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10 05:33:00| 人氣872|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謬思】生死學十四講 讀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急診加護病房外的網咖
我終於完整地看完了
風風的轉貼文章【生死學十四講】(已轉貼於前)

於最後幾段
我自己「活著」有點類似的經驗

我一直以來
都將活著分為「生存」和「生活」兩種不同層次 

文章所引述的
對我來說
就是「生存」的哲學
也就是當「意念」(腦袋的畫面)中只是一碗白飯
而非一個活在文化社會中的人類(意識自我的存在)的時候

在念頭裡的是一個極其原始的、單純的動機(單純的就如呼吸一般自然, 呼吸是不需要心智的提醒)
並且清楚的知道,「心智」的活動, 只是被用來當作是一種滿足這種本能動機(謀取「活著」)的方法工具

就如文章最後所說的

【引原文】-----------------------------------------------------------
以兩種態度觀照生命

因此我們逐漸明白,體驗到自己暫時性的連續,但同時又感受到生命破裂的光芒,保持這種雙重態度活著,就叫做修行,這是生死學的修行。

也就是說,對於生命的觀照保持這兩個態度,一個是承認生命根本上的斷裂,一個是活在現在暫時築起來的世界裡。修行,就是讓自己行走於這條路線。
----------------------------------------------以上藍字為引用之原文-------



在﹝道﹞中即不在劫中
這個﹝道﹞,無非從來不用「是非善惡」的「常人規範」來描述這個字

﹝道﹞正確的道路, 宇宙運行的真理
﹝善﹞好的因緣合和 (至於什麼是所謂的好, 觀者自理)

無非的取名, 即強調了 個體的獨自存在
斷裂與「常人」群聚社團的連續性,跳出而獨立存在
卻又能利用「心智」活動,活在現在暫時築起來的世界裡(此句引原文)

這樣看來
似乎,無非即在「生死學中的修行」當中了

然而,隱約存在於無非的無意識界中的蠢動(無非稱之為磁場,或累世業劫習氣),讓無非清楚的界分「欲」(註一)與「可欲」(註二)的分際, 產生了與俗世欲求的斷裂,無非心理非常明白,這並非心智下的活動,而是冥冥中磁場的喚引,多生累劫下,在眼耳口鼻舌身意的感官接受之前,早深植於生命初生之時即存在的無意識潛能,我稱之為「先天本性」,也就是人的本命命盤個性,而「心智」活動為後天的環境塑造所影響, 我稱之為「行運中的變動性命格」

我很佩服, 此篇作者的科學理念,又或許這的確是抽樣了「絕大部分」常人的心智活動規範, 但, 在邏輯上, 只要是有一個例外,就不能作為論述的科學依據,但可以列為「常理」分析的推論依據, 或許, 作者缺少了命理的工具, 少了一個能夠窺伺更大的個體主體生命現象的工具(註三), 總覺得雖然所得結論無誤, 然引論略嫌薄弱(註四)

廣義「生死學」, 細微至當下, 廣致於無限, 綜觀宇宙真相。 無非礙於心智有限不能得知全貌。無從分述,歉矣。

科學有助於不斷在發現更多的宇宙真相。 身為科技發達的現代人更不應畫地自限, 並過早蓋棺論定, 保持一定的疑惑, 斷裂現有心智的論斷, 豈不是一個更科學的態度。


這是無非於「生死學十四講」觀後的一些感想,希望不致讓風風白貼一場^^
等無非能從被拋入的暫時性的連續階段中脫出,無非會逐段更具體的以較科學的分述,寄給風風作為交流。以示對此文的負責,並非無科學根據的論述。


【附註說明】

註一: 「欲」常人的慾望, 甚至於貪念
註二: 「可欲」人存活著的基本本能活動, 如餓了要吃、睏了要睡, 吃飯、
    睡覺、穿衣服蔽體...等等
註三: 如血型、星座、命理工具等,可以不經被告知之下所能得到其他
    個體基本活動本能的資訊,當然,準確度得依據分析者的心智活
    動程度而定。
註四: 無非並未看過作者的全部文章內容,僅就所擷取貼文作讀後觀,
    極有可能流於「斷章取義」之嫌,在此特別聲明,如有錯會之處
    ,將完全是無非的謬誤。無非在此對作者先行致歉。

台長: 無非
人氣(872)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念父 |
此分類下一篇:【謬思】我自佛七中甦醒
此分類上一篇:【念父】生命之死復妙有於何? 癸年甲月

剎那,心中就無所謂了(上)
轉貼:風行紋留言版留言
2003-11-08 14:26:45



剎那,心中就無所謂了
不在乎事情的人,常見於初生之犢。

無所謂,誰怕誰! 說幹就幹.........

不在乎的無所謂,也因而無觀感深刻,無歡樂感,也無悲痛感,若有也是剎那即過。

這種感覺或許常見於年輕小伙子,或是不成熟的瘋子.........或是 佛。


觀自在,照見五縕皆空....當人要「住」時,不是累了,就是神智受感官控制之際。如同「住旅館」,「住家」,「想女(男﹚人」,「想大吃大喝」,「要打人」……「胡思亂想」等等。


該怎麼辦的「法門」,就是向感官爭取「自由」,不要受其控制!若真要「降伏其心」,其法門是「無所住」!就是﹕「不要停在一處,只想這一件事!信馬遊韁,想過就忘掉,不要記下來,不要回憶,更千萬不能煽動心火!」

話說回來,「人能自主嗎」﹖「人」是不能,但是「神」能!

我們是神嗎? 我們不是,我們是人

於是另一種無所謂,就是深刻的滅絕,撕裂斷絕心智與感官(身體召喚=>眼耳鼻舌身意)後,諦念處,而無所謂。

要多少歲月琢磨,才喚得一聲淡語:無所謂

此無所謂,歷經歡樂,換得知曉痛楚,從痛楚中心生慈悲、感恩,因緣一聲:無所謂。

(無所謂)也正是一念(捨得)換來。

捨什麼?捨心智自我與身體召喚的連結。


而心智自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開展世界,「常人」活著的世界就是該如此。人本來就應該活在『世界』裡。生死學只是告訴我們一種狀態,萬一面臨一些沒有辦法被期待、突然斷裂的事情,當人跌落深淵的時候,生死學的知識就發生作用了,而且,在那一刻開始,生死學開始對你產生幫助。
2009-07-24 21:36:54
版主回應
2003-11月
厲害吧!! 兩千篇的留言中給我翻找出來了。
2009-07-25 01:51:25
剎那,心中就無所謂了(中)
「當下」的「計算」是在曾經有過的經驗中,以及在可被理解的狀態裡才發生,沒有人能夠完全地活在「當下」。要完全地活在當下,只發生在一種狀態,即人的心智自我全部破碎了,只有當「世界」不存在而人還活著,人才能活在當下。

「諦」這個字,人如何使自己進入某種非「常人」的狀態,經由放棄心智自我而使得他對於自己所觀看的世間產生一個更徹底的理解,這就是諦念。

死亡的意義是它使得常人狀態崩解,死亡的過程稱為「心智自我消融、溶解的過程」。

我們平常以為的死亡,都是心智自我製造出來的,包括許多描述死亡過程的偉大情操,非常可能是心智自我所捏造的,是活著的旁人對死者進行心智自我的想像,描繪當時死亡的過程;譬如我們常聽人說病人死亡的時候十分地安詳,好似遠方有聖母瑪麗亞、耶穌或阿彌陀佛來迎接,只見滿室生香……。知死得生並不是反對這個,只是我們必須瞭解它的出處何在。

報紙上常常有一些生死學的課程,說我們要面對死亡、我們要瞭解生命的意義……,這樣的話對象是健康尚活的人,它意欲安慰人們的心智自我:「死亡不要緊,我們最後都會死得非常有意義。」可是不管是重如泰山的死亡、輕如鴻毛的死亡、猥瑣的死亡、渺小的死亡,這些輕、重、大、小的形容描述都是心智自我的運作所衡量的。但是,一個真正在死亡過程中的人,其心智自我已經逐漸溶解,不太發揮作用了。

生死學強調的是:常人世界的本質是滴水不漏的,但是「破裂」常常讓我們第一次窺知,原來我們活在OTB 【註:Otherwise Than Being(OTB),中文翻成「非自身」﹔ ”Being” 是我生命的存在; “otherwise” 就是別種、別樣。OTB,「不再是你存有的狀況」,意思是說任何人活著,他自己的存在狀態都是被遺忘、存而不論的,唯有如此,他然後才能往外進行創造。 “otherwise” 談的就是人的造作面。】 而不察。OTB是人活著的一個基本的機制,是我們人活著的一個「製造業」,人類所有的倫理、價值,全部都是靠OTB製造出來的。我們活著就必得維持家族、家業、以求永續經營,這是一種不自主的對外投向,此種投向會生產出一個世界,但寓居於這個世界的人不是他自己,不是他的自身。




待續......
2009-07-24 21:39:18
剎那,心中就無所謂了(下)
如何尋得本我呢?

必須遇到與因緣世界產生的斷裂處。心智滅絕時,就是本我顯時。

在創傷經驗中,很多幫助者盡量不讓受創傷者回想那些經驗。可是,若從生死學的立場來看,這並不是一個好辦法。如果要讓自己的「活著」對「斷裂」這個東西產生一種復原的力量,只有一個可能性——你自己不逃避那個斷裂的傷害經驗,才能讓傷害經驗本身癒合。深刻的經驗可以減緩我們沈迷於「心智劇本」的操弄。

遭逢「緣在」的破裂時,我們特別容易想哭,緣在的破裂不是什麼病,它是我們活著的「不得不然」。逐漸地,你會發現,某種活著的存在會讓你不得不然。

懂得流眼淚,意味對生命有限、宇宙無限的臣服。在流淚的瞬間,人對宇宙的無限,臣服跪下,並且表明「願與任何不認識的生物為友伴」的情願。這意味此人已經看到生命的底線:所有的生命其實都連在一起,共同給出宇宙的面貌,每個人都與他者締結在一起。

我們的在世劇本是以連續、綿延的方式上演著,可是生命卻以斷裂的方式現出。連續與斷裂可說是絕對的二律背反,我們如果不斷強化「連續」,形成「智障」,我們將無法承受斷裂之苦,但是我們又無法一直處在斷裂之中。唯一的辦法是讓我們穿梭在兩端,而使得我們得以處在「連續」與「斷裂」之間的狀態。

用瀕臨的心情探索我們對「連續」的慣性;從體驗中,深化「畏」帶來的斷裂與無依無靠的經驗,從而逐漸獲得「悟」,我們稱之為「修行」。所以修行的核心就在於接近「斷裂」經驗。

當一聲無所謂,發出自伏櫪老驥。於是,我們聽見羯諦之音。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風行紋
2003-11-08 14:26:45
2009-07-24 21:48:08
版主回應
所有的生命其實都連在一起,共同給出宇宙的面貌,每個人都與他者締結在一起。 我們的在世劇本是以連續、綿延的方式上演著,可是生命卻以斷裂的方式現出。連續與斷裂可說是絕對的二律背反,我們如果不斷強化「連續」,形成「智障」,我們將無法承受斷裂之苦,但是我們又無法一直處在斷裂之中。唯一的辦法是讓我們穿梭在兩端,而使得我們得以處在「連續」與「斷裂」之間的狀態。 用瀕臨的心情探索我們對「連續」的慣性;從體驗中,深化「畏」帶來的斷裂與無依無靠的經驗,從而逐漸獲得「悟」,我們稱之為「修行」。所以修行的核心就在於接近「斷裂」經驗。

====================
這段寫的深刻,反復在三端倪。

每個人的「業盲」處不同,但感受的強度是相同。
所以,生而為不同的星座,擁有不同的星盤/身心靈DNA不同/先後天環境不同,但(體/用)皆有,相應在境界來處。(果)不離(貪、嗔、癡、慢、疑)的遞延運作。



如果要讓自己的「活著」對「斷裂」這個東西產生一種復原的力量,只有一個可能性——你自己不逃避那個斷裂的傷害經驗,才能讓傷害經驗本身癒合。
====================
輪迴法則中,改變(印記)
無為法則中,沒有(印記)
2009-07-25 02:22:4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