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7 18:04:22| 人氣3,070| 回應9 | 上一篇 | 下一篇

《提婆達多》的佛陀崇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昨晚及今明兩天本是要準備更展事宜,但有哲學及宗教的研究生來訪,談至十一點,當然整晚在思辯賤性中睡過(如果能安樂其中就無所謂失不失不眠,老了!想當年在東海校園可一連幾日甚至成年累月反思這類問題,成果就在本站《緣現論》等著作。依我經驗,反思是很不討好人性需求的,不論對人對己皆然,而且反思也非口語言談所能勝任,唯有將研究對象徹底分析、並提出原創性批判觀點、當然還得要有充分論証,所以本欄短評也不可能取代論著,而是以一種有對話性文字魅力的劉氏文体來呈現議題。)睡「醒」臨時改題如下:

藍吉富在其《提婆達多》(東大圖書,1999)自序說:「提婆達多的故事是小說家的絕妙題材。其中含有人性的黑暗面與光明面的映照、利生症候群與害生症候群的對決、宗教价值與世俗价值的選擇等問題,具備有相當豐富的文學內涵。善於為文者,如能將它寫成小說或劇本,可讀性必定不低。希望拙著的出版,會是一部小說體《提婆達多》作品的基石。」(p.2)
很好啊,那你應該再接再厲、一鼓作氣,將「歷史小說」系列中與中國「孔子傳」對照的「佛陀傳」寫出來,不能像以前找一大堆理由、不寫了。

可是以「善惡」二元對立來寫「釋迦牟尼與提婆達多」怎可能寫出好的小說?

那就從<現代學術界的提婆達多研究>(p.143-161)的「中道行與苦行」的修行對立,「釋迦種比丘與十方比丘」的族群對立,「印度正统與晋世改革」的對立等切入來寫。

還不是換湯不換藥的二元對立,只是好坏角色可能互換而已。

你這樣就不夠客觀了,上述二元對立可是學者的客觀學術研究。

是嗎?那還是文人的主觀小說創作較能凸顯多元衝突。

可能嗎?你自己還不是有套「好坏」小說的二元對立標準。

對不起,有語病,我不是想說「好」而是指「有創意」的小說,從文體的敘述方式到小說的內容呈現都要有創意。

愈描愈黑,反正你認為只要依傳統教義和動人方式完成的小說、電影、戲劇或其它,就是傳教媚俗的「爛」作品。

我確實認為好萊塢式的宗教电影及其原著或劇本,從以前黑白片的《萬夫莫敵》《十戒》到最近彩色的《耶穌受難記》,都是「濫」作品。

我了,你是欣賞像《基督的最後誘惑》這類反教的「色」作品。

有點、但不完全,這到評它們時再說。還是先回到《提婆達多》,我以為要有創意的話:

首先要破除佛陀崇拜,亦即時時處處要析判凡事以佛陀為是的態度,豈不知那只是佛陀崇拜下各取所需的「佛陀本懷」而已。

破除佛陀崇拜之後,還要破除對群眾信徒的崇拜,亦即不要以媚俗的文體來討好大眾口味,這暫且不論,在此先說《提婆達多》。

如要寫出有創意的《提婆達多》,接下來就要析判為何釋迦牟尼「苦行」及「浮濫」的「中道」才是「中道」,別人就是過與不及的「苦行」及「浮濫」?為何釋迦牟尼的「示現神通」「君王護法」是光明的、神聖的利益眾生,而別人的是黑暗的、世俗的、害生的權力慾?為何釋迦牟尼的佛法才是能「解脫、湼槃」的有「智慧的戒定」,別人的就是邪戒盲定?
這一切邪正之爭都充滿了宗教政治學的杈力鬥爭意味,一部有創意的佛教小說能不先讓主角及讀者陷於這些困思嗎?如果只滿足於自己人才是正信純淨的法喜,又何必有文藝呢?文藝便成為傳教的工具了。
 
 
提婆達多>維基百科 
Devadatta attacking the Buddha提婆達多(梵語、巴利語:देवदत्‍त,Devadatta),漢譯或翻作提婆達兜、地婆達兜、諦婆達兜,簡稱則翻譯為調達;亦有義譯為「天授」者。為釋迦牟尼的堂兄弟,曾加入釋迦牟尼領導的僧團,但是後來因為意見不合與權力鬥爭,離開釋迦牟尼,另外成立教團。
在原始佛教經典中為犯下五逆重罪,破壞僧團,背叛佛教,極為負面的人物。《妙法蓮華經》中,則紀錄提婆達多亦受佛陀授記,將來成佛。
 
目錄
 
1 出身
2 出家
3 提婆達多的惡行
3.1 破僧
3.2 害佛惡行
4 提婆達多受記將來成佛 
 
 出身

提婆達多出身釋迦族,祖父為師子頰王,師子頰王有淨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四子。提婆達多之父各經典則有異說。為釋迦牟尼佛堂兄弟,佛陀侍者阿難親生兄長。佛典中又記載其「四月七日食時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 」、「大姓出家,聰明,有大神力,顏貌端正 」。

出家

釋迦牟尼成佛後,返回故國迦毗羅衛城,向宗族說法,淨飯王鼓勵臣民出家追隨佛陀,有五百釋迦族人出家,中如拔提王、阿難、阿那律陀、優婆離、提婆達多等人。
《十誦律》中記載提婆達多:「出家做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爾時佛所說法,悉皆受持。」《出曜經》中則言其:「十二年中,坐禪入定,心不移易,誦佛經六萬」。由此可見其廣學博文,精進難得。

提婆達多的惡行
 
破僧

提婆達多以其聰明、博聞、禪定、戒行精進,在摩揭陀國弘法時,以種種神通,深受王子阿闍世的禮敬,在王舍城一帶受到僧俗二眾崇仰,自認與佛陀同「姓瞿曇生釋家」。因而提婆達多乃以佛陀「為諸四眾,教授勞倦 」為由,向佛「索眾」。要求「令僧屬我,我當將導」,佛陀則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都未交託統攝教授眾僧之責,何況提婆如此的「噉唾癡人 」。遂令提婆達多心生嫌恨,而提婆達多所理解教義,也與舍利弗、目犍連不同。提婆弟子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則時常謗毀佛陀兩大脅侍 。
阿闍世篡奪父王頻婆娑羅之位後,提婆達多更受王家利養恭敬,地位聲勢益加尊隆。因此「名聞利養」,反而損害其修行,於是苦行修養更加精嚴,我慢愈熾,更加企求統攝僧眾的權力 。
從佛出家之弟子,不分種姓出身,一律平等。然而佛陀出身釋迦王族,部分釋迦族僧眾則不免自覺優越,以為佛入涅槃後,當由釋迦族比丘統攝僧團。提婆達多四伴黨三聞達多、騫荼達婆、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皆出身釋迦族;而擁護堤婆達多的六群比丘、比丘尼也都以出身釋種,或與佛陀關係密切,而自覺優越,不願接受十方比丘攝化教誡。而這種心態顯與佛法不合。
而提婆達多提倡「五法」,與印度當時的苦行風氣相應,以其頭陀苦行「少欲知族樂出離者」,更勝佛陀所教。主張「盡形壽乞食,盡形壽著糞掃衣,盡形壽露坐,盡形壽不食酥鹽,盡形壽不食魚及肉。 」即畢生嚴守苦行。
所謂五法,各經論記載不盡相同,南傳上座部律藏則記載:
「盡形壽應為住蘭若者。至村落者罪。」
「盡形壽應為乞食者。受請食者罪。」
「盡形壽應著糞掃衣者,受居士衣者罪。」
「盡形壽應為樹下住者。住屋者罪。」
「盡形壽應不食魚肉。食魚肉者罪。」
然接以絕對苦行為依歸,重視壓制物慾,追求不受五欲,厭惡五欲。認為「瞿曇沙門亦有此五法,但不盡形壽,我今盡形壽受持此法」「八聖道趨向泥洹,反更遲難。修行五法以求解脫,其道甚速。」乃以離欲為解脫之道 。 提婆達多以此五法行籌表決,有五百初學比丘依循他,於伽耶山住下,另立僧伽,又有「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善說善,善說非善,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行法說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說常所行法,非說言說,說言非說。」等十四非法,於「界內別行僧事」,於是破僧。經舍利弗、目犍連化解,只餘瞿迦梨等四伴黨留下,提婆達多則因五逆重罪墮入地獄。然已衍生釋迦族比丘與十方比丘不和,導致後來佛教分化之因 。

害佛惡行

依南北傳佛佛典記載,提婆達多索眾不成後心懷嫌恨,舍利弗、目犍連帶領五百比丘返回佛所,誓報此怨,慫恿阿闍世王子幽禁其父,自立為王。遂有刺客殺佛、推石壓佛、狂象害佛、爪毒傷佛、拋車擊佛等害佛惡行。並因阿闍世王日漸疏遠,斥責、毆打蓮華色比丘尼致死。而往昔宿世與佛結怨,誓言生生世世為佛伴友,壞佛亂佛,有爭女、漁師兒、共命鳥、金色鹿等本生因緣。

提婆達多受記將來成佛
 
提婆達多因地裂,墜入阿鼻地獄圖提婆達多身陷地獄,佛為阿難說提婆達多未來生處,因提婆達多命終之時,受地火所燒,生懺悔心,「經歷一賢劫,當生四天王上,復輾轉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復墮三惡道,往來天人中,最後受身,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後成「辟支佛」。
《根本說一切有部破僧事》則記載:提婆達多造三無間業,遭受無間地獄火燃炙,痛苦不堪。阿難見其受苦,心生悲湣,要提婆以至誠皈依世尊。提婆達多「深心慇重,口自唱言:今日我身乃至徹骨,於薄伽畔,至心歸伏」。隨後即墮無間地獄中。世尊告諸比丘:「提婆達多善根已續,於一大劫生於無隙大地獄中,其罪畢以後,得人身。輾轉修習,終得證悟缽剌底迦佛陀,名為具骨」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則記載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椎鐘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而有阿私仙人為其宣講妙法華經。而此阿私仙人即為提婆達多,以其多善知識,成就佛陀「波羅密、慈悲喜捨、三十三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
因此佛陀為其授記,預言「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F%90%E5%A9%86%E9%81%94%E5%A4%9A&variant=zh-hk
 
提婆達多主張素食  by 釋從信比丘 (摘至海潮音雜誌)
 
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佛同年,是堂兄弟,從小一起受宮廷教育,讀書
,遊戲,爭逐異性玩伴,恩怨牢牢記掛在提婆達多的心上,隨著歲月
一起增長。當釋迦牟尼佛捨棄世間榮華富貴,並未減損提婆達多心頭
恨,釋迦牟尼佛成佛回到本生地,提婆達多不得不也企圖成佛,出家
學佛別有用心,及至色身衰老,眼看永無超越佛陀之可能時,設計殺
佛以用取代佛陀的地位。不想,害佛未遂,此事震驚一切人天,暴露
出提婆達多的醜陋,惡名昭彰幾乎沒有人不知。在極端惡劣的處境中
,提婆達多仍然挖空心思,一心想要破僧滅法,由於大多數人不能辨
別法非法義非義,竟致提婆達多得逐心願,提倡素食以竟滅佛。
提婆達多惡名昭彰幾無害佛之可能,但他利用宗教信仰來滅佛,其高
明處,直到如今我們還未察覺,還不知為什麼提倡素食竟能滅佛。
 
四分律大正二二冊五九四頁上:時提婆達即往伴比丘所語言:

我等今可共破彼僧輪,我等死後可得名稱言:
沙門瞿曇有大神力智慧無礙,而提婆達能破彼僧輪。
時提婆達伴,名三聞達多,智慧高才即報言:
沙門瞿曇有大神力,及其弟子徒眾亦復如是,
我等何能得破彼僧輪?
提婆達言:如來常稱說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者,
我今有五法亦是頭陀勝法少欲知足樂出離者:
「盡形壽乞食,盡形壽著糞掃衣,盡形壽露坐,
盡形壽不食酥鹽,盡形壽不食魚及肉。」
我今持此五法教諸比丘,足令信樂。
 
印度沙門文化一向讚歎苦行,提婆達多的主張一經提出,和害佛一樣
引起轟動,很多樂修苦行的年輕比丘及外道都來追隨,聲勢浩大如海
浪般洶湧而來,直到世尊入滅,釋迦牟尼佛所說正法律滅去,其勢力
猶不稍減。在中國已不知所由,反而以為不食魚肉是大乘法,小乘才
吃魚肉,提婆達多在地獄中若知道此事,一定擊掌稱快。

四分律大正二二冊五九四頁中:
佛告諸比丘:提婆達今日欲斷四聖種。
何等四?我常以無數方便說衣服趣得知足,
我亦歎說衣服趣得知足,我亦以無數方便說,
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趣得知足,
亦歎說,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趣得知足,
比丘當知,提婆達今日欲斷四聖種。
 
所謂「四聖種」就是養活僧眾的四種日常生活資具,一是衣服,二是
飲食,三是臥具,四是醫藥。出家無家不可自食其力,若無四聖種必
死無疑,但若趣得知足,無衣時依於糞掃衣,無食時依於乞食,無臥
具時依於樹下坐,無醫藥時依於腐爛藥,必可安心辦道乃至心解脫慧
解脫。是故佛制四依法,堪能接受四依法則許其受具足戒。然而此四
聖種皆來自在家居士,糞掃衣雖然是丟棄物,並非輕易可得;乞食在
印度雖然普遍,並非必然可得;樹下可坐,露地可坐,塚間可坐,風
雨寒冷之時實不堪露地坐;腐爛藥雖輕易可得,有些病非酥鹽魚肉不
能治。若盡形壽非此四依不可,信施幾無供養僧眾之處,僧眾之四聖
種必斷無疑。因此佛制四依法,在四依法之前提下,若信施施貴價衣
,可著貴價衣不必著糞掃衣;若信施供養美食,可以不乞食;若信施
施園林樓閣,不必露地坐;若信施施酥鹽魚肉,不必用腐爛藥。釋迦
牟尼佛住世期間,一切僧眾信眾及世尊本人都依法奉行,不遮吃魚肉
,不素食,外道才奉行素食主意,尤其護生主義者往往譏嘲佛教,一
經提婆達多主張五法,其中盡形壽不食酥鹽及魚肉,使一向不辨法非
法義非義的人傾倒,無不擁護聲援。
提婆達多原無對抗佛陀的勢力,尤其在他害佛之後惡名昭彰,但他利
用人類的愚癡而得逞,形勢不止比人強,還比佛強,世尊入滅後,僧
團四分五裂,佛法也快速滅亡了,在中國我們看不見吃魚肉的比丘比
丘尼,可知佛法滅無餘。
時至今日,我們若聞說學佛修道,即刻聯想到不食魚肉,學佛就是不
食魚肉,素食,這是提婆達多的餘威。知否?中國佛教是提婆達多的
聲援團體,發心學佛不知要學釋迦牟尼佛法,反而掉入提婆達多的設
計中,怎不令人掉淚呢?
戒律中無論出家具足戒或在家具足戒都有不殺生戒,我們想當然以為
不殺生便也不食眾生肉,若有人持不殺生戒而又吃魚吃肉,似乎不能
自圓其矛盾行為。事實上,不殺生和不食魚肉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
談,但學者無法分別此二者之分際,於是使提婆達多有機可乘,乘人
類的愚癡而滅佛法僧戒。
假使我們善能分別不殺生和不食魚肉的糢糊關係,便能解開不食魚肉
的是非。
所謂殺生就是殺害眾生的生命,不殺生就是不殺害眾生不斷眾生命。
不殺害眾生是居於生命可貴,居於我畏懼被殺害,可想而知他人也一
樣畏懼被殺害,為饒益有情眾生,不忍見眾生畏懼被害,為免於恐懼
是故持不殺生戒。
所謂不食魚不食肉,應從吃魚吃肉來理解。吃魚肉有二種吃法,一種
活生生吃魚吃肉,如活魚三吃,如活吃猴腦,如為吃魚肉請他人宰殺
眾生命,所吃之魚肉不論自殺或教他人殺,都殺害了眾生命。另一種
吃法是吃死魚死肉,所吃之魚肉已無生命為我殺之嫌,只是一種可吃
之物質,如不見殺不聞殺不疑殺,佛法中叫做三淨肉。佛制一切僧眾
信眾都可吃三淨肉,不可吃殺生肉,若主張盡形壽不食魚肉,便推翻
了佛制。
令我們糢糊不清的地方便是三淨肉和殺生肉之分野。若是信受不殺生
戒,不殺害眾生命是前提,三淨肉並無命,所吃魚肉和殺生便不相幹
。但有說,若沒有人食魚肉,便沒有殺魚肉之事,即使所吃是三淨肉
仍然不脫殺生之嫌。這是似是而非的話,不如理說,為什麼呢?
一者、吃魚肉和殺魚肉是二事,在世間除了極端怪異之人,沒有人吃
人肉,但殺人害命之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戰亂時,死人遍野,由此而
可知若沒有人食魚肉便沒有殺魚肉之事,不如理說。即使都沒有殺人
事件,每天每時每分都有老死病死意外死之人,人類不免生老病死,
畜生類也不例外,並非食了魚肉必定殺生,由此而可知,硬把食魚肉
和殺魚肉連結在一起,不如理說。
別有好殺不惜眾生命的人,殺魚肉之過失無由推卸給吃魚肉的人,為
什麼呢?釣魚打獵的人其樂趣不在吃魚吃肉,我們由此事實而可知,
吃魚肉和殺魚肉是兩件不相幹的事。
二者,若說食魚肉不脫殺魚肉之嫌,由命題的類比而可見端倪:
假使沒有人食魚肉便不會有人殺魚肉。
假使沒有人行淫欲便不會有人賣雛妓。
若是如此,
食魚肉的人便有殺魚肉之嫌。
行淫欲的人便有賣雛妓之嫌。
若是如此,
一切食魚肉的人便有殺魚肉之嫌。
一切行淫欲的人便有賣雛妓之嫌。
若是如此,
凡是有行淫欲的人都有賣雛妓之嫌。
欲入人於罪何患無詞,現代人賣幼女為娼妓,連古之聖賢也都有賣雛
妓之嫌,可知上述命題無一是處。
若是如此,
行淫欲的人便有賣雛妓之嫌,不成立。
食魚肉的人便有殺魚肉之嫌,不成立。
食魚肉有食魚肉之業報,殺魚肉有殺魚肉之業報,冤有頭債有主,路
歸路,橋歸橋,不可模稜兩可,以致法非法義非義也模糊不清。
由於食魚肉不是殺魚肉,信眾供養魚肉僧眾得食,僧眾有病時也得乞
魚肉食,出家非家不自食其力乃得四聖種不虞匱乏。但自從提婆達多
主張五法之後,雖經釋迦牟尼佛呵責糾正,已檔不住惡法流布,事過
境遷,愚癡眾生不知所由,提婆達多的餘力夾雜在大乘經典中傳誦,
大小乘交惡,大乘學者造菩薩戒,又把提婆達多的主張編進去,大乘
佛法流布地區奉行菩薩戒,四聖種果真如釋迦牟尼佛所說已被斷絕,
不食魚肉便失去乞食之可能。
從何而得知大乘經律中所說不食魚肉非佛說,而是提婆達多的餘續呢
一者,不食魚肉的知見若是如來所說,提婆達多的主張就是宣揚佛說
,僧眾不能舉他破僧,世尊也無由呵責他斷四聖種。
二者,一切僧眾信眾及世尊本人都食魚肉,此一事跡遍見於四阿含及
一切戒經,不容置疑,若世尊一面教他食魚肉也自食魚肉,又一面教
說不可食魚肉,如此捉弄人並非師長的行誼。
三者,聲聞乘是釋迦牟尼佛所建立,菩薩戒不可惡口辱罵也不可說四
眾過,卻處處辱罵聲聞,也頻頻說二乘聖人之過,很像提婆達多之言
行。
四者,若佛子故食肉斷大慈悲性種子,菩薩自不食肉卻應捨身手足供
養虎狼餓鬼,害他食肉斷大慈悲性種子,而且世尊及其佛弟子都食魚
肉,應都已斷了大慈悲性種子。
五者,燒身燒臂燒指是自殺的行為,菩薩不可殺生不可食眾生肉,卻
又不可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只許諸佛食不菩薩肉,不許菩薩食魚肉
。處處不如理說,不止上述五端,但由此數端已可知,不食魚肉非佛
說,乃是提婆達多的餘續。
由於提婆達多的主張夾雜在大乘經律中,不食魚肉的知見誤導學者學
佛的取向,竟致僧破法滅。大乘學者奉行菩薩戒掉入提婆達多的圈套
中,若不及早覺悟,無論出家在家,學佛終將一無所獲。為什麼呢?
飲食醫藥但取其所需以用滋身活命,正命只為修梵行永盡煩惱,學者
要當實踐不殺生,不過午食,不介意肉食或素食。但菩薩戒顛倒世尊
教誡,實踐不肉食,卻日日三時飲食。學佛只在素食純淨與否用功,
殊不知若素食純淨而可得成就,一切外道素食行者都可得成就,一切
牛羊素食動物也應可得成就。取向錯誤只學牛羊素食法無濟於解脫煩
惱,宜應捨菩薩戒,但學世尊正法律,飲食醫藥取向於不過午食。
學佛的旨趣要當永斷貪瞋癡煩惱,心解脫慧解脫,不介意素食肉食。
若樂行素食者,當知不食魚肉只能健身,只是助道品,只是世間法,
素食並非佛法,不能只以不食魚肉不用動物身上物質為有道有成就。
若環境不允許不食魚肉,當知食魚肉並不妨礙永斷貪瞋癡,不妨礙心
解脫慧解脫,不必堅持不吃魚肉,沾到油腥味之素食可吃,肉邊菜可
吃,三淨肉也可吃,不為純素而受素食所縛。
由於菩薩戒非法非律,致令學者學佛只取向素食,掉入提婆達多的設
計,不荷擔如來正法律,是故作此說。
 
--------------------------------------------------------------------------------
獨處悠閑
你自己一定沒有吃素
吃葷食現世報一般五十歲就來了, 高血壓, 糖尿病, 痛風...
動物血脂肪有毒. 飼養都用抗生素, 污染,..雞肉養雞.
人類饑餓因吃葷食而來.
末法人類淹沒於海水被魚噉食, 都是因果.
淫殺二業乃輪迴根本.
吃素慢慢來.
越懂佛法, 都準備不吃東西了, 更何況吃素一定辦到.
"想"吃葷表示業障未消.
姓名:淨誠(202.144.229.161)於99/08/28(00:30)回應
--------------------------------------------------------------------------------
獨處悠閑所貼之文,真是偏激呀!「在中國我們看不見吃魚肉的比
丘、比丘尼,可知佛法滅無餘。」
吃素與吃葷竟然會使佛法滅與興,真是偉大的發明!出家眾必須吃
葷,才是佛陀弟子,吃素就是提婆達多餘孽。這是佛法正見,還是外
道見?
提婆達多真的那麼壞嗎?其實,在經典上有另一種記載:他是很認真
修行的人,禪定很好,主張修苦行,不認同佛陀中道之生活方式,故
提出與佛不同之主張,而吸引眾多佛弟子跟隨他修行。其派別在玄奘
前往印度遊學時還有。
當然,我不是認同提婆達多之說,只是提出另一種資料,可能也是史
實,有待考證。
中國出家眾之完全素食,則源於梁朝梁武帝之令,可不是來自提婆達
多哦,別牽強附會了。
素食?葷食的問題,早先我們就已討論過了,請點取下述網址去看。
姓名:版主(210.243.176.4)於99/08/28(07:39)回應
首頁:http://www.a112.com/0207/0-b/b3.htm
--------------------------------------------------------------------------------
sam兄,近來喝香吃辣的結果,能澈見本源通道,你最近一定爽死了
我們倆互聞不到,不用輪迴了真替你高興.......
姓名:疑惑者(163.31.154.164)於99/08/28(11:34)回應
--------------------------------------------------------------------------------
sam兄
兄是反不到jackie的啦,因為惟覺、印光、宗薩欽哲仁波切、
月溪、………..、這麼多被稱為大師的都只是他的傀儡、只是他的
打手而已,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再加上個namo在旁吆喝助陣,
下次不曉得又搬出那個替死鬼出來了,此招比只破不立厲害多多呀!
姓名:ccf(203.67.162.237)於99/08/28(11:49)回應
--------------------------------------------------------------------------------
C兄
為何你說我反jackie呢?他有說一些什麽嗎?你不要每次屈我好嗎?
j轉帖的也不算太差呀!雖然比我是差了一截,但比這裏的常客好得
多啦!你不知嗎?這裏很多人相信權威的。對權威不敢生起疑惑的。
姓名:sam(199.41.199.156)於99/08/28(12:27)回應
--------------------------------------------------------------------------------
吃素不見得就有慈悲心!
君不見:農夫於田間耕種,翻土、澆水、除草、施藥,每一個動作都
不知要犧牲掉多少昆蟲的生命,難道這不算殺生嗎?主張吃素者能夠
視而不見嗎?以昆蟲的生命換來桌上的素食,是慈悲的方便嗎?
佛陀並未立下「吃素」的教戒,吃素不見得如法如義,西藏、蒙古以
及南傳各地佛教徒也都吃肉,隨順吃而不刻意吃.
吃素跟吃肉一樣都不慈悲,要做到完全的慈悲,唯一的方法就是:不
吃!
學佛人趕快認真學法啊,厭、離欲、滅盡、究竟涅槃解脫,就不用再
出生來到世上東吃西吃的,這樣就能做到「不吃」,也才是真正的大
慈大悲!
姓名:看不下去(139.175.161.42)於99/08/28(14:47)回應
信箱:3999@pcmail.com.tw
--------------------------------------------------------------------------------
看來好像要大吃、特吃,什麼都吃,人與非人、素與葷都吃才好是不
是........,真是問題哦。
姓名:版主(139.175.6.190)於99/08/28(15:00)回應  
http://a112.com/0207/0-a8/03.htm
 
 
釋迦牟尼>維基百科
 
釋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釋迦族人,佛教創始人。成佛後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爲佛陀,意思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者。
 
目錄
 
1 姓名釋義
2 生平事迹
2.1 受孕
2.2 32個奇迹
2.3 覺悟以前
2.4 成佛之後
3 著名弟子
4 基礎理論
5 曆史宗教
6 祖國、語言
7 參考資料
8 外部鏈接
9 相關注釋
10 參見條目 
 
姓名釋義

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他的尊稱。“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爲“文”、“仁”、“寂默”,所以漢譯又作能仁寂默[1]、釋迦文佛等。在《梨俱吠陀》的誦詩中,曾經記載一種出家修行者,稱爲“牟尼”,他蓄長發、著褐色的髒衣、可以飛行空中,喝飲毒汁而無事,所以“釋迦牟尼”,可意譯爲“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釋迦族的聖人”。
“悉達多”(梵文 Siddhartha,巴利文 Siddhattha),意思是“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薩婆曷剌他悉陀”(梵文 Sarvarthasiddha)意爲“意義成就”或“一切義成”[2]。這才是他的真正名字。
傳統上認爲“喬達摩”或“瞿曇”(Gautama)是釋迦牟尼的氏族名稱,即釋迦族祖先的姓氏[3]。但這應非他的姓氏,而是依照當時印度貴族的習慣,由《梨俱吠陀》贊歌的作者仙人家族Gautama[4],所取的另一個名字[5]。
大乘佛教對他又有不同的尊稱,如《華嚴經》中又稱他爲毗盧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6]。

生平事迹

出身于釋迦族,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ū),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其生卒年代,北傳佛教根據漢譯《善見律毗婆娑》中“出律記”推斷爲公元前565-前486年,[7]南傳佛教則作公元前624-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前543年。有研究認爲南傳佛教的推斷誤算一周期60紀年。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來源請求]

受孕

巴利語經典的一部分──本生經和公元二世紀記錄佛陀生平的梵文佛所行贊的記載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王後在夢中受孕的經過以及他的成長。
“四個守護天使來到,把她連床提起,帶到喜馬拉雅山。……然後這四個天使的妻子們前來,把她帶到阿諾達蒂湖,爲她沐浴,以除去所有屬人的污垢。……不遠之處便是銀山,其中有一座金色的大宅。天使在宅內鋪好一張聖床,床頭向東,扶她躺在床上。當時,未來的佛陀已變成一頭壯碩的白象。……他爬上銀山,……繞著母親的床遊行三次,右邊向著那床,從她的右側碰她,看來進入了她的腹內。她于是在這個仲夏的節日懷了孕。”
王後把這件事奏告她的國王丈夫。國王于是召集了64名顯赫的印度教僧侶,賜衣食給他們,叫他們解釋這夢。他們的回答是:
“王上不必憂慮!……你將會有一個兒子。他如果繼續在家裏生活,就會成爲普世的君主;但如果他厭世出家,就會成爲佛陀,驅散罪孽的雲霧和這個世界的愚昧。”

32個奇迹

據說有32個奇迹在佛陀降生後接踵發生:
“大千世界突然震動,顫抖,搖撼。……所有地獄的烈火都熄滅;……許多人的病霍然而愈;……所有樂器不奏自鳴;……浩瀚海洋的水變成甘甜;……整個大千世界頓時變成莊嚴華麗的花環。”
後來佛陀在一處稱爲蘭毗尼的娑羅樹園中降生。當時王後意欲攀住樹叢中一根最高的娑羅樹枝,那樹竟然彎低樹幹讓她攀到。她攀著樹枝站在那裏,就分娩了。
“他從母腹出來,就像個說法者從講經座下來,或像人從梯子下來一般,伸開雙臂雙足,身上絕沒有沾染母腹內的雜質……。
[未來的佛陀]一生下來,就在地上站立穩固,向北走了七大步,頭上有白色天篷隨著。他觀察世界的每個方向,以無比莊嚴的口吻宣告: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是我最後一次降生,從此永不再降世了。”

覺悟以前

釋迦牟尼,根據經典記載,在母親摩耶夫人返回娘家的途中,生于蘭毗尼園無憂樹下。降生七日後,母親過世,由姨母大愛道(Mahāprajāpati,音譯爲摩訶波闍波提,又叫瞿曇彌 Gautamī)撫養成人。他從八歲開始,向毗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成年後,先後娶三個妃子爲妻,並建三幢宮殿安置她們,第一宮納善覺王之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妃,第二宮納摩奴陀羅妃,第三宮納瞿多彌妃;以耶輸陀羅爲正妃,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 他過著豪華的生活, 對宮門以外生涯的滄桑變化一無所知。
隨著時間過去, 真相逐漸對他顯露。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 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據說他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經常在閻浮樹下沈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于是在29歲時的某個月夜乘白馬出家修道。開始遍訪名師,後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35歲時,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轉而前往菩提伽耶,接受了牧羊女乳糜供養,後在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日,戰勝天魔的威脅、誘惑,夜睹明星“悟道”,證得揭示諸法實相的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爲佛陀。
這一傳記的細節與“經典”所載的神奇故事截然不同。 除了他的出生年份之外, 這項記載普遍爲人接納。[8]

成佛之後
 
佛陀在婆羅雙樹間進入涅槃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教,爲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聖諦”,稱之爲“初轉法輪”。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等。他爲了宣揚佛教,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薩羅、拔沙三國爲中心,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佛25年。[9]八十歲時,佛在毗舍離城,已患重病,雨季過後,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後因食物中毒[10],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裏須跋陀羅(Subhadda)去求佛開示,成爲佛陀的最後弟子。佛在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火化後的舍利(人體火化後的遺留物)由摩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

著名弟子

佛陀在世說法時,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們是: 大迦葉(頭陀第一) 目犍連(神通第一) 富樓那(說法第一) 須菩提(解空第一) 舍利弗(智慧第一) 羅睺羅(密行第一) 阿難陀(多聞第一) 優婆離(持律第一) 迦旃延(議論第一)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
比丘尼衆中的皎皎者,則有大愛道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等。
在佛陀滅度後,大迦葉尊者繼承佛祖衣缽,帶領大衆繼續精進修行、弘揚佛法。

基礎理論

佛陀進入般涅槃後,弟子們彙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通過幾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隨著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爲世界性的宗教。
關于釋迦牟尼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法等,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這些教義又被稱爲原始佛教。

曆史宗教

在佛陀時代之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帶來了他們的宗教,稱爲婆羅門教。雅利安人與印度當地的居民戰鬥,經常會呼喚神靈的協助。在戰勝之後,則需要感謝神靈的幫助。他們並不怕死,認爲光榮戰死之後可以上升天堂。因此,婆羅門教之中,充滿了許多祭祀的儀式,以及贊頌神的贊美詩。這些儀式及贊美詩都收在《吠陀》經典之中,梵文是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唯一語言。負責宗教儀式的人,稱爲婆羅門。負責戰鬥的武士階層,則稱爲刹帝利。
但是印度當地居民信奉的土著宗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則是沙門。沙門崇尚出家苦行,在原野獨居,不結婚生子,整日端坐不動以求進入禪定。他們不相信吠陀中記載的神祗以及升天之說,但他們相信輪回轉世,認爲今生所做所爲(稱爲業),會影響到來世的好壞。要脫離輪回,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苦行而得到解脫。《梨俱吠陀》中所說的“牟尼”,也是屬于沙門中的一種。
在公元前第七、八世紀,興起了奧義書信仰,它與婆羅門教信仰不同,受到沙門傳統的影響,他們相信輪回業報,崇尚禪定苦行,但是他們也相信婆羅門經典,追求梵我合一。奧義書信仰以秘密傳授的方式,主要流傳在刹帝利階層中,後者對婆羅門階級不滿,認爲宗教特權不能由他們獨占。在後世,逐漸形成了婆羅門六派信仰中的數論、瑜伽二派。
在佛教興起之前,印度具有許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上屬于婆羅門、沙門這兩種傳統。佛陀本人曾經向阿藍迦藍學習不用處定,向郁頭藍弗學習非非想定,也曾加入苦行沙門,一天只食一顆麻麥。因此佛教興起之初,也被認爲是屬于沙門團體中的一個分支。在教義上,佛教與耆那教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這也是因爲他們同屬于沙門傳統所致。

祖國、語言

釋迦族自稱爲印度甘蔗王(巴利文 okkāka)[11]族的後裔,與《羅摩衍那》的主角羅摩同出一系,屬刹帝利種,爲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但是因爲釋迦族所處偏遠,僻處 婆羅門文化圈之外,雅利安人到達的時間很晚,被認爲是未開化地區,所以很有可能是當地土著民族,而不是純粹的雅利安人種[12]。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個大國,都是君主制國家;釋迦族統治的是東北部邊緣四小國之一的迦毗羅衛國[13],采取共和制[14],以憍薩羅(Kosāla)爲宗主國。後來迦毗羅衛國受到憍薩羅國的流離王侵略而亡國,整個部落也遭到滅族的命運。
釋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恒河兩岸的憍薩羅國(Kosāla)、摩揭陀國(Magadha)和毗舍離國(Vaiśālī)之間,所以他說法使用的語言很可能是印度東部的方言摩揭陀語(Māgadhā nirutti, Māgadhikā bhāsā)。佛入涅槃後,弟子們編纂佛典時使用的語言,也應該是摩揭陀語;但是隨著佛教傳播地區的逐漸擴大,在各種方言的影響之下,佛教語言不可能保持純正不染,學者又稱呼此爲半摩揭陀語。在阿育王石碑出土之後,學者對于半摩揭陀語開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根據南傳佛教的說法,現存的巴利文就是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語言。但是古印度語言學研究者認爲,巴利文應該是來自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源自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但它很可能受到摩揭陀語的影響,從而接受了它的某些特征[15]。
佛教的理論是關于解脫的理論,語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絕弟子要求依婆羅門傳統以梵文爲統一的傳教語言,而允許弟子以自己的母語來傳播佛教[16]。因此早期的佛教經典也不以梵文寫成。

參考資料
林朝成、郭朝順著,《佛學概論》,三民書局,26-27頁,2000年,9571431036
 
外部鏈接
釋迦牟尼佛傳
 
相關注釋

^ 《翻譯名義集》卷一:“釋迦牟尼,摭華雲。此雲能仁寂默。”
^ 《大唐西域記》卷七:“薩婆曷剌他悉陀(Sarvarthasiddha),唐言一切義成,舊曰悉達多(Siddhartha),訛略也。”這應是由于方言不同,使得佛陀有不同名字的傳出
^ 《釋迦氏譜》卷一:“明佛姓自分五別:一曰瞿曇,二曰甘蔗,三曰釋迦,四曰舍夷,五曰日種。”《翻譯名義集》卷一:“瞿曇,或憍曇彌,或俱譚。西域記雲:喬答摩,舊雲瞿曇,訛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曇,星名,從星立稱。至于後代,改姓釋迦。慈恩雲:釋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曇,此雲純淑,應法師翻爲‘地最勝’,謂除天外,人類中此族最勝。”
^ 也就是Vāmadeva(梵文:वामदेव),意爲美麗的仙人
^ 據季羨林考證。季羨林所持的理由有二,一是釋迦牟尼的姨母名叫瞿曇彌(Gautami),是瞿曇(Gautama)的陰性名詞,當時印度習慣上是從父性而非從母姓,釋迦族采取外婚制,也不應該會與同姓氏的人結婚。二者,瞿曇(Gautama)是一個婆羅門姓氏,釋迦族認爲自己源自刹帝利種姓而不是婆羅門,應該不會使用婆羅門姓氏。
^ 《八十華嚴》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諸佛子!如來于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別知見。”
^ 悉達多?瞿曇是他的名字的巴利語拼音。 梵文的譯法是悉達多?喬答摩。 他的出生日期被訂爲公元前560年、563年、567年不等。大多數權威人士接納公元前560年這個日期,或至少認爲他出生于公元前第六世紀。
^ 參考 A Manual of Buddhism, Colombo, Sri Lanka
^ (簡體中文)方立天(2006).中國佛教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 9787300075129. 
^ 誤食鐵匠純陀(Cunda)進獻的糕餅與“栴檀樹菌茸”(Sukara-maddava),Franke 將此字譯爲“柔軟的公豬肉”;Arthur Waley 則對此字作了下列四種解釋:豬吃的軟食、豬所嗜吃的食物、豬肉中最軟的部分,被豬所踏碎的食物。(K.T.S. 薩羅著:〈古印度佛教的不殺生思想〉中國傳統上認爲此時爲農曆二月十五日。
^ 《法苑珠林》卷八:“《菩薩本行經》雲,甘蔗王次前有王,名大茅草。即以王位付諸大臣,大衆圍繞,送王出城。剃除須發,服出家衣。……成就四禪,具足五通,得成王仙。……有一獵師,遊行山野,遙見王仙,謂是白鳥,遂即射之。……爾時彼地有兩滴血,即便生出二甘蔗牙,漸漸高大。至時,甘蔗熟,日炙開剖,其一莖蔗出一童子,更一莖蔗出一童女。……此童子者,既是日炙熟甘蔗,開而出生故,一名善生。又其從甘蔗出故,第二複名甘蔗生。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種。彼女因緣一種無異,故名善賢,複名水波。時彼諸臣取甘蔗種所生童子,小年時即灌其頂立以爲王。其賢善女,至年長大堪能伏事,即拜爲王第一之妃。”釋迦族的起源,又可見《長阿含經》及《佛祖統記》。
^ 《雜阿含經》中曾記載釋迦牟尼被婆羅門誤認爲賤民的故事,如果釋迦牟尼是純粹雅利安人種,就外貌特征上,應該不可能被誤認。《雜阿含經》卷四:“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住于門邊。遙見佛來,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群特!慎勿近我門!”領群特即賤民。近代研究(如方廣錩:《淵源與流變——印度初期佛教研究》)認爲釋迦牟尼爲黃種人(現代南亞的不丹人、錫金人、部分尼泊爾人等也是黃種人)。
^ 玄奘譯爲劫比羅伐窣堵國(Kapilavastū,在今尼泊爾南部的提羅拉科特附近)
^ 《佛祖統記》卷一:“大劫之始,世界初成,光音諸天化生爲人雲雲。于是議立一人有威德者,賞善罰惡,號‘平等王’。衆共供給,遂有民主之名(長阿含經○詳見三世出興志)。”傳統上認爲佛陀的父親淨飯王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但是因爲迦毗羅衛國采取部落共和制,並沒有國王的稱號,因此佛陀父親應該只是一位武士階級的部落領袖,並不是真正的國王。
^ http://ccbs.ntu.edu.tw/BDLM/lesson/pali/lesson_pali1.jsp#1 巴利語簡介
^ 《毗尼母經》:“有二婆羅門比丘,一字烏嗟呵,二字散摩陀,往到佛所,白世尊言:‘佛弟子中,有種種姓,種種國土人,種種郡縣人,言音不同,語既不正,皆壞佛正義。唯願世尊聽我等依闡陀至(指梵文)持論,撰集佛經,次比文句,使言音辯了,義亦得顯。’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與美言爲是。但使義理不失,是吾意也。隨諸衆生應與何音而得受悟,應爲說之。’是故名爲隨國應作”。相關討論可見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55_68.htm 季羨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參見條目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釋迦牟尼生平佛
佛教
如來
三世佛
十大弟子
提婆達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7%8B%E8%BF%A6%E7%89%9F%E5%B0%BC&variant=zh-cn
 
 
 
 

台長: 阿楨
人氣(3,070) | 回應(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基督的最後誘惑》
此分類上一篇:《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接班人
白雲老和尚交棒 釋智旭接住持【聯合報╱周宗禎08.01.02  

信徒遍布海內外的千佛山菩提寺開山住持白雲老和尚,昨天交給釋智旭接任住持。智旭法師中興大學土木系畢業,當年父母反對他出家,把他用鐵鍊綁在二樓,他掙脫裸身跳樓,找堂兄載他上山。
菩提寺昨天舉行第二代住持晉山陞座典禮,全台道場、在家居士代表千人觀禮,鑼鼓接鳴、眾人齊誦聲中,白雲將法杖、法器與印信交給智旭,強調智旭接任住持或許有人有意見,但他確認經多年考驗,智旭確有才能掌理寺務,交代眾弟子務必支持。
智旭和尚高雄縣永安鄉人,大學時發覺佛學經典博大精深參加佛學社,畢業後任教職,鑽研佛學經數年深思才決定出家。
智旭說,他出身鄉下人家,父母親都不了解佛法,認為出家人不事生產,他又是長男,負有延續家族香火重責,堅決反對他出家。
智旭卅二歲那年告訴父母要出家,父親暴怒,把他衣物脫掉,以鐵鍊五花大綁關在二樓房內,要他「好好反省」,智旭表示,他當時虔心誦唸觀音世菩薩法號堅定信念,不知何故,突然見有段鐵鍊鬆脫,他掙開後從二樓跳樓,找堂兄幫忙帶他上山。
智旭說,父母氣消後上山看他,見他出家後十分歡喜,終於決定接受事實。他出家後也漸改變衝動個性與父母相處態度,家人變得更融洽,父母閱讀他的文章、聽他演講後,逐漸了解佛學進而學佛,父母過世前,許多家人也漸接受佛教。
白雲交接時提到,眾多弟子中他對智旭特別嚴格,常當眾挑剔他「辦事不力」,故意怒斥讓他難看下不了台,智旭卻不斷通過考驗。
智旭說,佛家臨濟宗講棒喝,老和尚常著眾人面對對他當頭棒喝,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他就當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久之也就甘之如飴,出家至今一晃廿六年,自己並無特殊長才,都靠老和尚磨練出來

佛光、法鼓、中台 已有接班人【聯合報╱記者何定照

國內五大佛教教團中,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禪寺三大都已有接班人,慈濟則強調傳承的是創辦人證嚴法師的精神,沒有接班人問題。靈鷲山也強調「以心道法師的願力為傳承」,而且目前師父年紀還未滿六十歲,接班計畫並不急迫。
佛光山的星雲法師早在廿四年前即交棒,目前傳到第七任住持心培法師,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則在二○○六年九月傳承給果東法師,中台禪寺開山方丈惟覺老和尚是在二○○五年五月交棒給見燈法師。
諸位大師出家時都各有特殊小故事,佛光山指出,星雲法師出家完全是「重然諾」精神使然,當時他才十二歲,跟著媽媽去找因戰爭失散的爸爸,途中遇到一位出家人,對星雲說「小朋友,你要不要跟我出家?」年幼的星雲立即回應:「現在我要去找爸爸,等我回來了,就跟你出家。」後來星雲雖未找到爸爸,但一回來,就立刻出家,媽媽也未反對。
靈鷲山發言人邱近思說,心道法師從小是孤兒,跟著親戚住,後來又被騙去從軍,一直無依靠,十五歲那年,他初次聽到觀世音菩薩聖號,「覺得好像母親在召喚」,於是將聖號刺青在手臂,至今仍在,這即是他出家的重大原因。他幼時曾看到羅漢在水上走,則是出家遠因。
聖嚴法師也從小就表現出對出家的嚮往。在陳慧劍寫的聖嚴小傳中,述及聖嚴幼年家貧,一回鄰居和媽媽聊天,問到十三歲的聖嚴將來要做什麼,媽媽說因家貧,看來只能做和尚,並笑問聖嚴是否願意,沒想到聖嚴立刻說「當然想做」,讓媽媽當下愣住,直到有廟方找聖嚴去做和尚,家人以為是開玩笑,聖嚴卻衷心期盼這樁「喜事」,隨即出家。
2008-01-02 09:38:41
阿楨
原始佛教對素食戒律的看法 在臺灣原始佛教協會網站上(http://www.oba.org.tw/),看過引經據典反擊中國大乘的素食戒律的討論串。



佛陀讚嘆素食嗎?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364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404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419

提婆達多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428

問疑:為何在僧中提倡素食會導致僧團分裂?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436


主要的論點約有下面幾點:
1.佛陀成道前六年遍試苦行而形銷骨立仍無法悟道,佛陀教法重視心念清淨,不尚極端苦行。
2.葷食直接或間接殺害牲口魚獸。素食亦不免直接或間接殺害蟲蟻鳥鼠。(在田邊觀察過農事,就不難理解這個道理)
3.佛陀反殺生但不倡議素食,反對以素食為律為法,在佛陀時代,提倡素食等嚴格頭陀行的是提婆達多(他是佛陀的堂弟,曾試圖分裂教團並以巨石襲擊佛陀,在佛教中被視為外道,故有人以此譏誚大乘行的是提婆達多的法)
4.素食是階級化的做法,不合佛陀不分階級施行教化的本意。
5.中國大乘素食戒律源自佛法見解"不究竟"的梁武帝之斷酒肉文,梁武帝如何不究竟法,由中國大乘祖師達摩和梁武帝的故事,可窺一二。

在臺灣比較容易接觸到的是禪宗等大乘教理,金剛經、六祖壇經、禪宗公案、鈴木大拙等是我接觸佛理的開端。近日開始閱讀"印度佛教史",開始理解沒有人自稱小乘,只有南傳佛教,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漢傳大乘原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在網上找到了"臺灣原始佛教"的網站,在他的討論區爬文,許多的觀念衝擊了我以往佛教的認知。
http://blog.roodo.com/david999/archives/157534.html

另參本館:假吃素之名
2012-03-13 11:34:01
阿楨
佛教徒變質‧TIME 2013/07/03

佛教的和平形象正逐漸受到一股激進力量的挑戰,這股力量結合了宗教和種族沙文主義。在絕大多數人口都是佛教徒的緬甸,過去幾年衍生了多起衝突。【撰文/台灣英文雜誌社】
  虔誠信仰的景象最容易拍成一張張散發光輝的照片,佛教尤其常見於鏡頭之下:剃光的頭以及色調濃鬱的僧袍;裊裊的焚香;信奉這個「不殺生」宗教的虔誠信徒臉上純淨的面容。可是,我和攝影師Adam Dean五月到六月走遍緬甸和泰國發現,佛教的和平形象正逐漸受到一股激進力量的挑戰,這股力量結合了宗教和種族沙文主義。在絕大多數人口都是佛教徒的緬甸,過去幾年衍生了多起衝突,多位回教徒被佛教暴民殺害。
  極端佛教的教父是名叫Wirathu的僧侶,身影瘦小的他卻不斷在傳遞巨大的仇恨。攝影師Adam在緬甸中部瓦城跟拍這位號稱「緬甸賓拉登的」Wirathu,記錄他向學童與家庭主婦散播他對緬甸回教徒的嫌惡。三月時,梅提拉(Meikhtila)小鎮爆發緊張情勢,暴力賠上了數十條人命,大部分是回教徒。整個回教區遭到佛教群眾夷平,即使時至今日,焦慮仍洶湧翻攪著。某日下午,Adam走在Wirathu的僧院附近,一名僧侶猛力向他投擲磚塊。酒紅色的僧袍終究還是掩飾不了天生的敵意。
  在泰國南部(那裏曾經是馬來回教徒的領地),僧侶要仰仗軍人的保護,自二〇〇四年至今,一支分離主義叛軍已奪走五千條人命左右,儘管喪命者以回教徒居多,但特別覺得遭受威脅的,卻是佛教徒。泰國軍隊現在派軍隊入駐佛教寺廟,更是把曾經共享齋戒日的佛回信眾徹底隔開。六月中一個早晨,Pattani省的Kradoh發生炸彈爆炸,一名泰國巡警當時正在和平協商會議現場的街道巡邏,二十八歲的Chanchote Phetpong當時手裏抓著一袋蓮霧,遭到爆炸波及,接著,他手上的水果就孤零零散落在他的血泊中...

詳參【圖博館】:袈裟革命? 泰國紅衫軍 《論宗教寬容》 《佛教一本能通?》 《提婆達多》的佛陀崇拜
2013-08-19 10:53:22
圖博館
小伙堅持5年“過午不食” 致胃粘膜充血糜爛2017.7.26中國新聞網

  近日,杭州29歲的小伙子5年“過午不食”,結果胃粘膜廣泛充血糜爛,長了兩個直徑大於2厘米的潰瘍,還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
  這些年,篤信“過午不食”的人不少,主要是因為一直流傳的某著名中醫專家說“過午不食有益健康長壽”的說法,而反對此說者也多將矛頭直指中醫。那麼,“過午不食”真的是中醫推行的養生方式嗎?
  “過午不食”出自佛教而非醫學
  據考證,醫家最早談論“過午不食”的是清初三大名醫之一的喻昌,他在其醫案專著《寓意草》中,介紹一例“血證兼痰證治法”時提到飲食調養的重要性,提到飲食時間與痰濁化生相關,從人體陽氣變化規律看,中午之前陽氣漸旺,可助脾運化,不易生痰;午後陽氣漸衰,此時再進食,則飲食難化而變生為痰。
  用現代營養學觀點看,喻氏此說有一誤區,人體是恆溫動物,其消化吸收能力變化與整體健康狀態、活動方式和進食品種、數量相關,和自然界的晨昏晝夜變化並不一致。
  喻氏之所以援引佛教“過午戒食”談病後調護,與他由儒入禪、由禪入醫的閱歷有關。除喻氏外,其他醫家異口同聲直指此說出自佛教而非醫學。如陳岐說“釋教過午不食”,王孟英指“釋氏有過午不食之戒”,曹慈山講“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
  僧人午後會喫茶羹和“代茶飲”
  僧人們之所以“過午不食”,按趙樸初先生的解釋,原因有二:一是僧人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託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二是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
  不過,雖說過午不食,但僧人為了誦經不打瞌睡,會喝茶提神。那時人們飲的茶並非清茶一杯,而是茶羹一盞。茶裡要放蔥、姜、棗、橘皮、(食)茱萸和薄荷等物一起煮後才吃。別的不提,單說大棗,從現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數看,血糖生成指數比葡萄糖還高!多吃倆棗也扛餓。
  除了茶羹,還有“代茶飲”給僧人吃,做法是將黃芪、茯苓、葛根、薏苡仁等14味先搗碎,再在炭火上烤出香味,臼中搗成細末。吃之前加上少許鹽、橘皮、蓽茇等煮熟,“煎以代茶”。這方子裡,茯苓、葛根、薏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多吃幾盞也扛餓。
  另外,據趙樸初先生說:“我國漢族禪宗僧人從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視為'藥食'。”可見,佛教的“過午不食”也有靈活變通處。
2017-07-26 12:31:52
圖博館
“過午不食”要義是過午少食
  多位醫家認為,“過午不食”並非過午禁食,而是少食,“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醫家們反對的是吃夜宵,“至於夜食尤當屏絕”。早在唐代,醫家王燾就反對夜食:“人至酉戌時後,不要吃飯。若冬月夜長,性熱者須少食”。酉、戌時相當於現代17到21點,也就是說,晚上9點之後最好不再進食,即使吃也要少吃。
  農耕社會民眾的作息習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落山後再乾活兒要點燈熬油,“性價比”不划算,因此百姓多是天擦黑後就鑽被窩了。中醫認為,如最後一餐和入睡挨得太近可致食積不化而鬱結成病。
  飲食有節才是正確的養生方式
  傳統中醫在餐製和食量上和現代營養學不謀而合,都強調每頓少吃但多吃幾頓:“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像相撲運動員那樣一天只吃一頓,但食量超出脾胃的運化能力仍會傷身,“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所以食物總量要控制,“每日飯食只宜八分,不可盡量”;餓過頭了再吃就很容易超量,“恐覺飢乃食,食必多”。
  正確的做法是定時進餐,每餐少食,“常如飽中飢,飢中飽。”
  回應
 過午不食是佛制戒律。制戒的原因是一比丘晚上乞討食物,因其醜陋,嚇住了一個施主,為了不再發生這樣的事情,故此,佛制此戒。這個佛經上是有記載的。
 一般我們所說的過午不食又稱為持午,在戒律上則稱為「不非時食」,意思是不在不對的時間吃東西。戒律規定,從早上到中午這個時段是可以進食的,超過中午一直到第二天的早晨,就不再進食,若在這一段時間吃東西稱為「非時食」。這一條戒的制戒因緣,是一位佛陀的弟子迦留陀夷比丘在傍晚的時候去羅閱城中乞食,由於光線不明,一個孕婦以為他是鬼魅,驚嚇過度而導致流產,所以佛陀才制定此戒。
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7-26/doc-ifyihmmm8667778.shtml
2017-07-26 12:32:48
圖博館
「過午不食」是假養生!不吃晚飯的好處可能僅一個 2018-09-23 元氣網

很多人說:不吃早飯是慢性自殺,不吃午飯會餓得發慌,但是到了晚飯,反而有人認為:不吃晚飯好處多!那麼,同樣是飯,為什麼晚飯就這麼被人嫌棄呢?
  不吃晚餐的你有沒有這些經歷?
出現低血糖
明明飢餓卻堅持不吃晚飯,很可能出現餓得頭腦發昏、四肢發抖、體力不支、心慌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想嘔吐……本來安排在晚上做的學習和健身任務完全沒精力去做,又渾渾噩噩地度過了一天。
抵抗力降低
堅持不吃晚飯,造成營養不良。一段時間之後,抵抗力降低,更容易生病了。
餓得睡不著
入睡變得艱難,好不容易睡著了,還可能再度餓醒。而睡眠質量又直接影響日間的生活狀態,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下降,對工作效率造成負面影響。
胃裡隱隱作痛
肚子餓得時候,胃裡空空,沒有東西消化,胃酸可能會傷害胃黏膜,而引發胃部不適,甚至出現胃炎、腸炎等消化問題。
不小心吃了宵夜
肚子餓得咕咕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即使已經躺上床了還爬起來吃宵夜,而且宵夜多數又是高油脂的食物。深夜吃完油膩的東西,雖然不餓了,但是腸胃開始加班工作,回過頭再次影響睡眠質量,進入新一輪的惡性循環。
更易發胖
長期不吃晚餐容易營養不良,身體的代謝將會降低,肌肉溶解越多,脂肪代謝受到影響,從而更容易長肉。
  別盲目地「過午不食」!
根據前面的內容來看,不吃晚飯似乎沒有益處。那麼,古人過午不食的養生方式,難道是錯的嗎?
古人吃飯是一天兩餐,但並不是過午不食,他們吃飯分別為上午和下午,不吃中午飯。第一頓飯叫朝食,一般是上午9點開始吃。第二頓飯叫哺食,又叫飧,一般是下午4點開始吃。真正的「過午不食」其實是古代出家人的戒律之一,並非源自中醫理論,所謂的「午」就是午間11點到13點,也就是說,過了13點就不能再進食了。
2018-09-24 09:03:01
圖博館
而且,更打擊人的是,其實出家人是允許午後吃茶羹和藥食的,只是不吃正餐了而已。所謂的茶羹並非清茶一杯,而是包含有茶葉、蔥、姜、棗、橘皮、茱萸和薄荷等物,煮後同食。別的不提,單說裡面的大棗,從現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數看,比葡萄糖還高,所以多吃棗也止飢。
試想一下,如果現代人遵從字面上的過午不食理論,從下午1點算起,到第二天早上7點吃飯,一頓飯和另一頓飯之間隔了18個小時,而胃4-6小時就排空了。每天餓著肚子「假養生」,這將是多麼殘酷的一件事!
而且,再進一步說,古人過午不食後面還有一句話一直被大家忽略,那就是「日落而息」。但你晚上7點,夜生活還沒開始呢。因此在現有的生活習慣下效仿古人,簡單地將晚飯從三餐中刪掉,人的身體只會變得越來越差。
  不吃晚飯只有一個好處:省錢!
不論你是因為養生、忙、窮、胖、懶……哪種原因放棄了晚飯,偶爾餓一兩頓沒什麼問題,但時間長了,難免會破壞胃腸功能、影響內分泌,對健康和減肥都沒有好處。
如果你一定堅持不吃晚飯,那麼一個月後,你可能會精神萎靡、體力不支、臉色暗淡。
  哪種情況可以不吃晚飯?
當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論,如果你遇到了下面4種特殊情況,晚飯也不是非吃不可!
午餐吃太多
如果你一頓午飯吃了全天的量,且沒有運動機會,那麼可以考慮不吃晚飯。
下午加餐吃多了
很多人在下午茶時沒有節制地大吃大喝!水果、餅乾、蛋糕一不小心過量了,那就可以考慮不吃晚餐。
習慣早睡
晚飯和睡覺應該相隔3小時左右,防止因為太撐而影響睡眠。對於11點左右甚至更晚才睡覺的人,晚餐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晚上八九點就睡了,那可以考慮一天吃兩頓,把午飯的時間延後一點。
2018-09-24 09:03:57
阿楨
武漢靈泉寺尋有緣人上門摘菜,3小時後“卑微求饒”

@武漢靈泉寺 疫情期間開荒種菜,沒想到一下子種猛了吃不完,2020-06-10發博誠邀本地市民到寺內限量結緣採摘。
如此“豪橫”,顯然寺廟低估了吃貨的力量。博文發佈後才短短3個小時,靈泉寺就“卑微求饒”了:大家冷靜一點……我們菜園的菜要不夠了…
武漢靈泉寺位於武漢東湖高新區龍泉山風景區,始建於西元749年,後毀於明清,是武漢乃至華中地區歷史悠久的寺廟之一。在2001年12月重建後,現在的靈泉寺是僧眾學修道場,占地面積達140多畝。
靈泉寺工作人員介紹道,他們一共種了有20畝地,所有菜沒有用農藥、化肥,在這個季節裡菜長得又好又快。
官博很接地氣,時不時和網友們分享種田近況,讓大家感受了一波“雲種菜”。
配上佛教音樂,僧人和村民們一起打水灌溉的畫面顯得一片祥和寧靜。
  回應
 我決不信!理由有二:一、作為農民,我知道露天種菜,如果不施農藥、化肥,根本不可能長得又好又快;二、佛門有句話:出家人不打誑語,事實卻是,出家人比任何人都能說瞎話,鬼話,騙人嗎?
 哎,一看就是城裡人!菜到季節確實是猛長的!還有寺廟的菜園子確實是不用化肥的,都是糞便澆的!我去年參加了一年的寺廟週末親子體驗!
 嘴上念著佛,把豆腐,茄子做成紅燒肉,紅燒魚,這心裡的魔還沒除乾淨啊。
 我在寺廟幹了一年義務勞動,沒見過做成奇怪形狀的,都是正常飯菜!唯一見過一次是在一年一度的廣邀市民來吃齋飯的市里宗教局舉辦的節日,開席千桌!我也去當了傳菜員😄那個菜確實好看,不過是市里幾個大的齋飯館承包的!一家飯館負責100桌的飯菜,市里出錢!
2020-06-12 07:13:45
阿楨
《胡正胡邪──達多爭佛史》(大綱 2022)
本小說延續「歷史小說」,主題是「提婆達多叛佛(悉達多)事件」。以魔幻及時空穿越方式,敘述悉及提婆從小在王室的成長互動,經爭奪太子位及妃的情權鬥爭,到出家爭奪教主及佛位。反諷及解構,提婆是印度傳統的苦行、悉才是改革及中道之說,相反,提婆的「不食乳肉」及「只在此世」,更合乎中國素食的「生態哲學」及反傳統出世的「人間佛教」。
2022-11-26 06:04: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