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15 21:30:56| 人氣1,268|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曬書-風行紋】隨風上、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隨風上】...


余德慧先生寫著:輕輕喚著你的名,沒有人能奪走我聲音裡的情。

並不是因為稱名的含意有什麼奇特,而是人對他人的存在需要有個
舒服的處裡,住於心。

人並不是對存在有了感受,而是人在參與整個世界的存在而有了感
受、在流動不住的事件中有了感受。我們從小仰仗著稱名,它即是
肉身。

一個人會用某種稱呼來呼喚對方,那來自一個自己願意進駐的世界。
任何兩人都有個僅屬的世界,我們在許多兩人的小世界裡品味親近與
疏離。到了後來在一片叫做社會的地方,人們在稱呼上慢慢飄搖,有
時候我們只是沿著社交現成的稱號走著,說說就忘了。其實,稱名賦
與存在意義,此意義是顯像的心思,尚不能完全說明肉身活著。



【隨風下】..


簡單的把活著是什麼意思化約成人生的意義,那是理性的障礙、奧修
的甘藍菜頭。

許多專家常常犯了一個錯誤,認為活著是要有人生目的的經營,斥責
那些迷迷糊糊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的人。參加喪禮的時候,尤其是顯赫
人物的喪禮,我們就會明白要瞭解到活著的意思,就必須把事業與命
運徹底的區分開來。

活著是瞬間的事情,如果不是這樣的瞬間,未來不過是在等待死亡。
我們可以在現在閱讀之間停歇下來,問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不
是問(我會不會是自閉)、(我怎麼會成為上班族)等問題,而是望
著遠處的山巒,或是迎面著清風,在山色或風韻與自己的心跳之間,
單純感到生命很奇妙的活著。

一般人說明一個人的一生,常用(蓋棺論定)的邏輯,這樣的命運史
觀仍把人的行事經驗當成命運理解,如此即難擺脫事業即是人生的智
障。

迷戀事業就容易陷入工具(技藝性)的追求,考量的是人生的策略與
方案,忽略的是命運的機緣。

 『活著即是在人生的機緣裡頭活著。命運的機緣並不是指運氣或環境,
  而是指我們在遭逢際遇時,自身引發出來的力量,正是機緣裡自己產
  生的那股力量決定著有所為或有所不為,於是命運有了動力。   』

 『但是際遇不是被預測出來的,際遇永遠等著自己在遭逢某人的時刻裡
  發生。

  人在某些遭逢裡放棄際遇的緣起,也正是讓自己在際遇裡無所作為。』

如此,對機緣的把握使我們對命運有了新的理解,每次機緣都是命運
自身的動力。命運的參數與蝴蝶效應的變化使得命運本身不適宜以概
念掌握,只有當我們明白命運的不可理喻,我們才容易能放棄對命運
的捕捉而轉向他途,在轉向之間,我們對機緣的把握使我們對命運有
了新的理解。每次的機緣都是命運的本身,每次的機緣也都是命運自
身的動力。

至此,物換星移即便景物不再人物不再,卻能以進入輪迴才得脫離六
道究竟涅槃,稱名肉身因果隨風行紋……


【案】

台長: 無非
人氣(1,268)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曬書‧風行紋 |
此分類下一篇:【曬書‧風行紋】最後的叛逆走出宿命-2002
此分類上一篇:【曬書-風行紋】溝通

無非
風說:
命運的參數與蝴蝶效應的變化使得命運本身不適宜以概念掌握,只有當我們明白命運的不可理喻,我們才容易能放棄對命運的捕捉而轉向他途,在轉向之間,我們對機緣的把握使我們對命運有了新的理解。

----------------------------------------------------------
這是對「命運」的正知正解, 因為放棄對命運的捕捉而轉向他途, 所以, 回歸一如. 而大自然運行的真相, 如風行紋, 自在的運轉, 存活於地球之上, 沒有永遠的好風好雨, 歷劫於世間法相,沒有中庸, 隨風行紋, 風行草偃

無善

無惡,

無非「道」....


「無非一如風行紋」
2006-07-15 21:33:55
風行紋
『際遇不是被預測出來的,際遇永遠等著自己在遭逢的時刻裡發生。活著即是在人生的機緣裡頭活著,正是機緣裡自己產生的那股力量決定著有所為或有所不為,於是命運有了動力。』

多虧徐紀老師的熱心,與師父碰面了。

上一次碰面我還沒滿二十歲,這一次見面,我已髮蒼。記憶中師父是嚴肅的,所有的記憶仍集中在師父的煙桿敲入頭皮的疼....師父冷笑的說『這打些什麼.(拳)...』有一次師父高興了,對著我說:『改天找兩位小徒弟讓你教教...』我可真認真盼望著呢!

師父去了美國,由師兄扛下薪傳...一拳一步的教著我們。

師父從俄亥俄回來,帶著幾位洋弟子參賽,師父指著二十出頭的巴西弟子:這小子第一拳就把對方手臂打斷,後面的日本選手不比了...大會要他先下來....

一位中年左右老美弟子在旁推著太極,師父指著說:這可是腦科醫生.....

師父變得很豪爽,肚子也大了一倍,長髮蒼蒼一副墨鏡,馬尼拉弟子在旁忙前忙後....

二十六年了,師父要我們把中國的武術傳承下去,如今我頂著的肚子不比師父小多少,但是接著傳承的卻盡眼是洋子弟。

徐紀老師始終是笑著,滄桑的臉孔上多少薪傳的無奈,其實武塾正默默接下擔子,只是迅速遺失的更多更多......

本來我嘀咕著,這把膝蓋骨怎還能承受這麼翻騰,只想呼吸呼吸養生養生......武技,由年輕的漢子們去搞ㄅ

師父接過我買的梅子果凍飲,遮騰了半天我以為怎麼了,原來師父老花看不見吸管的插孔。

我還比師父年輕多著ㄟ,這膝蓋骨咬著牙認了!

杜正勝改不了名的就是這個吧!

今之武者,旋衣更舞
2007-04-23 12:58:10
風行
『人並不是對存在有了感受,而是人在參與整個世界的存在而有了感受、在流動不住的事件中有了感受。我們從小仰仗著稱名,它即是肉身。』

我們說著正道,說著在道中即不在劫中。

在命理,有一種劫難稱為(官非)也就是犯了法律遭遇了法律的反制。

『人在參與整個世界的存在而有了感受』

在伊拉克與在紐約的空間中,道,絕對不同,因此同樣的行為(官非)也就不同。這是回教世界與基督世界對正義正道不同的認知。

同中往往有異,異中常常有同,文明與自然亦然。

佛、禪、道、儒,乃至於法、墨,提出許多見解,而正道何存? 上述紐約與伊拉克(或說巴格達)是同時異空。

若換為同空異時,會是如何光景?

明國不亦是民國,民國也不會是未來的那一個國。

正名運動如是,李敖的法源寺約略提及如是


當下謹守的正道,在生命中或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在文明的禮教中衝突如是,在自然的物競中衝突亦如是。

倘真(觀自在) 必知(關自在)的制約化

當離開制約,即是沒有保證的種子落下ㄅ
2007-04-23 14:55:07
無非
在「道」中即不在劫中

這個主題, 我ㄧ直要寫, 卻尋不著心靈澄靜下來的時候,
卻在我的文章篇幅中, 不斷的浮出。在每段的因果來由
中, 反覆體會、驗證、體會、驗證。

從ffila的觀自在網站時代, 只引出一篇ffila體悟的「八正道」
請參閱-【曬書‧ffila】RE:在道中即不在劫中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hlyh/3/1718516/20021109063042 )

而我當初寫下的原文, 因奇摩個人網站的關閉, 已無法去
ffila處尋回。

「正道」正確的道路、方法、改變、修正、.. ..

「正」非己、非時、非空所見之「正」, 不見於當下, 而
見於時空遞移。此乃肇基於ffila的「觀花論」

這週, 交完了工作計畫簽訂了合約, 是該好好的再交一篇
對生命的省思。
2007-04-24 00:54:41
風行紋
以世對應來說,入其境隨其俗,即無官煞。

易卦中有個世爻、應爻,世爻指諸己、應爻指相對於諸己的環境。世應相生或世應相剋呈現出卦象基礎的吉凶,推出卦外,再看月建、日辰,也即時間對卦的旺相休囚,其次,看時間中的空亡是否藏卦。

上述是易理對吉凶的一種邏輯,(正道不在劫)在我的邏輯中與卦理很雷同。正無劫,吉;趨吉避凶。

觀花論我印象不多了,但是ffila的十牛圖論,倒是印象深刻。^^ 因為,時加上了序成為時序。

時+序=時序,時序與天行健都是同一理論的延伸,如果,如果參數稍微換個想法,時序交錯呢?

怎可能時間交錯? 有,加上空間就有可能。

每一塊空間必然有一塊時間跟隨,如果跨過此象限,我以前常說的階段性(如:不要無罫礙就進入無有恐怖)就變成模型式,有其侷限。

天地人,姑且類比為時、空、人。

『人並不是對存在有了感受,而是人在參與整個世界的存在而有了感受、在流動不住的事件中有了感受。我們從小仰仗著稱名,它即是肉身。』

(斷裂)會提供(人變),人是最容易芥子納須彌的變數。

時:周朝

空:魯國

孔子之前,與孔子始,儒生
同其空,次時

孔子以中庸、仁道反對霸權,具體以禮樂、厚葬、天命施行教化。

墨子則以兼愛駁儒六親(親親有術),以薄葬革厚葬,以非樂斥禮樂。

墨子於孔子去世後生於魯,成長階段受儒教以學,後脫儒創墨。

正道近儒或是近墨? 諸子百家歷劫經春秋戰國、秦、東漢末王莽劉秀之爭、在西漢由董仲舒以政治威權(罷百家、獨儒術),其影響何?有錯嗎?

墨子以天志明鬼來廢儒天命之誤,甚至到處找鬼著例,為何? 敬鬼神而遠之,不對ㄇ?

(正)是一個名相

道卻是路途,走往哪兒? 那兒才是目的。

佛家的指月錄約略說了此觀念,但是,道正與不正,在心理上以然形成(戒慎恐懼)故有恐怖,有恐怖秩序生。

這,非我所往,因此我還在思....真是有點...嗯,神經.....。
2007-04-24 10:01:53
風行 紋
為什麼現代人練武還要學習武打的技術

主講:徐紀
地點:琥珀武集
時間:民國八十八年四月四日
筆記:丘愛芝

今天訂下的這個題目,似乎令人覺得怪頭怪腦的。這句話就好像問:「為什麼現代人吃飯還要把食物放進肚子裏?」天下有這麼滑稽的題目嗎?你練武,而「武」就是武打的技術,怎麼蹦出這樣的題目呢?其實這裏頭埋了一點東西。

古時候武術是一個至為重要的東西,不論人與人鬥或人與獸鬥,小自個人自衛,大至保鄉衛國,它可說是生存的必須。

而現代呢?時代進步了,武術可說是被淘汰了。殘存的一些是什麼呢?有人說今天走在街上,運氣不好遭人欺侮,需要自衛時,你若學過武,機會可能好些,佔點便宜。有人說軍隊裏頭,有時需要近戰的格鬥技術,雖使用槍械,步槍上頭還要裝刺刀。但我們都希望有安和樂利的社會,並不希望經常有機會表演自衛的功夫。因此格鬥的機會畢竟愈來愈少,重要性愈來愈低了。你看現在北約盟軍在進行的戰鬥,常常敵人都看不到。從前,我們用手指扣扳機開槍。現在是按鈕,真正叫做決勝於千里之外。你的目標都在螢光幕上出現,在螢光幕上摧毀,武術實在是沒有用處了。


大約一百年前,清朝被列強的堅船利砲打敗,被打敗的是什麼呢?是清朝,是清朝的軍隊。再問一次被打敗的是什麼?是從前傳統清朝軍隊裏的士兵、將領所學習的武術。

不幸的故事,我們大家熟悉的,如八卦掌的高人名手程廷華先生死在槍下。功夫再好也抵不過子彈。因此之故,許多人都乾脆不練武術了,當時確實有很多人放下刀槍,回去務農,因為他們覺得武術實在沒有用。數十年純功,比不過一個小孩子,手上拿把槍,扣一下扳機,瞬間就令你灰飛煙滅。

很多人認為武術是沒有用的,打不過槍砲。指的是什麼呢?是說武打的技術已經淘汰,戰爭的手段完全改變了。但也仍有一部分的武術家,或較有明睿眼光的非武術界人士認為:武術仍有它的體育價值。不打人了,但仍可鍛鍊自己。把殺人的手段,變成養人的技術。

所以時到今日,我們依然練武。除了少數人,特別是年輕朋友,還存有大俠夢,想要練成武術來力敵萬人之外,我們大都明白,練武

第一是要堅強體魄,
第二是要鍛鍊精神、意志。當然從武術中,也許我們學到些格鬥技。
那麼第三,萬一真的運氣不好,還可防身自衛,只是機率很小。

也因此,就有把武術作為一個具有民族色彩的健身操的說法。

之所以強調「民族」,也是在實際情況上作的一個對比。我們國家的體育,是以西洋體育為內容的。

這始終是我不能理解的一件奇特的事情,但事實如此。從我們有新式學堂開始,都是學西洋體育的。但西洋體育是否真能造福我們這種東洋人的身體呢?

大概有一百年光陰了,西洋的體育方法,本身發生許多弊病,咱們也都看到了,而有沒有把它做為一個借鏡,檢討我們學校內的體育課程?好像從不曾有過。

我認為在我們還沒變種前(異族通婚至少也要連通三、五代才會變種吧?),也除非我們全體變,否則西洋體育對我們並不是那麼合適的、唯一最好的運動方法。

更何況我們國家常說民族精神教育,也著實花了很多力氣。但我們所教的學生,所有崇拜的運動明星,都是外國人。年輕人得到的暗示是:我們永遠都是第二等的,我們永遠不如人家。我們用他們規定的方式來競賽,來這麼玩球,來那麼賽跑。我們派一個隊出去,先安安心:我們大概是會輸的。倘若得了獎就非常高興;萬一得了金牌,那就更不得了。我們能安於這樣,坦然接受,這件事在民族精神教育上怎麼講?今天離題了,就此打住。

回到題目上頭來,武術這個東西,是否是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醫療保健體操呢?

答案是肯定的。確實很多人練武得到了好處,我自己就是「見證」。我自小有「家傳武藝」,不是少林派,也不是太極拳。我們徐家幾代的人,呼吸器官都不好,從肺、氣管、到喉嚨……其中最「傑出」的就是我。

小時候,我不像你們坐在教室看黑板,而是躺在家裏看天花板。一坐起來就會咳、會喘。所以說練武,若問我殺過多少人?從來沒有。

若問我救過多少人?我也不清楚。問我幫助過多少人?我相信是有的,至少救了我自己。它絕對是很好的運動方法。

但有一點需提出來,就是:現在愈來愈不講究武打技術,使得武術愈來愈變形走樣。就好像一棟房子,年深日久之後,它的門不太好拉。因為房子的結構會慢慢有些偏差,而這時就需要維修了。

底下我們要檢討幾樣東西。但在此要先提出,我們今天還要提倡武打的技術,並非提倡暴力。

你想想:臺灣社會鎗枝普遍。你要做壞事,當然是用刀、用鎗。絕對不是苦練三年武功,再下山尋仇報復。

另外,這裏我們強調要練武打技術,也非純粹懷古。但練武堅持要練武打技術,是因為要維持武術的純度,希望武術仍然是武術。

它的精純度愈高,相信能為大家的健康所作的服務也會愈好。打個比方,我咳嗽,不是很嚴重,想到街上買一瓶「川貝枇杷膏」。因為它的廣告熟悉,價格便宜。然而產商基於許多經濟利潤上的考量,它的純度可能有限。但如果我到中藥房請他配製一瓶,價格雖較貴些,成份卻較精純,效果也就較好。而倘若我找一個好中醫師,請他診斷,根據我的情況配藥,那效果就更高一些了。

武術為何會走樣?是因為武打技術沒有被精求,這裏提幾個事實來討論:

古時候武打技術是危險的,基於道德和法律上的考慮,他們利用巧妙的功法設計,讓年輕人可以鍛鍊學習。而且鍛鍊的方法會不斷提高,令學習者的能力逐步提昇。但如何用?他並不先跟你說,甚至還用種種方法將它隱蔽過去。大部份中國武術看起來沒有外國武術那樣痛快、清楚,便是此因。特別是「北拳」,更是如此。而「南派武術」比較實在,是因為隱藏較少,常把用法含在鍛鍊裏,所以保存較多。

臺灣本地更是一個「南派武術」的寶庫,許多的鍛鍊還保存了明朝的風格。我個人對「南派武術」相當尊重和愛好,但因跟我自己個性有些距離,而喜歡學習「北派」的東西,我所知的也僅限於「北派」。

「北派武術」,除了少數門派,比如「螳螂拳」,可以在經過若干鍛鍊之後知道招式裏的含義。很多門派的用法都是隱藏式的,例如「長拳」。這也是「螳螂拳」之所以能流行到全世界,廣被中外人士喜愛;而「長拳」卻常被批評為花拳繡腿的原因。

我自小學「長拳」,不願落到花拳繡腿之譏裏;想研究用法,和師兄弟互相切磋;摸了老半天,還是只落了個眼明手快不怕死的結果,和沒練過武的差不多。

那為何練呢?又有說要學對打,才能知道怎麼用。所以從徒手對打到兵器對打,我都練了,但我還是不會用。原來所有的對打都是假的,因為不假不能打。真打,三兩下就結束了。

武術裏的對打有幾樣作用,一是娛樂。古時候不像今天有KTV、電影,他們常取材於武術來娛樂,如當時的「玩會」。有的與戲曲有某些程度的結合,再加上英雄故事,常在舞臺上做些對打表演。但為了娛樂,為了安全,不能真打。例如「單刀破花槍」,若是武術動作,我砍的位置會在肩膀的高度,以便對方縮頭時,還能砍到頭頂。但表演時,我用刀砍對方的頭,我得砍到頭髮高,令對方可輕易躲過。技巧更好的,不是砍而是拍,拍得對方頭髮飄起,顯得驚險萬分。倘若我持槍扎對方,則故意扎空而在抽回時在脖子兩側擦過。速度一快,只見槍纓打在臉上,槍頭緊貼脖子。你說技術好不好?要不要勤練?當然也是要的;但它並不是武術。

此外,古時候武術對練,還有故意安排錯誤用法的。原因不外乎是為了「保密防諜」,怕人偷學。舉一實例,有一種刀叫「鹿角刀」,它有一個更花妙的名字叫「子午鴛鴦鉞」。有人以為是「八卦門」專用的兵器,其實是給不練武的人用的防身武器。「鹿角刀」有很多刃,不易被搶,把它當「飛鏢」來使用時,打傷對方的機會較大。兵器對練裏有「槍對鉞」的套路,但你若真用鉞把槍拿住,就無法繼續進行。因此常需做出錯誤的動作,以便槍抽回再扎。「迷蹤拳」的對練套路裏,也有故意做錯的情形。

中國歷代戰爭之多,規模之大,可謂世界第一。西洋有名的戰役對中國人來說,規模很小。中國武術的技術,可說是累積幾千年殺伐得來的經驗,是血肉性命犧牲之後的結晶,是窮一輩子研究不出來的。第一,你活不到一百歲,而武術有幾千歲。第二,你能殺多少人呢?而不殺傷成千上萬的人命,武術怎會有今日?

所以、武術一定要有傳承。知道了傳承,才可以維持武術的標準點,也才知道動作的是非對錯。

不知傳承,便不知武打技術,你的內心糊塗,動作就容易變形走樣,武術所帶給你的福利也就降低了。

再就藝術層面來講,今天若我唱一首歌,內容是「我愛你」,而,對象不同時,情緒的表達也應不同。若我用愛祖國、或愛父母的情懷來向男、女朋友傳達愛意,這不是很奇怪嗎?唱歌者若表情達意不對,這歌必不動聽。跳舞何嘗不是如此,若表達勝利歡愉的凱旋之舞卻跳得垂頭喪氣,你還覺得這舞好看嗎?

任何東西我們都強調動作與內涵要吻合,那為什麼我們要那麼歧視武術,認為武術可以不知道它的武打技術呢?

雖然只有一百年的時間,可是武術確實被當時的槍砲打敗,有很多沒有傳下來。

今日我們去看武術對打比賽,可以看到有多少武術內涵在裏面呢?打是人類生而有之的本能;而若用自然格鬥的本能,來詮譯武術的動作,許多中國招式就都無從解釋了。


而要提昇這本能到武術的層次,則需累積許多經驗。若要提昇到中國武術的層次,則需更多的經驗和犧牲。中國武術與其他武術仍有段距離,在格鬥機會已減少的今日,這距離並不容易拉近。

回到方才我們提出的,若我真愛好武術,就如同愛好唱歌,我怎會不在乎唱出的樂句是否與感情吻合呢?

  
另有人說:我們只把武術當做保健體操,不知格鬥動作有何關係呢?

清末也有一些武術家並沒回鄉種田,而繼續以傳授武術為業。但他們體會到時代的改變,武術已不再是被需求的活動。為了謀生,武術轉型去強調健康的重要。我曾經讀到他們書上有關「形意拳」的高論,它說練「形意拳」不需換衣服,沒有彎腰曲腿之苦,也不流汗。

有一回我向一位師兄提及,現在外面「形意拳」怎麼都練成這樣?

師兄回我說:「別這樣講,將來他們都是對的,我們才是錯的!」

請注意,我並沒有貶抑他們的意思。他們強調放鬆、柔軟……天天練,就可以達到健身的效果。這當然是真的,我也佩服他們的恆心。只是這樣練是否能達到最大的健康幅度呢?不錯,人的四肢需要運動,我看他們四肢的動作也作得很好。

但我們都了解,人最需要運動的地方是那裏呢?是五臟六腑的所在地|軀幹。那麼練武講究武打技術,就能把軀幹部份都練到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正確的武打技術,非以軀幹來帶動肢體動作不可。

我們說武術是一民族形式的體操,很對。而他的立足點在那?是在於它有動也有「運」。

我們一開口就是「運動」,結果張冠李戴,把各種球類、田徑都稱「運動」,但它們真是「運動」嗎?應該只能說是「活」動,因為它們有「動」而沒有「運」。

沒有「運」時,就有可能會過度地勞「動」。

為爭取錦標、酬勞,沒有內裏的「運」來管制,不曉得內裏的承受是有益?還是有害?憑著年輕力壯,筋肉過度發揮後,很多名將、金牌選手、職業選手練到後來健康不好。

說他們是運動員,我倒覺得他們像是娛樂明星。

看他們打球,我也常覺得打得真好,但對他好嗎?

名利雙收,但代價是什麼?

正因如此,就像我們常覺得武術這個中國人的體操方法不但值得在學校教育推廣,也應該介紹到世界各地去。

練武是有階段性的,如同演奏西洋樂器,需要先學會圓舞曲,再進入層次較高的協奏曲。然而,其所不同的是:西洋樂曲層次分明,曲目不同。

而中國武術卻在同一套路上,展現不同的層次。而武術層次所追求的方向是什麼呢?

既是武術,當然是武打的技巧,不應因為現代、或古代而有所差別。我曾見有些「太極拳」,因顧及練習者年齡較長、或體能較弱等因素,而將武打技術抽離。

這我並不反對,因為武術現在的功能已不是要殺人,而是要活人:讓人活得更長、更好,有何不對?

但那不叫武術,而應叫體操,是太極「操」。如此,才切合事實。

也有許多老師除了教技術之外,還講哲學。這是非常正確的,而大抵可分為兩種:一是講道德,談的不外乎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但是四維八德並非練武才強調,這在家庭、學校教育裏都是重視的。中國武術是融入生活的,而非獨立於社會上的。武術家和一般人一樣。不像日本的武士,有特別的服裝、髮型、走路的姿勢、講話措辭都與眾不同。日本武術家有他的尊嚴和驕傲,這和中國截然不同。

中國武術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出您還是位練家子!」

另一種方式則是透過實際鍛鍊來身體力行、體驗中國的陰陽、太極、五行這些哲理。

當然有很多武術在書上把這些理論做演繹、發揮,我們讀這些書也能得益,但絕對不如親身鍛鍊,在實作中體會進退、吞吐、浮沈這套中國所傳導的哲理。

在臺灣受教育一定很了解,我們常讀書應考,把記住的背誦出來,就能考上好學校。但常常是人與理無法結合,融不到一處。

這問題很嚴重,不能保證受到什麼教育的人,就到達什麼層次。原因是沒有消化作用在裏頭,都是古人所謂的記誦之學。

練武的好處就是能身體力行陰陽的衍化生發,檢驗的方法就是武打技術,能把哲理和血肉之軀結合好的,才會打贏。動作為什麼如此移動?又那樣比劃?是基於中國傳統的哲理。

若我們注重武打技術,遵奉著做,則體會自然也就愈深。

武術是多元目標的活動,可以防身、健身、修身。但若不講究武打技術,如何致用防身?不講究技術,如何達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不講究技術,如何體驗深一層的哲理呢?

我在國外,教許多外國人打拳。雖然套路一樣,總覺得洋裏洋氣的。也有些學生很用功,體能不錯,也真心愛好。但到某個程度,就練不上去了。

這是他的文化背景、哲學指導沒有辦法。我常鼓勵我的學生多去接觸中國的舞蹈、繪畫、書法、戲劇等東西來幫助他們提昇。

我們都是中國人,所見所觸都是中國的東西,比較容易達到高層次的武術造詣。

但有一個關鍵,就是得把它當作武術來練,絕不能自以為先進,而自動放棄它的武打技術才行。
2007-07-03 15:12:45
風行 紋
徐紀:任何國家,都有傳統的格鬥技術;這是人類為求生存之必然。各國拳法,其風格、技術都深受風土、生活,體能之影響;反映了一國一族的性情與文化。

形成中國武術的民族特性就是:中國人的韌性、彈性、複雜性、深奧性、多面性、忍耐性等等……

中國自古大小戰爭不絕。為抵禦外侵,防衛中原。或在國內,大則爭王權,圖霸業;小則防強梁,制賊寇。因為需要,自然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如此內因外緣,沖激震盪,積數百千年之實戰經驗,人命犧牲,才結晶出這種舉世無匹的中國功夫。

中國武術正如人有兩腳邁步向前,它也具備兩大部分:

一是攻防技術—擊中敵人,及閃避敵人。
二是發勁方法—殺傷敵方的能力。

最基本說:有一種攻擊法,就必有一種防禦法。如敵方向上盤擊來時,我們設法抵擋。只是,我們的中盤及下盤暴露而生漏洞。敵人很快地,會向我們中盤或下盤發動第二波攻擊。

防守的部位曝露叫做「漏」;發現敵方的「漏」稱為「找漏」。自己有了「漏」時,補救的行為則稱為「補漏」。

這些以「找漏」與「補漏」為中心的攻防,我稱這種攻防為「點」的攻防方法。比如:正前方中盤高度的拳,它的運使法與接觸面都是「點」。

任何一個攻擊,定要有效擊中,才有意義。如被敵方阻擋,雖然擊中,但威力不足以致傷害時,便創作了所謂「連環」之技。

試舉直拳正擊為例,粗看用的是拳,其實是由手、腕、肘、臂、肩共同組成。

譬如:正拳被擋,閃避,或雖中的而力不強時,則繼以該側的腕、肘、臂、肩等部一連串地再攻擊,甚至於以軀幹部位來作戰,才是中國武打所謂的「連環」。

如此,不需將擊出的拳收回再打,而是拳接肘、肘接肩地不容分說支吾;這就是整條手臂是一拳的精義。從幾何學看可說是從「點」到「線」了:將若干個「點」無間隙地連結,就變成了「線」。

整條手臂是一拳的功夫,較不明確易曉。因在一動之中是一種攻法,也同時是一種防禦。

譬如:招架敵方向中盤部位攻來的直拳之同時,逕用同一隻手,且係同一動作予以反擊的技術,就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使用上述技術,必須隨時與對手保持接觸,立即讀出對方身上任何部份傳來的動作意圖,作為反擊的訊息。

一般係通過對方手臂與我手臂相互探測來進行的。

中國人稱之為:「沾黏連隨」、「不丟不頂」。手臂傳來的感覺,稱為「聽勁」。像「太極拳」的「推手」,「詠春拳」的「黐手」便是技術。防禦更形堅固,攻擊益見凌厲。這一技法,我稱之為能集「線」,而成「面」的新水準。

部分高水準的武術家,不斷努力,累代相傳。積聚無數實戰經驗,研究發展成「渾身是藝」的最高境界。

功夫的極致,是將「漏」、「連環」、「沾黏連隨」、「聽勁」等等實技,自由活用。而步法,間距,角度,相對關係等等,更會影響攻防技術的成敗。間距的問題,以及操縱的步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 拳、腳:拳部、腳部的使用間距,(第一道攻防線)。

二、 肘、膝:肘部、膝部的使用間距,(第二道攻防線)。

三、 肩、胯:肩部、胯部的使用間距,(第三道攻防線)。

以上三道「攻擊發起線」,與「防禦制高點」;在進行攻防時,互相呼應、搭配;隨時移動、變化。如此這般使用全身去作戰的技法,就是「渾身是藝」的境界,中國功夫的極致。

用幾何學來說:則是從「面」變成了「體」。甚至成為「球體」,而非「立方體」。「球體」是由無數的面形成。不像立方體般固定、有著生硬的角度。而高境界的功夫,正是不應有技術上的斷面與死角。是要向「球體」般滾動不停;亦即在三度空間觀念外,再加時間的因素。

一切攻防,源源不絕,與時推移,生剋消長。武術的動作要基於臨場當時的條件,一瞬間決定其是非好壞。實無法指一獨立存在的招式,而斷言技術差,或動作好。格式化之動作,只是技術之原形。在使用時,除有定則可循的應用原理(前人的經驗)外,更要加上本人的戰鬥能力,當場條件等等因素,共同產生勝敗生死的最後結果。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風:曾經年少時亦是揮汗追隨於景美武壇的毛頭布衣之一,髮蒼後重聊老師的練拳心聲常有青衿之慨......青青子衿,沈吟至今;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徐紀:

小時候,我是跟著老爸學踢彈腿,啟蒙習武的。

十路彈腿,踢騰了三個來月。

隨後,投在韓慶堂老師門下,仍然再從十路彈腿始修。

一是我驚奇地發現,彈腿在我心目中等於是《論語》,而諸家練來,居然可以是並不一樣的!?

一是我自己堅持老爸的叮囑;十路彈腿是一整年鍛鍊的份量。大致是一個月練一路,扣除農忙,年節,也就是一年了。

因而,我不肯多學,不願挺進。


弄得老師、師兄們,都曾多次鼓勵,催促我學下一路。

我很頑固,是笨的一種;卻不是他們擔憂的膽小、瘦弱、沒出息。也同孝順,沒有關係。

一年之後,我學拳;若干年後,學兵器,我竟然比師兄弟們來得快、容易、 而且精確一些些。

以我這麼一個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菲材,居然還能練武──雖然沒有練好,但卻練好了身體。

居然還練了若干門派──雖然不敢掌門,也還略知是非。這就不得不說,乃是:彈腿之功也!

之後,我認識了彈腿的強力藥效,不但一直習練,而且廣事搜集。一度,曾想收齊十種,寫一篇:《彈腿的比較研究》的論文。

這一期間,從李道魁先生學過精武體育會的十二路彈腿、從王文祥同道練過六合門的十六路彈腿。

所曾寓目的,還有郭連蔭先生,熊養和先生、尹千合先生等人,所傳習的幾種不同的彈腿。

其後,五洲出版社的丁迺庶兄出版了朱國福先生,吳志清先生等人編寫的各式彈腿。以及,精武會的那本彈腿。

還記得,只因書中人像,穿著精武制服,左胸上的星形圖樣受了安全單位的挑剔。逼得雇工讀生,將每冊每圖之上的星星,以墨筆塗去免禍。

此外,我更將家藏王懷琪先生的《十二路彈腿新教授法》,送由真善美出版社的宋今人先生翻版。書前,並寫了介紹;再版之時,添寫了一些,改正前文的錯誤。

不過,這長長一段歲月中。我練彈腿的方式,只有四個大字:











追隨劉雲樵老師學習八極拳、劈掛掌之後,先辦過《武壇》雜誌,宣告失敗!

再續辦「武壇國術推廣中心」,也憂心難獲成功……

原因?

太多!

在此,無法詳述。

而在技術上,我很以從學之士好高騖遠,基礎不豐為患。於是,請得雲樵師的允諾,編列了:彈腿→炮拳→查拳,一系列的教門長拳奠初基的計劃。

我訓練了一批教練,也製作了一張圖表,詳列「武壇」開設課程的各個門派,高懸壁上。

可惜,這個計劃亦成懸案,未能貫徹始終……

到了美國之後,在舊金山創立止戈武塾。教授的門派中,也有教門長拳;而彈腿、一馬當先。

這一時期,我的練法、與教法,開始有了反省,與實驗……從而、有了一些意見,與發展。

究其來由,大致有三:

一是教門長拳條理井然,依序而升的三個拳套,明白標示了習練途徑,合理而科學,不容忽視;

二是這種,那種,見聞愈廣的各式彈腿,以及依據彈腿模式,而編成的基本教材,如七星螳螂門、通背門、八極門、 山西形意門等等名門正派所給予我的啟發,與實證;

三也還有一些自己研習的小小心得,與主張。

於是,我們踢的彈腿內容,小有整理;我們彈腿的訓練程式,則大膽地很有一些不同了起來。

美國各市地之外,日本,與德國的止戈武塾,也是同一的練法,與要求。

重回寶島的懷抱以後,陪侍青年才俊講武練功,我堅持:

一定要踢彈腿。

不出所料,光聽聽如此,已覺平凡、枯燥、白嚇跑了許多有志青年。

試練實作之後,更加掃興、辛苦,便澆熄了不少有志之士的興頭、趣味……

我堅持嗎?似乎,時代青年也很能堅持!

於是,今年的漫漫長夏,便成了止戈武塾的「酷」彈腿,「辣」的塾生們汗流浹背、腰酸腿軟、咬牙切齒、七竅生煙……

我片面的規定是:

一、凡來學者,必修彈腿,再談其他:長拳、八極、太極、八卦……

二、不只是習練傳統的一整個彈腿套路,而且要續修本塾發展推行的各個進階練法;

三、以上的彈腿訓練,伴同本塾的進階檢定、貫徹到底,全始全終。

時代變了,練法也要變。因為:

人心變了:浮躁、虛矯;找麻醉、迷夢想……

要求變了:投靠宗教、求神拜廟;只信仰、不修行……

居然,練武也成了信教!

幸好,彈腿沒變:實在、規矩、平淺、樸素……只要學習,就有收穫。靠得住、做得來。只怕不好好地鍛練,不怕不慢慢地成功。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風:

敢有歌吟動地哀

不廢江河萬古流
2007-07-08 13:33:24
風行紋
徐紀:任何國家,都有傳統的格鬥技術;這是人類為求生存之必然。各國拳法,其風格、技術都深受風土、生活,體能之影響;反映了一國一族的性情與文化。

形成中國武術的民族特性就是:中國人的韌性、彈性、複雜性、深奧性、多面性、忍耐性等等……

中國自古大小戰爭不絕。為抵禦外侵,防衛中原。或在國內,大則爭王權,圖霸業;小則防強梁,制賊寇。因為需要,自然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如此內因外緣,沖激震盪,積數百千年之實戰經驗,人命犧牲,才結晶出這種舉世無匹的中國功夫。

中國武術正如人有兩腳邁步向前,它也具備兩大部分:

一是攻防技術—擊中敵人,及閃避敵人。
二是發勁方法—殺傷敵方的能力。

最基本說:有一種攻擊法,就必有一種防禦法。如敵方向上盤擊來時,我們設法抵擋。只是,我們的中盤及下盤暴露而生漏洞。敵人很快地,會向我們中盤或下盤發動第二波攻擊。

防守的部位曝露叫做「漏」;發現敵方的「漏」稱為「找漏」。自己有了「漏」時,補救的行為則稱為「補漏」。

這些以「找漏」與「補漏」為中心的攻防,我稱這種攻防為「點」的攻防方法。比如:正前方中盤高度的拳,它的運使法與接觸面都是「點」。

任何一個攻擊,定要有效擊中,才有意義。如被敵方阻擋,雖然擊中,但威力不足以致傷害時,便創作了所謂「連環」之技。

試舉直拳正擊為例,粗看用的是拳,其實是由手、腕、肘、臂、肩共同組成。

譬如:正拳被擋,閃避,或雖中的而力不強時,則繼以該側的腕、肘、臂、肩等部一連串地再攻擊,甚至於以軀幹部位來作戰,才是中國武打所謂的「連環」。

如此,不需將擊出的拳收回再打,而是拳接肘、肘接肩地不容分說支吾;這就是整條手臂是一拳的精義。從幾何學看可說是從「點」到「線」了:將若干個「點」無間隙地連結,就變成了「線」。

整條手臂是一拳的功夫,較不明確易曉。因在一動之中是一種攻法,也同時是一種防禦。

譬如:招架敵方向中盤部位攻來的直拳之同時,逕用同一隻手,且係同一動作予以反擊的技術,就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使用上述技術,必須隨時與對手保持接觸,立即讀出對方身上任何部份傳來的動作意圖,作為反擊的訊息。

一般係通過對方手臂與我手臂相互探測來進行的。

中國人稱之為:「沾黏連隨」、「不丟不頂」。手臂傳來的感覺,稱為「聽勁」。像「太極拳」的「推手」,「詠春拳」的「黐手」便是技術。防禦更形堅固,攻擊益見凌厲。這一技法,我稱之為能集「線」,而成「面」的新水準。

部分高水準的武術家,不斷努力,累代相傳。積聚無數實戰經驗,研究發展成「渾身是藝」的最高境界。

功夫的極致,是將「漏」、「連環」、「沾黏連隨」、「聽勁」等等實技,自由活用。而步法,間距,角度,相對關係等等,更會影響攻防技術的成敗。間距的問題,以及操縱的步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 拳、腳:拳部、腳部的使用間距,(第一道攻防線)。

二、 肘、膝:肘部、膝部的使用間距,(第二道攻防線)。

三、 肩、胯:肩部、胯部的使用間距,(第三道攻防線)。

以上三道「攻擊發起線」,與「防禦制高點」;在進行攻防時,互相呼應、搭配;隨時移動、變化。如此這般使用全身去作戰的技法,就是「渾身是藝」的境界,中國功夫的極致。

用幾何學來說:則是從「面」變成了「體」。甚至成為「球體」,而非「立方體」。「球體」是由無數的面形成。不像立方體般固定、有著生硬的角度。而高境界的功夫,正是不應有技術上的斷面與死角。是要向「球體」般滾動不停;亦即在三度空間觀念外,再加時間的因素。

一切攻防,源源不絕,與時推移,生剋消長。武術的動作要基於臨場當時的條件,一瞬間決定其是非好壞。實無法指一獨立存在的招式,而斷言技術差,或動作好。格式化之動作,只是技術之原形。在使用時,除有定則可循的應用原理(前人的經驗)外,更要加上本人的戰鬥能力,當場條件等等因素,共同產生勝敗生死的最後結果。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風:曾經年少時亦是揮汗追隨於景美武壇的毛頭布衣之一,髮蒼後重聊老師的練拳心聲常有青衿之慨......青青子衿,沈吟至今;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徐紀:

小時候,我是跟著老爸學踢彈腿,啟蒙習武的。

十路彈腿,踢騰了三個來月。

隨後,投在韓慶堂老師門下,仍然再從十路彈腿始修。

一是我驚奇地發現,彈腿在我心目中等於是《論語》,而諸家練來,居然可以是並不一樣的!?

一是我自己堅持老爸的叮囑;十路彈腿是一整年鍛鍊的份量。大致是一個月練一路,扣除農忙,年節,也就是一年了。

因而,我不肯多學,不願挺進。


弄得老師、師兄們,都曾多次鼓勵,催促我學下一路。

我很頑固,是笨的一種;卻不是他們擔憂的膽小、瘦弱、沒出息。也同孝順,沒有關係。

一年之後,我學拳;若干年後,學兵器,我竟然比師兄弟們來得快、容易、 而且精確一些些。

以我這麼一個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菲材,居然還能練武──雖然沒有練好,但卻練好了身體。

居然還練了若干門派──雖然不敢掌門,也還略知是非。這就不得不說,乃是:彈腿之功也!

之後,我認識了彈腿的強力藥效,不但一直習練,而且廣事搜集。一度,曾想收齊十種,寫一篇:《彈腿的比較研究》的論文。

這一期間,從李道魁先生學過精武體育會的十二路彈腿、從王文祥同道練過六合門的十六路彈腿。

所曾寓目的,還有郭連蔭先生,熊養和先生、尹千合先生等人,所傳習的幾種不同的彈腿。

其後,五洲出版社的丁迺庶兄出版了朱國福先生,吳志清先生等人編寫的各式彈腿。以及,精武會的那本彈腿。

還記得,只因書中人像,穿著精武制服,左胸上的星形圖樣受了安全單位的挑剔。逼得雇工讀生,將每冊每圖之上的星星,以墨筆塗去免禍。

此外,我更將家藏王懷琪先生的《十二路彈腿新教授法》,送由真善美出版社的宋今人先生翻版。書前,並寫了介紹;再版之時,添寫了一些,改正前文的錯誤。

不過,這長長一段歲月中。我練彈腿的方式,只有四個大字:











追隨劉雲樵老師學習八極拳、劈掛掌之後,先辦過《武壇》雜誌,宣告失敗!

再續辦「武壇國術推廣中心」,也憂心難獲成功……

原因?

太多!

在此,無法詳述。

而在技術上,我很以從學之士好高騖遠,基礎不豐為患。於是,請得雲樵師的允諾,編列了:彈腿→炮拳→查拳,一系列的教門長拳奠初基的計劃。

我訓練了一批教練,也製作了一張圖表,詳列「武壇」開設課程的各個門派,高懸壁上。

可惜,這個計劃亦成懸案,未能貫徹始終……

到了美國之後,在舊金山創立止戈武塾。教授的門派中,也有教門長拳;而彈腿、一馬當先。

這一時期,我的練法、與教法,開始有了反省,與實驗……從而、有了一些意見,與發展。

究其來由,大致有三:

一是教門長拳條理井然,依序而升的三個拳套,明白標示了習練途徑,合理而科學,不容忽視;

二是這種,那種,見聞愈廣的各式彈腿,以及依據彈腿模式,而編成的基本教材,如七星螳螂門、通背門、八極門、 山西形意門等等名門正派所給予我的啟發,與實證;

三也還有一些自己研習的小小心得,與主張。

於是,我們踢的彈腿內容,小有整理;我們彈腿的訓練程式,則大膽地很有一些不同了起來。

美國各市地之外,日本,與德國的止戈武塾,也是同一的練法,與要求。

重回寶島的懷抱以後,陪侍青年才俊講武練功,我堅持:

一定要踢彈腿。

不出所料,光聽聽如此,已覺平凡、枯燥、白嚇跑了許多有志青年。

試練實作之後,更加掃興、辛苦,便澆熄了不少有志之士的興頭、趣味……

我堅持嗎?似乎,時代青年也很能堅持!

於是,今年的漫漫長夏,便成了止戈武塾的「酷」彈腿,「辣」的塾生們汗流浹背、腰酸腿軟、咬牙切齒、七竅生煙……

我片面的規定是:

一、凡來學者,必修彈腿,再談其他:長拳、八極、太極、八卦……

二、不只是習練傳統的一整個彈腿套路,而且要續修本塾發展推行的各個進階練法;

三、以上的彈腿訓練,伴同本塾的進階檢定、貫徹到底,全始全終。

時代變了,練法也要變。因為:

人心變了:浮躁、虛矯;找麻醉、迷夢想……

要求變了:投靠宗教、求神拜廟;只信仰、不修行……

居然,練武也成了信教!

幸好,彈腿沒變:實在、規矩、平淺、樸素……只要學習,就有收穫。靠得住、做得來。只怕不好好地鍛練,不怕不慢慢地成功。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風:

敢有歌吟動地哀

不廢江河萬古流
2007-07-09 07:49: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