紐約,畢業于密歇根大學,是美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傑出的劇作家,著有《我的兒子們》、《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維希事件》、《代價》、《美國大鍾》等多部戲劇,還寫過兩部小說。1987年米勒寫了回憶錄《時間彎曲》,年過古稀時,還寫了劇本《踏破摩根山》和《末代美國佬》。他的作品針砭時弊、直言不諱,被譽爲20世紀良心的代表。其中《推銷員之死》是其最有影響的代表作。
  阿瑟?米勒一生獲獎無數,包括1949年普利策獎,兩次紐約戲劇批評家獎,奧利維爾最佳劇作獎。
  1953年冷戰達到高潮,米勒創作了他最著名的一部劇《TheCrucible》(譯爲“煉獄”)。創作這部戲是爲了回應麥卡錫參議員對所謂共産黨同情者的鎮壓。在80歲高齡的時候,他還創作了影射夢露的作品《完成畫面》。
  《完成畫面》是最後一次涉及夢露這一他心目中美好而陰暗的領域。劇中的故事發生在1960年美國內華達州的一次電影拍攝過程中,一個情緒極度不穩定的女演員基蒂因爲自己失控的狀態而無法投入表演,她使得電影超支並超期,使劇組到了危險的邊緣。在這一危機時刻,和此電影有關的演員聚集在賓館裏,商量如何喚起這個沈溺于毒品中的女演員重新振作起來,繼續拍片。
  他是夢露的前夫
  1956年7月1日夢露與阿瑟?米勒結合。瑪麗蓮在結婚照上寫下:“希望,希望,希望”。而米勒則讓人在結婚戒指上刻上:“此刻就是永恒”。世界對這樁婚事拭目以待。
  夢露與阿瑟?米勒是在1951年拍《青春常駐》一片時經夢露的朋友兼老師李?斯特斯伯格介紹認識的。婚前瑪麗蓮的每部影片都超乎尋常的賣座,特別是在《七年之癢》這部片中她站在地鐵口的鏤空鐵板上,下面刮上來的風把她的裙子吹得鼓脹起來,成了她影片裏最著名的鏡頭。
  在剛剛和米勒結婚的日子裏,夢露容光煥發,經常高興地談起自己如何學做米勒的妻子,以及學烤面包、學做面條等經曆。可一次朋友們來到她家,卻發現廚房空空,夫婦兩人情緒都很差。顯然,一個家庭是容不下兩個天才的。
  再後來,夢露只要和米勒打架就會跑到李?斯特斯伯格家去。她對巴比妥酸鹽等鎮靜劑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夢露服藥時總是用香檳。漸漸,藥品也失去了鎮定她神經的作用,夢露時常情緒不定,她總抱怨米勒把她當孩子看待,總像是自己的隨從。而米勒那時也不再寫作,開始靠夢露養活。
  1960年後,夢露日益消沈。她與別人發生婚外關系,就是想讓丈夫嫉妒。可米勒卻對她的不忠不以爲然,蘇珊在傳記中寫道,“他竟不責備她,這讓她十分煩惱。”“米勒想讓她在自己寫的影片《不合適的人》中擔任主角,這對他來說比任何事都重要。瑪麗蓮不喜歡那個角色,但最終她同意了,他們婚姻關系也就跟著終結了。”
  曹禺: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你
  1978年,阿瑟?米勒到中國訪問,國家安排曹禺接待。米勒知道中國的第一劇作家是曹禺,但曹禺對他說:“你是美國的劇作家?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你。”米勒感到不太高興。爲了彌補影響,黃佐臨在上海告訴米勒說:“我們很早就介紹過你,在內部刊物上刊登過你的劇本的故事梗概。”米勒聽了很高興,黃佐臨就請他給中國觀衆推薦一出自己的戲,他推薦了《煉獄》(《TheCrucible》)。
  1981年這幕劇在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演的時候,爲了吸引觀衆,改名爲《薩勒姆的女巫》。這個戲十分成功,一連上演了50多場,觀衆們覺得劇中反映的美國曆史上的冤案和“四人幫”造成的許多冤獄很相似。有個觀衆看了演出之後對米勒說她不敢相信這出戲出自一個美國人的手筆,還有人寫信給黃佐臨說:“曆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這個教訓太深刻了,曆史的悲劇決不能再重演。”
  1983年阿瑟?米勒應英若誠之邀請來人藝導演英若誠翻譯的《推銷員之死》。中國也一直有演出米勒作品的傳統。
  瑪麗蓮?夢露前夫、大劇作家阿瑟?米勒去世
  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于美國當地時間星期四的晚上因心髒衰竭去世。享年89歲。《推銷員之死》使他被公認爲20世紀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和瑪麗蓮?夢露的婚姻使他成爲最受娛樂關注的劇作家。
  在戰後美國的十年中,阿瑟?米勒,和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一起,不僅統治了美國的舞臺,使百老彙得到長足發展,同時也使他們的戲劇流行到整個世界。
  “我們損失了一位巨人。”1999年百老彙新版劇作《推銷員之死》的導演羅伯特?福斯說,“他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藝術。”
  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回憶到米勒曾經用“我們所需要的”贊譽他的戲劇,而阿爾比說:“我會更進一步地說阿瑟的戲劇是我們所必須的。”
  阿瑟?米勒僅僅花了6個星期的時間創作給他帶來不朽聲譽的作品《推銷員之死》,1949年搬上了百老彙舞臺,由著名導演伊裏亞?卡贊執導。主人公羅曼成爲舞臺上的經典形象,他充滿出人頭地的欲望,但又利欲熏心,對于美國式的成功所抱有的頑固信念最終摧毀了他。“從字面上來說,《推銷員之死》是一部關于一出推銷員的戲劇,但是它已經成了一個神話的一部分,不僅在美國,同時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1988年阿瑟?米勒接受一個采訪時說。《推銷員之死》也被阿瑟?米勒成功地“推銷”到中國。1978年阿瑟?米勒和夫人來到中國參觀訪問,接待他的是曹禺先生。1983年在北京人藝上演了他的《推銷員之死》,由阿瑟?米勒親自導演,這也是“文革”後第一個在中國上演的外國戲劇。
  阿瑟?米勒同樣創作了其他許多重量級的戲劇作品,像1953年諷刺麥卡錫主義的作品《坩鍋》和1947年在百老彙取得最初成功的作品《我的諸子》。
  阿瑟?米勒1956年和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結婚,這是阿瑟?米勒的第二次婚姻,瑪麗蓮?夢露的最後一次婚姻。這個婚姻使阿瑟?米勒不情願地成爲了一個公衆人物,在1992年阿瑟?米勒接受法國一家報紙的采訪使用“自我毀滅”來形容他和夢露的這次婚姻。“我的所有精力和注意力都用來幫助她解決她的那些層出不窮的問題,不幸的是,我做的並不很成功。”
  這次婚姻,5年後以失敗告終,卻給阿瑟?米勒提供了兩個劇本的素材,一部是1964年的劇本《失足之後》,還有一部《正在完成的畫像》,去年在芝加哥古德曼劇院上演,可以說是他最後一部重要作品。1961年的電影《不合時宜的人》則是阿瑟?米勒專門爲夢露創作的,也是她最後完成的一部電影。
  1962年阿瑟?米勒娶了攝影師英格?莫拉斯,同年夢露自殺。
  雖說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是阿瑟?米勒的創作巔峰期,但他此後的40年仍能一直保持創作的生命力和空間。1991年戲劇《撞倒墨根山》在倫敦首演,這是他第一次在美國以外首演自己的作品。
  阿瑟?米勒生于1915年10月17日,出生在一個中産階級猶太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服裝制造商,但是在大蕭條時期卻沒錢供阿瑟?米勒上大學。米勒只好一邊在紐約的一家倉庫裏打工,一邊在密歇根大學讀書,1938年他獲得了一個學士學位。
  在大學期間他開始創作劇本。《萬幸的男人》是他第一部在百老彙公演的劇目,1944年只排演了四場。阿瑟?米勒還出版過幾部小說和短篇故事集,也和妻子莫拉斯一起出版了一些遊記,講述他們在俄羅斯和中國的旅行。
  阿瑟?米勒和莫拉斯有一個女兒,叫瑞貝卡,嫁給了著名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
http://baike.baidu.com/view/645870.html?tp=1_11
 
 

台長: 阿楨
人氣(4,310)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大亨小伝》
此分類上一篇:《長夜漫漫路迢迢》

pass by得外文系學生
妳文章寫得真好!!
若想不出答案. 何不反面思考..他為何不死?
2009-06-16 09:13:40
版主回應
作者讀者合謀下不能不死

另外是你非妳

有差嗎?反正館長有<文史哲性多重人格>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8241366/20070610192149
2009-06-17 08:19:14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4 22:13:2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