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01 04:14:30| 人氣7,4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微識─“立體派”的藝術流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畢卡索《亞威儂的姑娘》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油彩‧畫布244×233 cm 1907作品─美‧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典藏

 

畢卡索在漸受原始藝術世界的呼喚,更在塞尚理性主義的影響下,將簡化的形式,在作品呈現了幾何、線面的形式佔滿畫面空間。1907年,畢卡索劃時代性的《亞威儂的姑娘》完成,透露了一種繪畫新語言「立體繪畫」的誕生,突破了文藝復興以來二度繪畫空間的幻覺,邁向繪畫本身的自主性」,啟開空前絕後的現代主義激進的浪潮。

 

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 ~ 1973﹞畢卡索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變化多端,涵蓋住絕大多數二十世紀藝術家發展的樣式。

 

畢卡索的父親是一位素描教師,他從小就非常早熟。1900 年首度走訪巴黎時,就展露出卓越的素描天分。從 1901 年到 1904 年是他的藍色時期,這是從當時他的畫作的主要色彩而得名,他用內斂的象徵手法專注表現窮人生活動人哀感的地方。

 

1904 年,畢卡索遷居到巴黎,步入玫瑰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是前期風格的延伸,但色調較暖和,含意較深奧難解,此時他最偏好的題材之一是馬戲團的團員。他並領略出塞尚的形式架構以及非洲藝術、古伊比利藝術嚴峻的純樸感,因而以《亞威農的姑娘》﹝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突破束縛,進入原型立體派階段。

 

1930 年代畢卡索開始運用多種風格作畫,強調曲線或雕刻質感,並且受到貢薩列斯激勵,嘗試製作金屬雕塑。他的版畫和書籍插畫作品也不在少數。1937 年,畢卡索在西班牙內戰啟示下完成他聲譽最隆的畫作《格爾尼卡》﹝Guernica﹞,大肆攻擊人類殘愚昧的行徑。畢卡索創作生涯到了後期雖然創作力力不減,但是成就已不如前期。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史中,沒有一位藝術家對當代人類的影響能夠超越過他。

 



格爾尼卡﹝Guernica
1937 油彩畫布,349 cm × 776 公分─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Madrid﹞,西班牙─典藏

 

立體派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於法國。這個名稱的出現含有偶然性。1908年,G·布拉克在卡恩韋勒畫廊展出作品,評論家L·活塞列斯在《吉爾·布拉斯》雜誌上評論說:”布拉克先生將每件事物都還原了……成為立方體”,這種畫風因此得名。立體主義的主將是P·畢卡索和布拉克。畢卡索的油畫《彈曼多林的少女》(1910),被認為是包含了立體主義因素的作品。

 

立體主義繪畫方法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醞釀過程。20世紀初巴黎畫壇異常活躍。繼後印象主義﹑象徵主義之後,年輕的藝術家們普遍關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來表現在迅猛變革的工業社會裏人們的內在情緒和心理。新的流派在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俄國相繼出現。在法國,繼野獸主義崛起後,另一群文藝家常在蒙馬爾特的”流動洗衣房”聚會。參加的有畢卡索﹑布拉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爾﹑A·薩爾蒙﹑M·雷納爾﹑J·格裏斯﹑F.萊熱等。支持他們的有畫商D·H·卡恩韋勒,他在1907年在巴黎開辦了畫廊,這便是被人們稱作的立體主義社團。參與立體主義活動的還有R·德洛內﹑A·格萊茲。

 

1910年,以J·維榮為中心,建立起新的立體派社團,因經常在法國皮托活動,被稱作皮托集團。荷蘭畫家P·蒙德里安﹑墨西哥的J·裏維拉也與皮托集團有聯繫。他們賦予分析的立體主義以秩序和規則,從而促進了立體主義朝著更為抽象和主觀的方向發展。

 

1912年開始,畢卡索等又進行綜合的立體主義的試驗。在分析的立體主義破碎而又剔透的結構中,還保留著強烈的光線和某種空間感。畫家們將不同狀態及不同視點所觀察到的物件,集中地表現于單一的平面上,造成一個總體經驗的效果。綜合的立體主義不再從解剖﹑分析一定的物件著手,而是利用多種不同素材的組合去創造一個新的母題,並且採用實物拼貼的手法,試圖使藝術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實。

 

立體派,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1>初期的立體派(1907-1910) 受黑人雕刻及塞尚之影響; 呈現多視點表現法。

 

2>分析的立體派(1910-1911) 徹底解體,畫面的空間平面化。

 

3>綜合的立體派(1912-1915) 畫面出現其他素材、文字。

 

雖然作為立體主義分支的黃金分割社於19201925年繼續舉行展覽,但作為藝術運動的立體主義早在1914年便失去活力。立體主義是富有理念的藝術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它否定了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明暗﹑光線﹑空氣﹑氛圍表現的趣味讓位於由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不從一個視點看事物,把從不同的視點所觀察和理解的,形諸於畫面,從而表現出時間的持續性。這樣做,顯然不主要依靠視覺經驗和感性認識,而主要依靠理性﹑觀念和思維。

 

它是富有理念的藝術流派,主要目的是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在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它否定了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因為把不同視點所觀察和理解的形訴諸於畫面,從而表現出時間的持續性。以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情調,代替傳統的明暗、光線、空氣、氣圍表現的趣味。這些技巧顯然不是依靠視覺經驗和感性認識,而主要視依靠理性、觀念和思維。

 

後印象派時期——也就是即將發展出二十世紀藝術的前夕,一位直接引出立 體派的藝術大師塞尚,當他在作品中探索自然的結構特質,已面臨著畫面的二度空間與自然界實質上是三度空間的難題。他發現要維持傳統的單點透視根本是不 可能的,藝術家只要稍微向左或向右移動,便足以改變視野與構圖。塞尚忠實於自己的雙眼,企圖表達多重視野,認可視點移動的事實。畢卡索更進一步由許多想像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主題,結合各種視點,以致于圖像完全無法辨識。這種創作手法提出了一種自給自足的藝術,與外在具象世界幾乎無關連。

 

立體派的出現,其實是跟科學革命是同步的。 現代物理學排斥固定狀態,他們發現事件之所以不同,常是一事件與另一事件之間的關係造成的,這造成一種新的思考方式:瞭解,是在考慮所有居中事物。黑格爾最先發現這種新思考。到了量子力學導引出來的結論,更進一步揭 示孤立一個單獨事件的不可能性。

 

立體派一樣感受到十九世紀開始演變出來的新思想的衝擊,他們也關注居中的事物。變動,是立體主義大家畢卡索的創作信念與創作動力。他呼應柏格森的實在論與愛因斯坦相對論,並映照劇烈變化影響下的城市生活。因此立體主義努力尋求在二度空間上表現三度空間的新方法。畫中物體依稀可辨,但圖像是由稠密繁多色塊組成,他們經常用單色色調,因為他們認為色彩會擾亂繪畫空間,他們揚棄自然主義固定的視點,因為,他們企圖表現現代社會對時空與事物的新經驗,這些新經驗是非理性、零散、變化不定的。在他們的畫 中,不只是物象,也充滿時間、空間、動作、光線的暗示。布拉克說:“空間本來就是可以觸知的。”

 

立體主義主要是想創造一個新的繪畫空間,從感官視覺過渡到觀念視覺。立 體主義認為繪畫是從最單純的事物中抽離出最簡單的形式,讓畫布上出現的是符號般的造型,經由視覺慢慢被組合在一起以代表一個實物。他不是具象世界,而 是畫家心中的意象。此外,立體主義不放棄任何質材的研究,甚至在畫中引進文字數位,這就是 綜合性立體主義了。簡而言之,分析性立體主義,是將某些特定可見的事物,轉化成概括性的繪 畫作品,而綜合性藝術,則由平面性質及應用的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意象。 因為這時的立體主義,已走到一個關鍵時期,任何物件都處於消失的危險中,繪畫本身進入幾何結構,幾何構圖決定繪畫。

 

儘管立體派開創者畢卡索和布拉克,都堅持不與主題失去關連,他們選擇用 外界的實物來創造新的連結。但這種試驗,到最後會導致內容無法辯識,只能透過標題提示,畫面覆蓋符號、線條與色調變化,繪畫變成一種暗喻。於是,晚期立體主義也導引出抽象藝術了。

 

巴伯羅·畢卡索 (1881-1973)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 一生畫法和風格迭變。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後注目重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很大的影響。

 

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法國畫家,立體主義代表。1882513生於塞納河畔的阿讓特伊,他的父親是位房地產經紀人。1963831卒於巴黎。他的影響實際上並不比畢卡索小。他與畢卡索同為立體主義運動的創始者,並且,“立體主義”這一名稱還是由他的作品而來。

 

另外,立體主義運動中有多項創新也皆是由他作出,例如:將字母及數位引入繪畫、採用拼貼的手段....等等。布拉克的作品多數為靜物畫和風景畫,畫風簡潔單純,嚴謹而統一。他比所有其他的立體派畫家更多地帶來不可縮減的具體和一針見血的分析,帶來少有的和諧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無能為力的典雅流暢的線條。1907年,他與畢卡索相識,深為其作品《亞維農的少女》所傾倒,兩人遂成為至交,共同籌畫起立體主義運動。

 

布拉克和畢卡索在分析立體主義時期所作的作品,風格非常接近,以致於擺在一起難辨孰人所為。這在藝術史上是極其少見的現象。兩人不僅畫法相同,而且所選題材也十分相似。他們都偏愛畫樂器。布拉克在畫中對於物象的分解,要比畢卡索更加極端。他多數是在靜物畫中進行這種分析形體的實驗。這也許是因為靜物畫對他說來較少約束之故。

 

立體主義在反傳統的口號下有濃厚的形式主義傾向。但它在藝術形式上的探索,又給現代工藝美術﹑裝飾美術﹑建築美術等注重形式美的實用藝術領域以不小的推動作用。立體派通過創造一個讀獨立與自然的設計概念,開始一個新的藝術傳統和觀察方法,結束了400年之久的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傳統。

 

這個運動的起源是西班牙畫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示來自非洲雕塑的「t 程式化幾何形」,和後印象派(Post-lmpressionism)畫家賽尚(Paul Cezanne 18391906)他主意到畫家應該“用圓柱和球體及圓錐處理自然”,這幅畫是處理空間表達人的感情的新探素。把人像抽象成為幾何形的面,且打破了人像的古典標準。透視的空間幻覺讓位于兩向平面的摸糊一移動,人們同時從多個視點看那坐著的人像。

 

畢卡索在後幾年裏與他的親密合作者勃洛克(Georges Braque 18811963)把立體派發展成為藝術運動,用創造無限可能性的造形,代替描繪外貌。人們稱他們191012年前後的作品為 分析的立體派。

 

在這個時期,藝術家常常從不同視點分析題材的各個面,且用這些感性認識去構成一個有節奏的幾何面組成的畫。真正的立體成為造形的視覺語言,用來創造一幅有高度結構的藝術作品。分析的立體派有著激發興趣的魅力,畫面結構的感官的和理性的卻吸引力,與解釋題材的挑戰之間往往有衝突,因而引起未解決的緊張感,這就產生激發興趣的魅力。

 

畢卡索與勃洛克在1912年把紙拼貼元素採用到他們的作品中。拼貼畫允許獨立于主題的自由構圖,且表現繪畫的現實是兩向的物體。拼貼元素的質感可以表現物體。例如畢卡索把印有椅子騰條圖案的油布貼在一幅畫中,代表一把椅子。為了意義上的聯繫,他們經常把字形和報紙上的詞結合作為視覺造形。

 

1913年,立體派發展到所謂綜合立體主義(Synifhefic cubism)立體派畫家們根據過去的觀察,創造了符號造形,而不是表現題材的造形。描繪一個物體的本質和它的外部面貌。

 

格裏斯(Juan Gris 18871927)是綜合立體主義發展中的一位主要畫家。例如1912年畢卡索肖像組合自然構圖和畫面空間的獨立結構設計。首先,他計畫了精確的構圖結構,用黃金分割比例和模數的構圖網格,然後他“把主題放在”這個設計方案上。格裏斯對幾何形藝術和設計的發展深有影響;他的繪畫有點基於感性的藝術,和由各幾何形面相互關係實現的藝術之間的“中途停息所”。畢卡索和格裏斯周圍的藝術家中加入立體派運動的利格(Fernand Leger18811955)。也使立體派從創造者起初的衝擊中移離。

 

大約從1910年起,利格遠比其他立體派畫家更認真地對待賽尚關於圓柱、球和圓錐的著名格言,象“裸女們在森林中”的主題被轉成一大片多采的爐子煙熏,散亂在畫面中。利格可能會發展到純色彩和造形關係的藝術,但他在法國工人階級公民中的四年軍事服役,以及他在戰爭期間發展的加強視覺,使他轉向更可辨認,更可接近和更群眾化的風格。

 

他更接近象他在“城市”這幅畫中的視覺感受。他把色彩、形狀招貼和城市環境建築的感受—資訊的一瞥和片斷一集和到由許多鮮明色彩的平面組成的構圖中。在這幅繪畫中的字形,和利格為沈達勒(Blaise Cendrar)的書“世界末日”(La Fin du Monde)的視覺傳達作品,指向幾何字形的道路。他的近乎象形文的程式化人像和物體,是圖面現代主義(Pictorial Modernism)的主要啟示,而圖畫現代主義在20年代成為復興的招貼藝術的主要推進力量。利格的平塗色彩面、城市主題和他的輪廓明確的機器造形,幫助確定第一次大戰後現代設計的情調。

 

                 

 

《曼陀鈴》-布拉克-畫作,1909—1910年,布面油畫,79—59釐米─英‧倫敦‧泰特藝術博物館─典藏。

 

1908年布拉克與杜菲一起到塞尚的故鄉埃斯塔克畫風景。他一掃過去奔放的色彩代之以灰褐和灰綠色調與抽象的幾何形體描繪自然景色,開始了他立體派的繪畫探索。

 

布拉克和畢卡索在分析立體主義時期所作的作品,風格非常接近,以致於擺在一起難辨孰人所為。這在藝術史上是極其少見的現象。兩人不僅畫法相同,而且所選題材也十分相似。他們都偏愛畫樂器。布拉克喜愛音樂,所以樂器和樂譜在其作品中尤為多見。這幅作於1909—1910年的油畫《曼陀鈴》,是布拉克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一件代表作。而在同一時期,畢卡索的畫中也曾出現這種樂器。

 

據說,立體派畫家對於曼陀鈴這一題材的偏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當時著名詩人馬拉美(Mallarme)的影響。在馬拉美的詩作中,曼陀鈴是一種最受偏愛的象徵物,具有多重的隱喻。它由於自身能夠奏出音樂,面被當作藝術創造的象徵,同時,又因其狀似女性的子宮,而被視為一種類似的創造之暗示。不過,對於立體派畫家說來,馬拉美的影響,與其說是在於他的將樂器作為題材的選擇,不如說是在於其詩歌創作中分解與重構的藝術技巧。立體派畫家將客觀的物象分解,並將分解的碎塊在畫中重新組構。這裏多少有馬拉美的影響。

 

相對說來,布拉克在畫中對於物象的分解,要比畢卡索更加極端。他多數是在靜物畫中進行這種分析形體的實驗。這也許是因為靜物畫對他說來較少約束之故。在《曼陀鈴》這幅靜物畫中,那個被形與色的波濤團團包圍的樂器,隱沒在塊面、色彩與節奏的振顫中,所有要素都與那具有音響特質的陰影、光線、倒影等產生共鳴。整個畫面佈滿形狀各異的幾何碎塊,我們幾乎找不到一點空著的地方,也找不到一點不具動感的區域。那四處彌漫的光,那些朝著這個或那個方向傾斜的塊面,相互之間彼此呼應。

 

正如布拉克在一本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回聲應隨著回聲,所有一切都發出了共鳴。』而真正能夠使眾多視覺要素統一起來的,則要算是畫面中心的曼陀鈴上那個圓孔;這個深色的圖形也是畫中所有交叉的斜線所交會的中心。從而,這幅畫的生命力便是由兩種不同方向的運動所派生:一是向上的運動;一是旋轉的運動。畫中的色彩,仍象他早期作品的色彩那樣簡單,不過,在不失其純樸特質的基礎上,顯得更加明快和富於變化。

 

《哭泣的女人》盜竊案

 

1986年,一個自稱為“澳大利亞文化恐怖分子”的團夥,盜走了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最昂貴的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的作品《哭泣的女人》。這夥人好像是一群年輕的藝術家,他們盜走這幅價值160萬美元的名畫後,在這幅畫的位置上留下一張製作精美的名片,來表明自己的身份。然而在將近40個小時之後,才有人注意到畫被盜。更令人不解的是,這幅畫在丟失兩個星期後被發現完好無損地放在了斯賓塞火車站227儲存櫃裏,如今仍然掛在維州國立美術館的牆上。這是一起“完美”的盜竊案,作案人有與尋常罪犯不一樣的動機。20多年過去了,這宗案件至今仍是個謎。

 

《哭泣的女人》是畢卡索的不朽巨作之一。在畢卡索的一生中,不同時期的戀人都曾激發過他的創作靈感,有男女真心相愛時的喜悅歡顏,也有孤獨、淒涼和悲哀。《哭泣的女人》就是以與畢卡索保持了長達9年情人關係的著名的攝影師朵拉·瑪爾為原型創作的。多年來,強烈的靈感衝擊著畢卡索畫了許多流露著痛苦表情的朵拉的形象,《哭泣的女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這幅畫在這個被畢卡索拋棄,在哭泣、憂鬱和孤寂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的婦人死後,它的拍賣價格達到了上百萬美元。

 

《哭泣的女人》刻畫了一位極其悲傷的女人,悲淒的命運和感情由粗放的顏色和勁利的筆觸反映出來。畢卡索更多地採用三角形和銳勁的折線來表現女主人公的手,鼻子、嘴巴、牙齒、眼淚,使女人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雜亂無章,支離顛倒,具有常人難以理喻的特點。她張著血盆大口,嚎啕大哭,珍珠大小的眼淚和牙齒從臉上直落到身上,同時又在她的頭上插上花朵,使其更顯得滑稽。那紅、綠相間的上衣,帶著粗黑的直條,頗像監獄的鐵欄杆,鎖住了一個哭泣的女人。

 

畢卡索說:“朵拉在我心裏,就是個哭泣的女人。”這幅畫準確地把握住朵拉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但是這幅畫又是一幅讓人看後從心裏感到不美的畫,刺目的黃色、綠色,令人厭煩的紅色,病態的白色和邪惡的紫色進行著毫不留情的搏鬥。它之所以不美還因為它傳達出畢卡索想要對畫中人大加貶斥的狠毒願望。朵拉的眼淚幾乎可以肯定是畢卡索造成的。

 

畢卡索是一位風格多變,創造力驚人的畫家。每一位看畫者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偏愛的階段。在他的這一類作品中,介入畢卡索生活的女人功不可沒。每一次與某位女性的新關係都推動者他創作的新浪潮。

 

《哭泣的女人》和《格爾尼卡》都是創作於1937年,當時畢卡索正在創作《格爾尼卡》,朵拉在畫室裏替他拍照,記錄下創作的全過程。有一天泰萊斯也來到了畫室,兩個早就知道對方存在的女人第一次碰了面,沉默了一會兒後,泰萊斯先開口說:“我給這個男人生了個孩子,你應該離開這裏。”朵拉回答:“我還沒給這個男人生孩子,所以是你應該離開。”接下來,便是兩個女人大打出手,而畢卡索則在一邊袖手旁觀。

 

《哭泣的女人》刻畫了一位極其悲傷的女人,悲淒的命運和感情由粗放的顏色和勁利的筆觸反映出來,是畢卡索的不朽巨作之一。掛在維州國立美術館的牆上。

台長: 蘇彩惠
人氣(7,407)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紅塵煙雨等等系列 |
此分類下一篇:二十世紀以來《藝術心靈的危機》
此分類上一篇:淺識─*抽象繪畫*(AbstractPainting)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