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11 21:42:58| 人氣515|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聖嚴法鼓】不思善‧不思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思善‧不思惡

問:
不思善、不思惡,乍聽之下會覺得此人很糊塗,沒原則。但它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不是叫人不要自我中心,不要有主觀的價值判斷呢?

師:
不思善、不思惡的人,乍看之下的確像個糊塗蟲。沒有善惡的標準當然很危險,他很可能根據本能去做事,不管對別人、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個人、團體或全體人類,都需要善惡的標準,怎麼可能不思善、不思惡呢?這裡的「不思善、不思惡」是從禪宗修行的立場來說的。當六祖從五祖弘忍得到法的傳承之後,五祖勸六祖到南方隱匿起來,否則可能有人對他不利,六祖於是帶著衣?到了大庾嶺。當五祖的門下發現法已經傳到嶺南去了,很多人就動身去追。其中有位曾任將軍的出家人叫惠明禪師,追上了六祖,六祖遂把衣?放在大石上,自己躲在草叢裡。惠明看到衣?,心中產生反應,大叫:「我不是為衣?而來,是為求法而來。」六祖聽到這句話,受了感動,從定要到心中無罣礙,心中不存任何痕跡,這時再看一看你的本來面目是誰。《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人本來具備的條件跟佛完全一樣,所以叫本來面目。如果常常有善、有惡、有好、有壞,心中始終被這觀念所混淆,就會愚癡而沒有智慧,唯有不思善、不思惡,才能明心見性。這兩句話使惠明當下就開悟了,後來有好幾位禪師叫弟子照著這兩句話去做,也蠻有用。

  其實善與惡要分層次,一般人必須有善、有惡的區別,如果不思善、不思惡,一定會對社會產生困擾。至於對修行人或個人修養來說,嫉惡如仇或太執著於善都不太好。真正的灑脫自在是在善惡之上,這才是最究竟的最高境界。


-- -----摘自<聖嚴說禪> 不思善‧不思惡

台長: 無非

藍月
善與惡只是相對的觀念
能讓心快樂自在的
就是生存的最高法則
2006-06-20 10:00:38
生存快樂
浴室中熱水蒸汽瀰漫,空氣充滿了活潑的水分子,時機成熟,就凝結出小水珠。

小水珠晶瑩剔透,聰慧靈敏。它從很小就看到周圍的同伴時常在一剎那就撒手離開,因而對自己的生命充滿了疑問。「我是什麼?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這類的疑惑總在它心中打轉。

小水珠逐漸成長,也從其他水珠那裡得到了很多關於生命解答的說法,尤其是死後到底還有沒有靈魂這回事。

其中有一家的說法是,水珠生來就污穢,所以必須信仰水珠大神,才能洗刷罪惡,將來就可以進入水珠天堂,享受永生。

另一家的說法是,水珠本來就有水性,只是因為沒有明心見性,所以必須忍受千百世的循環,除非發願修行,才有可能了斷凡塵,脫離輪迴。

小水珠對這兩種說法都很感興趣,也很懷疑。它希望將來能上天堂得永生,但也對輪迴轉世充滿好奇。「上輩子我是哪裡的水珠?下輩子我又會成為什麼樣的水珠呢?」

一顆老水珠信誓旦旦地告訴它:「你這麼有慧根,前世一定是天上高貴的水珠神仙。」

小水珠半信半疑,也禁不住有點沾沾自喜。生命既是如此短暫無常,小水珠努力讓自己做好心理準備,隨時都可以踏上回歸的旅程。

但是當事情發生時,小水珠還是感到措手不及。毫無預警地,它突然就脫離了附著處,快速朝下墜落。一切發生得這麼快,但是小水珠卻感覺像是慢動作,單純的一生從眼前閃過,毫無遺憾。它不由自主尖叫起來,這是興奮的尖叫,因為畢生追尋的答案即將揭曉…它看到眼前有一片廣大的汪洋…

小水珠墜入了裝滿了水的澡盆,它的所有水分子瞬間擴散開來,與澡盆內億兆水分子融合為一體。由生到死的過程非常短暫,但是因為小水珠生前的準備,所以就在這無法計算的一瞬間,就在小水珠的「自我」徹底瓦解之前,它維持住最清明的意識,於是洞悉了生死的真義:

原來根本就沒有個體的靈魂,自我的分別完全只是暫時的假象。

任何一顆小水珠都含有古往今來所有小水珠的分子,永恆不滅,循環不斷。小水珠洞悉自己曾經是雲,是海,是雨露,是尿水…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根本沒有所謂的永生天堂,也沒有所謂的靈魂輪迴。小水珠的靈魂無限地瓦解擴散開來,無遠弗屆…

新的小水珠又誕生了,也包含了我們的小水珠的幾個分子,繼續吟唱著永恆的靈魂之歌:「我是什麼?來自何處?要往何處去?」
2006-06-20 12:14:34
版主回應
風風樓上那篇, 小水珠的故事, 將想像的宇宙流程更具體的描述, 很有意思, 跟另一篇【曬書】系列轉貼的快樂王子與燕子的對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創意. 都能真正的啟發另一種角度的省思.

曬書系列:
【貼文:Lyotard】死亡三部曲之三:In The Midst of Dead
2006-06-21 02:18:27
風行
上一篇文章,如有感受,有些人可能容易因而崩潰。當成魔考也好、當成參案也好、當成實事也行。奧修的意思是說放開心懷,哪一位聖者又不是說著放下呢?放下什麼是一個課題,放下後呢?又是一個課題。

我覺得放下,好好快樂活著...很重要。
2006-06-20 12:21:02
風行
這篇是我再一次整理余德慧先生的文章(生死講座),可與上篇的小水滴合思暢談.... ^^

「世間風景真美。如果這風景能永遠駐留,該有多好。」

這是生命的構圖,一種生命結構化的當下。雖然生命的瞬間在當下實現,但時間立即將之帶走。每個當下都是生命的實現,雖然在實現的瞬間就被時間帶走,但是透過瞬間的接合作用,也就是人類意識裡造作事物的連續性,我們認定自己是「恆定的自我」(self-identity)。這是生命最舒服的成就:先認定自己是誰,然後才能立定腳跟,以自我為依據,施行於世。因此心理學家勸世人要有堅實的自我,才能挺而立,或者尋求一個安身立命的居所,將生命寄託於此。可是,生命是流質的時間,原本就無可寄託,因此所謂「安身立命」,只是暫時將生命託付給結構,而結構則是生命空間的當下實現。

因此,我們不是遺忘了時間,而是生命確立的方式改由空間來接手,生命時間變成一頁頁的連續體,日子是以結構的方式進行。

這種結構化的景象已經成了生命仰仗的東西,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就像一頁頁活頁紙編輯起來的筆記本,生命則好似無窮盡的翻頁。當我們一直注意生命的結構頁時,便遺忘了生命真實的本質是時間。時間原本具有流動不拘的本質,但是我們不再看著本質,所以當我們警覺到生命的結構有所窮盡之時,會以為真正的解脫是「離苦得樂」。事實上,無論是苦或樂,都是生命結構的內涵,這些內涵都具有「始終存留」的性質。

也就是說,我們稱為「生命意義」的東西,其實也是讓人流連於世的生命結構,無論是簡單的小小心願(例如,生前還能見到你的一面),乃至於意義「重於泰山」的掛念(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都在我們的生命結構中「始終存留」。人們一直認為「生命意義」是永恆的,所以任憑生命結構的意涵掌控著我們,總是希望能夠「有意義的」活下去。

生命被世事結構化之後,才有哲學家海德格所謂的「常人的沉淪」。亦即,我們的生命結構有兩階段的變化。第一個階段是,在生命成為後來我們認識的對象之前,我們必須先投身於世界,這是讓我們能夠立身於世的基礎,也就是透過操心將結構面建立起來。這部分是天成的,與人的意志無關。第二是結構面的建立過程,也就是建立起自我的認識,發展出「我是誰」的自我認定。這部分是人工的,由人類所造作的。

這第二階段就是「常人的沉淪」,其意思是指,我們將自己置身於「意義的結構」裡頭,將之視為我們的「精神」或「心靈」,以至於忘記生命是流質的時間。我們在時間的變化裡,無論是生老病死的真理,或是生離死別的真理,我們都難以接受,但是我們卻發現這種斷裂的處境很陌生,彷彿我們從來不認識「無常」的時間性,以為人是可以長長久久的。於是,我們有了第二個澄然:「也許是因為不可逆料的處境,迫使我們進入與自我更深的接觸」 。

但是,「終有一死」的人類總會在死亡之前問一個問題,到底「我」的存在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這個「我」原本就是人出生於世才生長出來的,動用這個「我」的意識來探問這問題可說是徒勞的,因為自我意識原本就走不出這個「我」的圈圍,無論如何以意識來思考,都無法參悟自身的亡滅,就像小貓追逐自己的尾巴,只能團團轉。

生命即是時間,時間即是推移。

如果死亡是建構的反面,那麼我們在世所建立的身體與心智,都要透過死亡「還諸大地」,這個反歸的過程就是逐漸模糊我們造作的結構,這空虛界沒有實質的空間,沒有質量,但卻充滿內心深處,也許這就是「靈性」,去掉物質的重量,還諸時間的生命。
2006-06-20 12:37:03
無非
風風樓上那篇, 小水珠的故事, 將想像的宇宙流程更具體的描述, 很有意思, 跟另一篇【曬書】系列轉貼的快樂王子與燕子的對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創意. 都能真正的發人省思.

曬書系列:
【貼文:Lyotard】死亡三部曲之三:In The Midst of Dead
------------------------------------
順便公告一下:
在每篇回應的文章下, 站長可以只針對某篇回應做回覆呢, 只是很可惜, 回覆無法顯示在前台, 得請您自己逐篇去審視站長是否有回應了
2006-06-21 02:24:10
貓兒
喵~ 算了, 以貓的腦袋, 是搞不清楚人的腦袋都在想什麼.

呵!! 哈) 哈哈)



(\~~/)
(=`.`=)
(&quot) (&quot)~~~~ :&quot) 貓兒♀~ (♥
2007-05-19 00:53: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