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只要有一定年資去認識林奕華作品的人士也會同意,比較近年有關城市或四大名著的系列,《梁祝的繼承者們》更有他以前的作品味道,或說白一點是更有林奕華的風格。那林奕華的風格是什麼?從《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到近來的《恨嫁家族》可見,大多作品也由別人編劇,縱然林是導演也有如《三國》一樣把原著故事元素分拆、拼貼、借題發揮,最終要討論的往往是人與人的關係,愛與被愛(恨)等,但還是有一個起承轉合,一個很有意識的「故事」脈絡,《華麗上班族》、《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更甚是。然而,是次由林奕華創作甚至為歌曲作詞的《梁祝》,便如更早期《十八相送》、《包法利夫人們》,或更久遠的作品一樣,沒有所謂的故事性,更重要的是沒有一種哲學性的,不論是從情節或由一個思考點縱向深挖的深度,而是橫向的關聯想像,從一個點子出發,把在不同範疇卻狀況相似的東西拼合過來,如同今次的歌詞一樣,愛情/理想/藝術可同時並置討論,也可以是奶油與神經病、咖啡與咖啡店、空氣與生氣……那是毫無邏輯可言卻觸碰心靈的形態,詩歌的構想方式,一種文藝腔調,是對文字有異常敏銳觸覺的他會寫得下的作品。有些評論稱《梁祝》的感悟是「廉價」,或許是滿準確的用詞,但我不認同當中應存在貶義,正如牛雜與魚子醬,當中只有價值的高低,沒有質素的好壞,甚至不能比較存在的輕重。無可否認,林僅用一大堆意象串連藝術與愛情,理想與生死,《梁祝》確實是個「沒有深度」的作品,只是簡單直接的歌詞,重複叩問「我是誰」,幾十種對比及關聯名詞組合成幾首歌曲,成就更多想像,又真的與觀眾緊密相連。那是強調故事性的劇場難以創造的形狀,一種看透人情的感性連繫。
縱然不少老派學者仍不大同意,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從東晉口述流傳下來,到宋元南戲得以成熟發展的《梁祝》故事,可能是中國最早明確描寫超越性別的愛情故事(如果不把屈原詩歌的暗示計算在內),這種不遵從社會制度,思考自我存在意義的內容,成為林奕華是次創作的主要部分。比較2002年與陳綺貞合作的演出《十八相送》,是次《梁祝》更集中於探尋男女自我定位,如何完成生活的理想的思考層面,但正如上述所言,導演沒有走傳統「悲劇」的宿命論創作,那種誓要將人與命運並置並互相折磨,挖掘更深的人生思考等均不存在於是次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用盡一切借代物、比喻來呈現青年對性別取向、人生選擇,更重要的是在舞台設定為藝術學校的背景內,師生如何面對及認識藝術。例如最初的歌曲《為什麼不能與父母談生命的意義,只能談生活的意義》,其歌詞大多是青年對父母叩問被設定的生活有何意義,「上學,選科,不就是挑對象;畢業,找工作,不就是相親,談戀愛,不就是買房付頭期款……」,看來只是青年未成熟而提出的純真問題,但緊接一句「父母,父母,誰不曾是天真的孩子」,便會發現誰沒問過這些問題,然而問題是誰又可以逃過這種被生活/社會壓迫而妥協的人生規律?林奕華的答案是「藝術」,繼而開始了梁山伯及祝英台學習藝術的故事。
只是,即使三小時的劇目不斷提及藝術,最終也沒有說明導演認為的藝術是什麼(或什麼也是藝術),而只是不斷地以物與物的關係比喻愛情/藝術的各種關係,藝術變成了個無性別限制,可以投入感情的對象,如《為藝術犧牲》的歌詞:「我想婚,藝術願意嫁給我嗎?我寂寞,藝術會陪我睡覺嗎?」,以呼應愛情只有對象而不應受性別限制的另一主題。曾讀過藝術學院或從事藝術的人定會明白,正如林奕華想要表達的,創作就像與作品談戀愛一樣,而作品同時也可以傳達情感,讓一些東西留在世上,成為不朽。那可說是個很「膚淺」的道理,但卻很容易令人有所共鳴,在伍宇烈的簡單卻像在舞台上畫出流麗線條的編舞調度,加上一舖清唱以舞伴奏的口技演繹不同的聲效的生動配合,演出著實生成一種純真的少女情懷,可能「老套」,但總能令不同年齡的觀眾找回對逝去青春的感傷,或為對社會妥協的自己而無奈。
當祝英台要為梁山伯一幅畫,是她人生唯一的畫時,卻稱之是為他畫「自畫象」,即使觀眾一時不了解當中的矛盾,但由別人幫自己畫「自畫象」(創作人繪畫自己才能稱為「自畫」)的反邏輯的論述,一直充滿於整個演出,就像要不斷給予我們暗示梁與祝是一心同體,是愛,更重要的是導演所要表達的「自我」,透過藝術,能與身邊的人連繫,讓自我得以擴展或補充。以致最後祝英台/梁山伯多年後回到學校,問及老師她/他在哪兒,老師說她/他已死了。她/他問老師要怎樣才可以見回他/她,老師說藝術。正如我在訪問時跟林奕華說,我相信這段是他送給已過身的好友舞台設計師陳友榮的禮物,我相信導演把生活中的無可奈何,對生死相隔與藝術不朽串連起來,當中沒有深度,但總令人感動。唯一不足的是,是次重演老師時一修的回答是沉思一會而用力地深情一語︰「那是……藝術。」,而失去了首演時僅回覆「藝術呀。」的直截了當及率真,令動人的一幕生硬了,然而透過藝術而 「化蝶」的想像仍是強烈。那種畫面與文字互相補足,誘發無限想像,是簡單的歌詞配以一舖清唱的努力成果,也是導演的藝術美學。正因為沒有深度,才生出一陣陣青澀的溫柔。
觀賞場次︰2014年7月19日 7:45pm,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文章已刊於《Art Plus》2014,9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