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天剛濛濛亮,在海南省臨高縣的這條通往郊外的公路上,一對父女的身影總會準時出現。父親當教練在前面騎車帶跑,年幼的女兒就這樣跟著父親一跑就是幾十里地。他們就是近段時間來引起人們廣泛爭議的“八歲馬拉松”事件的當事人——張建民、張惠敏父女。
這對父女引起人們關注是從今年1月1日的海口馬拉松賽場上開始的,當時還有六天才8歲的張惠敏以年齡最小選手的身份參賽,以3小時28分45秒的成績跑完全程取得了女子組的第二名。在此前的世界馬拉松史上,只有一名9歲的印度男孩完成過全程跑,但在終點撞線時這名印度男孩幾乎虛脫,而張惠敏這次不僅打破了最年輕的參賽選手紀錄,她跑完全程依然輕鬆自如的狀態更是讓人們驚嘆不已。
隨後,關於女孩該不該這麼早跑馬拉松、關於父親這樣訓練女兒是在培養還是在扼殺等等社會爭議接踵而至。近日,這對父女做客央視新聞會客廳。
每天兩點起床跑全馬
凌晨兩點,他們所居住的臨高縣里夜生活還沒有結束,但張惠敏和父親已經起床開始了又一個馬拉松。為了女兒每天兩點能夠按時起床,張建民父女每晚9點都會按時上床睡覺,加上中午午休的兩個小時,張惠敏每天的睡眠時間在7小時左右。
記者:在我們這外人眼裡看別說她拿這麼好的成績了,這樣長的距離,一個8歲的孩子能跑下來,都是一個奇蹟。您覺得是奇蹟嗎?
張建民:我覺得也不是什麼奇蹟,就是事在人為,只要你有這個恆心。她從三歲零八個月的時候就開始練跑。
記者:小敏,早上起來,尤其是深更半夜的時候,是跑步好還是睡覺好?
張惠敏:跑步好。
記者:為什麼?
張惠敏:因為有爸爸講故事給我,還能聽到國歌。
記者:跑步有沒有覺得累的時候?
張惠敏:沒有。記者:沒有?張惠敏:沒有。
記者:不會吧?跑幾十公里下來不累嗎?
張建民:基本上對她可以說沒有什麼疲勞和累的感覺。
記者:是不是因為小孩不懂得什麼叫累?
張建民:不是不懂,而是啟發式,順其自然,就是鼓勵和啟發為主,不給她高壓,每一天加的量也是跟她商量來的,怎麼樣,還能不能加,說能,能就繼續加。有的時候說,我不想跑了,不想跑咱就調轉頭回去。
記者:為什麼你們選擇了大半夜訓練的方式?
張建民:不管怎麼樣她還小,要以上學為主,只有擠睡眠這段時間了。
記者:不困嗎?
張惠敏:以前還覺得,現在不覺得了。
記者:爸爸說的話都是特別對的話,是嗎?
張惠敏:對。
記者:每天訓練的時候必須帶的東西都有什麼?
張惠敏:有牛肉乾,還有一些小食品,還有奶,奶是給我補充能量的。
記者:這個奶是爸爸做的特製奶是吧。
張建民:對,還要加雞蛋。四個雞蛋,四個雞蛋要先用開水沖,衝好以後,保一會兒溫,等三五分鐘以後,冷下來了,到60℃左右的時候,再把這些蜂蜜、奶粉加到裡頭去,保存這個營養成分。
到底是誰的意願?
父親張建民年輕的時候就是個體育迷,也從事過業餘的長跑訓練,對於張建民來說長跑是他的長期愛好,也是廉價的娛樂。在這個單親家庭中,父女倆的晨跑在最初其實也是相互慰藉的過程。隨著女兒長跑潛力的不斷顯現,張建民對女兒的訓練強度逐漸加大,現在張惠敏每天的訓練強度都相當於跑一個馬拉松。對於失業在家的張建民來說,他現在已經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女兒的訓練當中。然而在女兒出名後,許多的媒體對張建民對女兒訓練的方法甚至出發點發出了質疑,比如:把家長的意願強加給女兒等等,那麼這些質疑究竟有沒有道理,張建民又是如何面對這些質疑的聲音呢。
記者:您聽到過什麼樣的譴責。
張建民:我這個父親做得不稱職,太暴君了,法西斯。
記者:對小孩太殘忍了。
張建民:實際上她並不理解我們,她好像認為我對於她抱著特別特別大的希望,非要如何如何,實際上不是的,我們的出發點一開始也是鍛煉身體,後來發現她有這個潛力、天賦,所以你既然喜歡,咱就陪你。
記者:如果僅僅是滿足孩子一個興趣,完全不用做得這麼極端。
張建民:現在既然已經做了,咱就要做好、做強。
記者:您抱的最大的希望,最好的結果是什麼?
張建民:能在十年以後正好也是她出成績的時候,也就是18歲,能參加2016年的奧運會。
記者:那她的跑步會不會影響她的學習?
張建民:基本上不會影響,上學的時間一定要保證。她的鍛煉都是順其自然,讓她自己來選擇的。
記者:但是我覺得很難區分您是在尋找她真正的愛好是什麼,還是在引導她去愛好什麼?
張建民:現在就是說在完成她的愛好,在她的基礎上,我來給她送上一段,我來給她保駕護航。既然你有這個天賦,做父親的已經發現了,不是說別的,就是傾家蕩產培養她,但我的經濟不是太好。
(說到這裡,張建民表現出非常激動的樣子。)
記者:您激動了,是因為別人質疑的時候,您覺得委屈?
張建民:因為我感覺到我沒有力量培養她,她有這個天賦,而我沒有這個能力,所以說我感覺到我對不起她。
專家認為方法欠妥
節目組專門請來清華大學中長跑隊教練曹振水,曹教練對他們父女倆的毅力和精神表示敬佩,但對張父的方法保留自己的看法。
曹振水:根據我自己的知識,這麼小的年齡,如果從事這麼大負荷量的運動,對身體不僅僅沒好處,並且負面的影響太多了。
記者:會有什麼影響?
曹振水:比如說首先小孩還沒有發育,對骨骼、關節、肌肉、呼吸系統,包括心肺都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這麼大量的跑,時間長了對關節的損傷,將來時間長了會慢慢能夠體會到的。
記者:老張現在心里肯定在想,我們已經跑了四年了,孩子好好的。
曹振水:這個問題經常是這樣,包括我的一些運動員,隨著他力量、體重增加,疲勞的積累,長大後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都是我經歷過的。對心臟,咱們都知道,這麼小的年齡,經常跑會形成心臟肥大,中長跑運動員一般都容易這樣,脈搏比較低,運動員心臟比較大,但是成年以後,一般是可逆的,比如停訓以後,保持鍛煉,有很多人又恢復了,但是小孩不一樣,我認為是這樣了。
記者:另外他們現在凌晨一兩點鐘起來訓練,對於8歲的孩子您覺得會有什麼影響?
曹振水:肯定不好,有一個常識,咱們都知道,一個人主要的激素分泌都是在凌晨一兩點鐘,包括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就是這個時間,這時候起來,勢必要影響她的分泌激素,這樣對她將來長身體、身高等等,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
記者:你認為都是紙上談兵是嗎?
張建民:就是我平常說的,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搞體育的,沒有不受傷的。
記者:剛才老張是含著淚說孩子有這個天分,8歲能不能看出一個孩子有中長跑、馬拉鬆的這種潛質?
曹振水:很難,十三四歲我都不敢說看準,一般要到十五六歲。這小孩應該還是一個料。就算她是一個富金礦吧,你應該是找一個職業的開採專家評判一下,怎麼開採更好一些,要不然你會浪費她的天才,所以這些也是我的一個忠告。
記者:曹教練是給了一些挺中肯的意見,不知道老張你聽了之後你接受多少?
張建民:四六開吧。我堅持的是六,改的有四。
記者:我想老張今天還是有收穫,回去之後有你的堅持,有你的改變,但是我想一定要區分開什麼是孩子的需求,什麼是大人自己的需求,真正為孩子著想。
爭議不斷,海南8歲女孩張惠敏還能"跑"多久?
8歲,3000多公里,將這兩個數詞放在一起很難讓人猜出它們之間的聯繫。然而,一個來自海南的小姑娘張惠敏卻要以獨特的方式將這兩個詞聯繫起來。
暑假剛剛開始,年僅8歲的張慧敏就開始了她長達兩個多月的長跑征途,她的目標是從三亞跑到北京,全程3000多公里。張惠敏還沒意識到路途的漫長與艱難,“小神鹿”、“長跑神童”的光環過早地閃耀在她稚嫩的臉上。
小慧敏的這一舉動,引發了社會的極大關注,有人稱之為“壯舉”,但更多的人卻認為“這太瘋狂了”。在爭議聲中,小慧敏的父親固執堅持著,似乎並沒有“動搖”的意思,而小慧敏也在爭議聲中繼續跑著……
3月31日上午進行的2007廈門國際馬拉松賽暨全國馬拉松錦標賽中,年僅八歲的女選手張慧敏用了三小時四十五分跑完國際女子馬拉松賽全程。
豬圈裡跑出來的“小神鹿”
每天凌晨2點多起床,跑步42.2公里,超過國際田聯確定馬拉松跑的標準距離。中午再跑6公里,晚上還要進行兩個小時左右的體能訓練,1000次襲擊拳、400次跳高、800次踢腿……這些數字的份量,讓很多成年人都感到恐怖,但這就是年僅8歲的小慧敏每天訓練的運動量。
張慧敏的父親張建民從女兒4歲起就開始訓練她跑步,一跑就是4年多。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父女倆生活在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鎮一個荒棄的豬圈裡。張建民最大的心願,就是要張慧敏跑出這個貧困惡劣的地方,出現在2016年奧運會的賽場上。
就在這樣的生長環境和高強度的訓練下,小慧敏完成著父親為她制定的一個又一個任務:在2007年的海口市元旦馬拉松長跑中,小慧敏奪得成年女子組第二名,僅比冠軍慢了19秒;今年1月順利跑完840多公里的環海南島路線;4月,張慧敏參加了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並以全程馬拉松3小時44分的成績引起關注;5月,在河南開封舉行的中國鄭汴國際馬拉松賽上,張慧敏跑出了3小時50分的成績,這個成績在業餘女子組中居第二十位。
張建民告訴記者,少年時的他酷愛長跑,但因為種種原因他沒能實現自己的體育夢,現在他把這份希望寄託到了女兒身上。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張建民準備讓慧敏跑到14、15歲,如果出不了成績就改練網球。網球打兩年,如果還不理想,再改跆拳道,總之就要練體育。 “我覺得她就是這塊料,”張建民說。
挑戰紀錄,換來危機四伏的體檢報告
張慧敏在7月3日開始了她長達2個多月的長跑征途,目標是從祖國最南端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三亞一直跑到首都北京。
目前,世界各地的馬拉鬆比賽多采用42.195公里的長度。而從三亞到北京,途徑廣東、江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北京7個省市,為期約兩個多月,路途超過3000多公里,沒有專業運動員會把這個距離作為比賽長度。而張慧敏這一“瘋狂”的長跑舉動,從開跑至今已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其知名度也越來越廣。
7月9日,小慧敏從三亞跑到了海口。隨後,海南省高級體校為張慧敏做了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體檢結果表明,張慧敏的身體狀況目前大致正常,但因為運動量過大,一些指標值不太樂觀,她的身體開始有了明顯的疲勞等反應。此外,張慧敏的血紅蛋白也在正常範圍內的下限,這表明張慧敏的營養不足。
科研人員認為,大運動量給張慧敏身體帶來的損害,目前還不會明顯表露出來。但她正處於發育階段,這樣大的運動量,會給她的骨骼、心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帶來損害,如此持續兩三年後,這些損害會慢慢顯現出來。
海南省文體廳競技處處長葉志春是田徑運動員出身,也是國際級田徑裁判。談到小慧敏的長跑,葉志春說,張建民對女兒採取的訓練方法走入了幾個誤區。一是動作要領不正確,這麼跑下去,再想改就難了;二是不聽勸告,運動量過大,導致孩子睡眠不足,影響發育;三是訓練不科學,基礎打不好,成績很難上去。
“競技長跑不是純粹比耐力,而是比速度耐力,現在的張慧敏不能說是跑,說得不好聽是“磨”,磨距離,磨時間。現在她3個多小時跑一個馬拉松,不能說有多快。如果訓練不得法,她的成績可能很難上去。我最擔心的是,這種過度疲勞如果長期累積,搞不好會導致她的肌肉等壞死。如果真是那樣,就成了悲劇了,”葉志春無奈地說。
違背科學,透支健康--為了什麼目的?
近年來,兒童成功“挑戰”各項紀錄的新聞已不是一件稀罕事:就在三個月之前,來自吉林的9歲男孩王鵬程就在父親的帶領下成功地從三亞跑到了北京。在此之前幾年,來自深圳的9歲男童胡淙泰、7歲女孩郭思妤和10歲的北京女孩王一妍挑戰生命極限--橫渡約20海裡的瓊州海峽獲得成功;山東9歲兒童鍾意成功橫渡膠州灣……有關低齡兒童“挑戰”紀錄的新聞可說是接連不斷。
無論是超長距離跑步,還是橫渡瓊州海峽,難道我們真的需要幾歲大的娃娃來破此紀錄嗎?難怪有學者指出,從人性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多麼殘忍的事實!為何要讓小小年紀的孩子們背負如此重荷?
“即使不能成名成家,也能練就一副好身體。”這是張慧敏的父親張建民對此事的全部解釋。張建民去年遇到了一位來自肯尼亞的前馬拉松世界冠軍,那位從貧困裡“跑”出來的非洲“前輩”,對父女倆說,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跑出成績。
令人驚奇的是,對張慧敏長跑一事頗為積極的竟然還有大大小小的商家企業。據了解,今年6月8日,張建民和海口一工作室簽定協議書,委託乙方操作小慧敏“三亞至北京”長跑計劃。當時,該工作室答應出全部活動經費。然而,張建民日前與組委會鬧翻,雙方還可能打官司,其背後隱藏的卻是各方對名利的追逐與計較。張建民說,他不缺組委會那點經費,只要有飯吃,保證小慧敏訓練參賽就行了,一年十萬、八萬就足夠了。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企業紛紛與張建民聯繫,表示願意在資金等方面支持小慧敏。
如今,張建民已不用再為經費發愁,甚至有望脫貧致富。至於8歲的女兒會不會付出健康代價,張建民自信滿滿地表示:我會保護好慧敏。在近日舉行的一次座談會上,有人指出張慧敏的睡眠嚴重不足,張建民對此不以為然:“你看那些偉人、科學家,他們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我的女兒雖然一天只睡7個小時,但她不會打瞌睡。”張建民說這話時,卻沒有留意到,他身邊的女兒已坐在沙發上睡著了。直到座談會結束,都沒有人忍心叫醒她。
小慧敏的“壯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在海口專門看望了剛從三亞跑來的小慧敏。周文彰仔細詢問了小慧敏長跑以及身體方面的狀況後耐心勸說張建民,希望他能讓小慧敏停止此次艱苦的長跑。周文彰指出,作為家長,不能為了虛名和眼前的利益強迫孩子進行大運動量訓練,這樣只會損害孩子的健康。然而,周文彰苦口婆心的勸說未能讓張建民改變初衷。張建民帶著女兒離開海口繼續踏上征程。 7月10日下午,小慧敏到達了廣東雷州,一路向北跑去……
小慧敏跑得越遠,海口許多普通民眾和體育界人士越是擔憂。海南省高級體校體育科研所負責人表示,從運動醫學角度考慮,低齡兒童不適宜長時間超負荷運動。即使要挑戰極限也應該通過運動醫學測試,檢查孩子是否具備長時間運動的身體素質,是否具備超出同齡人水平的非凡耐力,否則就是冒險。更多人認為,通過長跑來挑戰極限、挑戰自我,大家會為張慧敏的精神叫好,但卻不會被她的這次長跑冒險所感動。追求名利是大人的選擇,把大人的主觀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以剝奪孩子無憂無慮的童年,犧牲孩子健康的方式來換取名利,不但行為殘忍,更扭曲了體育運動的本質--健康向上。 (鄭瑋娜、蘇婧、王英誠)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