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6-29 01:17:04| 人氣1,0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西方藝術史上的*音樂*滄桑─(2)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威爾第 - 歌劇《假面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別名《化妝舞會》。歌劇臺詞後由索馬改為義大利文,題材是取自18世紀末,瑞典國所發生的古斯塔夫三世暗殺事件。是由朱塞佩·威爾第作曲、Antonio Somma作詞的著名三幕歌劇。1859217,本劇於羅馬的阿波羅劇院中首演。

 

古典主義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史的第五個分期,是從1750—1820年,包括前古典主義和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18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法國大革命的衝擊,歐洲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藝術已不再僅僅是貴族所欣賞的高雅藝術,新崛起的中產階級也成了劇場和音樂廳的觀眾。因此,來自民間的喜歌劇和平易生動的器樂音樂大量湧現。西方音樂史中的古典主義時期通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時期。維也納出現了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三位古典主義大師,他們的傑出音樂作品和音樂風格被稱為近代歐洲音樂藝術的經典。古典風格的形成,經歷了古典早期複雜的準備過程。

 

18世紀的歐洲,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經歷了一場廣泛的思想革命——啟蒙運動,它是以反對教會神權和封建專制的文化運動的面貌出現的,然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文化領域,涉及經濟、政治、法律、哲學、科學乃至社會制度和社會風尚等方面。啟蒙思想家反對傳統的宗教,提倡自然神論;反對形而上學,提倡科學和常識知識;反對專制的權威和特權,提倡自由、平等和普遍教育的口號。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法國百科全書派正是身體力行地要以先進的哲學文化知識的光輝照亮黑暗愚昧的社會。啟蒙主義者認為理性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基礎。布瓦洛在古典主義文學理論經典《詩藝》中強調良知理性,痛斥想像和飄忽無常的情感。他認為,凡是天生的事物總是符合理性的,是永恆、真實的。文學家要愛理性,永遠不能和自然寸步相離。啟蒙時期流行的文體是更富於理智的散文,優秀散文的清晰、生氣、得體、勻稱和優美的品質,也成為評判其他藝術的準則。音樂藝術中,古典主義的幾代大師,則探索了富有理性和邏輯的龐大的音樂構思形式,最終使情感在其中得到適度的完滿表現。

 

古典主義時期是知識大眾化的時代。哲學、科學、文學和藝術開始面向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公眾。小說、戲劇描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音樂家也走出宮廷深院的大門,為音樂會的聽眾構思創作,於是音樂的愉悅性、易解性和動人等品質,成為音樂美的準則。在啟蒙運動的人道主義思想影響下,歐洲形成了一個開君主的統治時期。社會改革的同時,文化藝術獲得發展。歐洲君主的廣泛聯姻削弱了國家民族的界限。藝術,特別是音樂的發展呈現出歐洲一體化的傾向。然而這終究是一個行將滅亡的社會,法國革命敲響了舊社會政體的喪鐘,也預示了新的音樂時代的開始。古典主義時期的歷史一、喜歌劇的發展與格魯克的歌劇改革。

 

18世紀上半葉義大利出現了喜歌劇(Opera Baffa),這是在啟蒙主義思潮影響下,一反義大利正歌劇矯揉造作而追求自然的一種新的歌劇體裁形式。它是在義大利幕間劇(Intermezzo)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中人物常常是社會中下階層,場景多是大眾十分熟悉的日常生活而非豪華的王宮深院生活。劇詞幽默口語化,音樂也十分生動。義大利的佩格萊茜(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不僅是一位有才能的正歌劇作曲家,他的《女僕作夫人》被認為是第一部義大利喜歌劇。這部獨立的喜歌劇最初是分為兩部分穿插在他本人的三幕正歌劇《高傲的囚徒》的幕間演出的。劇情簡潔,人物僅有主人(男低音、常扮演喜歌劇中音樂較生動的角色)、女僕(女高音)和一個啞僕。作品表現了市民階層女僕的精明機智。

 

18世紀中下葉義大利主要喜歌劇作曲家波契尼(N.Pic-cini1728—1800)的《溫順的女兒》融入了一些嚴肅的抒情性。契瑪羅薩(D.Cimarosa1749—1801)的《秘密婚姻》由於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社會等級價值觀念的轉變而引起轟動。

1752年,一個義大利歌劇團把《女僕作夫人》帶到巴黎演出,激起了法國文化界喜歌劇之爭。盧梭等一些啟蒙思想家,熱情讚揚這種大眾化傾向的歌劇體裁,盧梭還綜合了義大利喜歌劇及法國傳統的集市戲創作出了喜歌劇《鄉村蔔者》,證明以法國語言能夠譜寫這種新風格的音樂。由於18世紀的義大利正歌劇過份注重美聲、炫技性而無視戲劇性的傾向,使它與啟蒙主義提倡的自然原則格格不入。一些藝術家思考對正歌劇進行改革。其中一位有成就的作曲家是格魯克。

 

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是德國人,就學於布拉格,後在義大利完成學業,早年主要創作傳統風格的義大利歌劇。18世紀50年代定居維也納,受歌劇改革浪潮影響,與詩人卡爾薩比基(Raniero Calzabigi1714—1795)合作先後創作了《奧爾菲斯與尤麗狄茜》、《阿爾賈斯特》等歌劇,實踐了他對歌劇改革的一些設想。他認為:歌劇聲樂的旋律要去除不必要的裝飾,音樂必須在戲劇的支配下簡潔地陳述出來;千篇一律的返始詠歎調的形式,如果破壞了劇詞的連貫性,就不應該採用;序曲的基調應與整個戲劇的基調相吻合;簡潔和清晰應是歌劇音樂永遠追求的原則。

 

格魯克的歌劇題材雖然仍是採用神話故事,但他著意發掘其中的人性的、倫理道德的意義。他以新的歌劇美學觀點面對已被音樂家數十次譜寫過的題材,寫出《奧爾菲斯與尤麗狄茜》,其中詠歎調我失去了尤麗狄茜等唱段不愧是富於美感而簡潔的佳作,奧爾菲斯下冥府拯救妻子的場景則以音樂和戲劇的渾然一體動魄感人。格魯克在70年代為在巴黎演出而創作了《伊菲姬尼在奧利德》、《阿爾米德》和《伊菲姬尼在陶裏德》等歌劇。他的歌劇美學觀點啟發著後世許多著名歌劇作曲家的思考和探索。

 

古典主義早期的奏鳴曲和交響曲

在西方音樂歷史中,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聲樂藝術長期占主導地位,巴羅克時期器樂音樂獲得獨立發展,與聲樂音樂並駕齊驅,而古典主義時期是器樂音樂繁榮的時代。巴羅克音樂一百多年的發展,作曲家們已積累起無需依賴歌詞的純音樂的創作經驗。古典主義時期人們已厭棄繁複的複調音樂風格,提倡明晰的主調音樂,這便使音樂的旋律與和聲兩大要素愈為突出。清晰對稱的音樂旋律句法和段落結構取代了巴羅克音樂動機加變奏的裝飾性旋律方法。古典音樂結構形式中,帶有抽象辯證思維的奏鳴曲式(sonataform)成為作曲家不倦探尋的,幾乎是無處不在的音樂形式。

 

私人客廳裏的獨奏奏鳴曲、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作為宴會、婚禮背景音樂的五人以上的合奏:小夜曲、嬉游曲都興盛起來,而最為重要的是管弦樂隊演奏的交響曲。當交響曲逐漸從宮廷的娛樂轉向音樂會聽眾時,它融入時代精神的內涵,使器樂音樂獲得了昇華。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是18世紀上半葉最主要的義大利古鋼琴作曲家。作為著名歌劇作曲家斯卡拉蒂的兒子,他受義大利歌劇抒情旋律的薰陶,然而他成就于古鋼琴音樂,創作了近六百首單樂章鋼琴曲,後人稱作《奏鳴曲》。它們採用帶再現因素的古二部曲式,結構已接近古典奏鳴曲式。斯卡拉蒂的鋼琴奏鳴曲主題生動,多變的織體發揮出了鋼琴的性能,其中還採用了大幅度跳躍、雙手交叉、快速重複音及和絃等新穎技法。他使鍵盤樂器演奏風格進入了新的自由天地。他的古鋼琴藝術體現巴羅克向古典主義新風格的過渡,至今仍是音樂會常常演奏的曲目。

 

C·P·E·巴赫(Carl Philipp Emannel Bach1714—1788)是J·S·巴赫的次子。長期在柏林和波茨坦任弗裏德里希大帝的古鋼琴師,是柏林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鍵盤音樂作品在古典主義早期具有重要意義。他受德國北部文學藝術中的感傷風格(或稱為表現風格)影響,在音樂中追求主觀的、敏感的情感表現。他的奏鳴曲中對比調性的主題已漸成熟,為古典奏鳴曲式形成作了準備。傷感的行板樂章和宣敘性的音調明顯地吸取了歌劇的風格。C·P·E·巴赫喜歡演奏的不是比較流行的羽管鍵琴而是聲音柔和、親切而且能表現出細緻力度變化的擊弦古鋼琴。他最後五集奏鳴曲是為表現幅度更大的鋼琴(Pianoforte)而創作的。C·P·E·巴赫的器樂音樂表現風格直接影響了古典維也納樂派。

 

巴赫另外兩個兒子中,長子W·F·巴赫(WilhehmFriedemann1710—1784)的音樂風格保持了他父親的傳統,因而被認為不合時宜。小兒子J.C.巴赫(Johann ChristianBach1735—1782)長期定居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是第一位為近代鋼琴創作協奏曲的作曲家。他的鋼琴協奏曲和音樂的流暢風格曾給莫札特留下深刻印象。 早期的交響曲  18世紀初義大利歌劇序曲(Sinfonia),漸漸脫離歌劇,成為一種獨立的管弦樂體裁形式在音樂會上演奏。它為快————快的形式,即快板樂章、簡短抒情的行板樂章、有舞曲節奏的樂章(小步舞曲或吉格舞曲),這就是最早的交響曲(英:symphony;意:Sinfonia;德:Sinfonie)。義大利作曲家薩馬丁尼(Giovanni Battista Samartini1698—1775)寫有大量早期的交響曲。

 

18世紀中葉,德奧各地宮廷紛紛興起管弦樂隊,其中曼海姆、維也納和柏林成為交響樂發展的中心地。斯泰咪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領導下的曼海姆管弦樂隊,以出眾的演奏享譽歐洲。他們能演從極弱到極強的各層次的豐富力度表情,尤以漸強的演奏產生出激動人心的效果。斯納米茨還在交響曲快板樂章動力性主題之後引入抒情、優雅或幽默的對比性的主題。巴羅克時期音樂在樂章內一般採用統一的力度,而古典主義時期,漸強、漸弱的大量運用,撥弦的羽管鍵琴向能演奏豐富表情的近代鋼琴的進化,這些追求音樂力度表情變化的傾向,標緻著音樂風格的重要進步。()

 

 

貝多芬正在創作《田園交響曲》。《田園交響曲》就是根據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體驗寫成的。他並不是首位以交響樂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約瑟夫·海頓曾於1802年首演的清唱劇《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籌,使得全曲充滿了對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對心境的出色描摹。 

台長: 蘇彩惠
人氣(1,064)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紅塵煙雨等等系列 |
此分類下一篇:西方藝術史上的*音樂*滄桑─(3)
此分類上一篇:西方藝術史上的*音樂*滄桑─(1)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