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20 22:41:17| 人氣2,869| 回應22 | 下一篇

前言序導讀-市場準則的形成與運輪手段 文/斷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  名:貿易打造的世界

心得撰寫:斷章

內  容:

主題:歷史文化世界觀
書名 :貿易打造的世界
作者 :彭慕蘭、史蒂夫.托皮克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讀書章節分配

前言..推薦序.導讀   P005   市場準則的形成    運輸手段    P115

 

心得分享:  撰文/斷章

 

我之所以會想看這本書的起源來自於看了大陸拍攝的影片“大國崛起”,老實說拍得還不錯,有故事性敍述性,帶點專家人物的訪談說法,並加了些電腦特效模擬與紀錄影片而這本書也有些上述的特質,所以在網路上看到就買下它

 

這本書不像一般的歷史教科書,而是以回到當時代所發生的事情,來看當時候的社會、文化、經濟,用人與人的貿易行為發展,串連社會、文化、經濟;故事性的敘述,形構從1400年以來到現在,貿易打造的世界。用一個簡圖說明:(隨著閱讀的章節越來越多,這個圖也會增加或修改至本書看完後,才算完成)




為什麼中間會有一個政策的虛線圓圈呢?因為從作者敍述的故事中不只一次提到,因為國家對某一地區政策的關係,而對這整個貿易世界的改變;另一個是科技也日漸開始影響

在導讀中的一句話:“視野不同,價值不同。在全球化的時代裡,我們看事情不能沒有「世界觀」”值得我們思考,怎樣才能具備世界觀呢?

 

在“市場準則的形成”這一小章有幾個觀點可以討論:

1.        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2.        人際網絡建立貿易制度

3.        貨幣的使用變化

4.        城市的消逝與建立

5.        貿易政策與法律

 

在“運輸手段”這一小章有幾個觀點可以討論:

1.        工業革命帶來的運輸交通的改變

2.        科技的發展對貿易世界的影響

3.        城市位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它的城市發展關係(北京、巴黎、德里)

4.        移民政策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

5.        殖民關係-貿易經濟利益對當地社會文化的改變

 

運輸手段”(p77)有一段蠻值得思考的話:

「科技能使人的遷移、貨物運送更為容易,但人如何看待自己、彼此、貨物,完全由人自己決定。」-  人要將自己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決定權還是在於自己。

 

運輸所橫越的,往往不只是不同的地區,還是不同的社會區域,乃至幾乎不同的歷史時期。」,作者借由咖啡豆的運輸過程之描述,來證明他所說的這一段話,“這些咖啡豆由債務纏身的印第安人親手採摘,由他們揹出墨西哥叢林,最後由蒸汽、煤所驅動的汽輪、火車、由電力驅動的輸送帶,由汽油驅動的卡車,完成其運輸旅程。它們不只從一個大陸移到另一個大陸,由一個國家移到另一個國家,還從一個歷史時代移到另一個時代。紐約的工廠、碼頭和洽柏斯的叢林差異何大,但透過世界貿易,兩者緊密連在一塊。”而這段話事實上是預告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

 

我把分配到的這幾個章節,看到的觀點性問題,及我認為本書的架構思考,以圖的方式做些整理與呈現,提供書友們思考與參考,每個人分享心得的方式不一樣,不見得要依照我的方式,我想每個不同的書友,有其各自的分享方式,再透過討論互動說明,這本書較深層的部分,才能慢慢彰顯,這才是讀書會精彩所在,就按照各自想要分享的方式去進行即可,我有時候這本書用這樣的方式分享,不見得下一本書也會是用這樣的方式,以各自覺得最好的方式分享給讀書會書友即可^^

 




 

台長: 四海先生
人氣(2,869) | 回應(2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98109905 |
此分類上一篇:分享-佐賀的超級阿嬤 文/映彤

映彤
很佩服斷章做學問的態度,
能名如此深入的圖解分析,把書中的重點,
列舉為10則問題,讓書友很快地近入狀況;

我在這方面,所涉獵的不廣,只是在學校時還蠻喜歡歷史,但對政策,經濟,貿易方面,可以說沒什麼概念,這本書對專業人士而言,是很深入淺出,但對我這門外漢來說,也許只是
看到字面上的一些知識,但是我還是很認真地讀,也許因此而使我的頭腦變聰明一些。

希望大家多多包涵,隔行如隔山,我向大家學習,這類書我真的很少讀~~
2009-10-30 23:00:12
版主回應
映彤過獎了,我只是試著把我看到的,能夠較重點式的整理出來提供給友們一個參考與閱讀的方向,我也只是用我的方式嘗試著將我所看到及想到的一些層面,透過文字分享的方式呈現出來^^

斷章
2009-11-02 21:09:22
北辰
運輸手段那一章節已整理出來可加以討論的觀點裡面 , 我對於工業革命帶來運輸交通的改變以及移民政策對當地文化的影響覺得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例如從動力、鐵路建設開展而來的貿易活動以及殖民地的開發本身對世界貿易的推進等方面,大家都可以起個頭來分享一些想法 ..
2009-10-31 19:42:42
版主回應
工業革命背後的科技確實改變了人類的命運...也讓人類似乎只能往前進,而無法往後退....
2009-11-02 21:12:28
斷章這張圖畫得很不錯,能傳達出本書的中心思想所在。此外,很清楚地將“市場準則的形成”與“運輸手段”歸納為十個主題,也能幫助讀者聚焦。

﹝個人以為,若能在每個主題之下給予一小段簡單介紹,相信更能幫助讀者了解這個主題在本書中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本書作者試圖以「貿易」這一角度切入,詮釋過去幾百年間,全球化形成過程之相關歷史。我認為這是作者對於“歷史詮釋”的一個強有力的切入點,很能精確指出“全球化”這個概念背後的形成脈絡。

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的主要推進動力是「經濟」;彭慕蘭這本書以「貿易」來解釋近代全球化歷史,與馬克斯的觀點似乎有種暗合之處。
2009-10-31 20:33:19
版主回應
我想書友們看書後再對照這十個主題,應該不難找出作者在書中的表達,只是透過作者的敍述,與時空拉回到現代,這其中過程變化的思考...
舉例而言
在書中P21頁有段話"...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人類買入某物或將該物送人,除了為極盡可能滿足自己的物質享受,有時還在藉以表明某人或某群體既有的身分或希望取得的身分,表明自札與他人間既有或希望擁有社交關係..."讀到這段我想到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及其背後的符號象徵意義...

只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2009-11-02 22:49:42
泊樓
運輸革命是整個工業革命的一部分,卻可能是影響全球化貿易最深遠的那個部分。

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縱然運輸革命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時空距離,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是由人自己來決定,未必受運輸革命的影響而更拉近。

作者舉了運輸革命產生後,原本受荷蘭長久殖民統治的印尼反而因此而獨立作為例子,說明此點。

這種有意思的弔詭,也出現在作者談及中國地方自鑄的笨重錢幣時,談到:貨幣並不是越輕盈便利越好。因為笨重的錢幣不利攜遠,反而有助於外來賣東西給當地的遠地貿易商人提早在當地消費,換成大宗物資好帶回去。從而創造了商品出口需求,並避免了地方性貿易赤字的危機。

一些人們“想當然耳”的經濟規律,在這兩位歷史學者作家眼中,卻能清楚找到反證的事實案例。

也許經濟學者是最應該閱讀本書的讀者。
2009-11-01 14:29:42
版主回應
貨幣的使用書友們都有一些看法與見解,我所想到的是在貨幣的使用從1400年前到現在是越來越簡約了,到現代甚至只剩下幾張卡片,幾個數字,在不斷地流動...從以物易物到用貨幣交換物,至貨幣取代人與物,而人與物某方面而言也被貨幣所取代..
2009-11-03 00:01:31
映彤
對於貨幣的使用,從來就有種不安全感;
我知道紙鈔有其侷限性,尤其在政局動盪不穩時,如國共內戰時期,所引發的通貨膨漲,老百姓抱了一大堆的紙鈔,買不到一塊肥皂或牙膏。

那些紙幣,壓在家裡的樟木箱裡;像一堆廢紙;
而銀幣倒是可以用來救急,這是從年長者口中所敍述的真實經歷;正好印証了本書第四節的說法;
經濟是實際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或許人是天生的貿易家,為了謀生存,求發展,衍生出來的一些理論和制度,無非也是以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
這與自然界許多生物,包括植物的生存法則,
有其相通之處;
一部人類的歷史,也可看成是一部貿易史;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作者也是從生活供需的觀點來探本溯源,貿易世界的諸多理念。

有句話說,「人離土則賤,物離土則貴」,物之離土是因為人的需要,人之離土是物的缺乏;
這之間就牽涉了文化,政治,交通的種種因素;

人為什麼要在旅遊時買一些,國內買不到的物品呢?問題也不只是單純購物的樂趣而已;附帶而來的是對當地貨幣的興趣,最重要的是感覺物超所值,當然也涵蓋了個人的文化素養。

記得在伊斯坦堡和印尼,錢小得不得了,很短的時間內就花了幾百萬,有些物品即使花上昂貴的運費,也比在國內買的要便宜而珍貴;許多跑單幫的人,就靠物以稀為貴的心理,大賺一筆;在當地普通的商品,坐了一趟飛機,就成了精品。

也許這就是貿易世界裡,迷人的所在。看此書時,我想到印度那些色彩鮮麗的棉織品,握在手上不知有怎樣的質感?
2009-11-01 17:03:14
版主回應
正因人們對紙幣的不安全感,所以有人投資黃金與房地產...

也許你所買的東西,未必在日常生活上可以用得上,在當下或許你所買的不在物品本身,而是物品所代表的當地文化...(我個人的想法)

映彤以實際生活上的經驗來對應書本所閱讀的想法,很好的分享~

斷章
2009-11-03 00:10:16
北辰
映彤與泊樓都講得很不錯,很欣賞兩位 .. :)
的確,人是一種經濟的動物,他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的動物。是為了要生存,也是為著某種冒險探索的心情,四處進行各式的貿易活動。運輸的改良,帶來了大幅度的變革。早期原始人類以採集狩獵維生,比照
到西元14世紀這之間人類謀生方式出現了巨大進化,人與人開始合作,經營果園,種植多樣的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等等,人類緊密的合作,促進了貿易的進行,工具的改良,也便利了人類的採摘收獲和搬運流通的流程,人類自身會不斷向前進化,涵蓋的層次即有社會、經濟和政策制度面向,貿易的動機也就是一種資本的創造,人類只有透過累積資本及其轉換,才會有相對利潤和活泉獲得,進而邁向現代企業的經營效率模式,或許這是一個貿易史本身蛻變過程的一種自然轉變吧。

貨幣的運作從世界各方整合而來,每個國度都有其代表性的貨幣,用來彼此交換,當從事貿易的商人開始有世界觀和全球化概念成形之後,他們就會有想要主宰土地的想法,所以商人們一方面集結資本,統籌資金,其實他們都想要打造他們的王國,確保利潤源源不絕,我想這也是貿易進行的一個原因。
2009-11-01 20:16:48
版主回應
運輸工具的改變,加快速度,縮短兩地的距離,在供給與需求之下增加了貿易量,可是當市場呈現一種飽和的情況下,貿易量減緩,甚至遞減,利潤是重要的指標,有利可圖相對會有一群人搶著做,當無利可圖時,可能就沒有人願意付出,這種現象對應到現代社區似乎是越來越明顯...
2009-11-03 00:20:00
很好!映彤和北辰也都各自表達了對經濟現象的體會與對本書的觀點。大家踴躍發言,討論氣氛才能熱絡...^^

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接觸過一點經濟學,對於「供需法則」、「經濟理性」、「自利動機」、「貨幣供給與通貨膨脹率」...這些名詞,都不會陌生。

經濟現象和人的生存與生活息息相關。當這些名詞遇到歷史時,會擦出怎樣的思想火花?這就是讀書會討論最有趣之處...
2009-11-01 21:00:18
版主回應
讀書會即是各自多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多做交流,這其中沒有所謂的對或錯,有的是各自因切入的角度不同,而會有不一樣的想法與觀點出現...^^

斷章
2009-11-03 00:22:20
半畝先生
各位書友們都很有想法,大家繼續^^

斷章
2009-11-03 00:24:40
映彤
因為貿易的失序,狂亂的衝擊,造就了上海,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誠如作者所言,這是個連省會都沒有當過的地方。

第一次到上海時,車站外睡著滿地的乞丐;很難想像,它是個商業城;那時市區到處塞車,因為正在興建高架橋與高架路;
一年後再到上海,竟完全改觀,我在和平飯店的樓上,鳥瞰上海市夜景,真是名符其實的東方之珠,百貸公司打造得像走在歐洲的街道上,裡面的名牌商品,比台北還要貴;
以後每到上海一次,都令我感嘆,除看到一個大城市的進步外,連它週邊的鄉鎮也欣欣向榮,高速公路旁,花園洋房林立,房價已不是台灣普通的有錢人所能購買。
黃埔江上的油輪來往穿梭,這是一個商業打造出來的城市。
參觀上海博物館時,可見到最現代的藝術在此展覽,也有藝術村,專供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此創作,商業帶動了文化,也提昇了上海的人文氣息;如今的上海,不但是世界貿易的中心,也逐漸成為世界新文化薈萃的城市;
前陣子到南寧,竟然與江南的一些城市並駕齊驅,甚而超過,從城市的興盛發展,可以看到貿易的發達,不過,它們沒有上海的歷史背景,而上海的成長過程,是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
而那些想不到的因素,就是我們需要深思的所在。
2009-11-03 09:16:10
泊-談「從地理與運輸角度看兩岸貿易」
上海的發展與「地理位置」密切相關。上海的崛起是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縮影與象徵。

工業革命可說是廣義的現代化之一部分;運輸革命又是工業革命的一部分。

運輸革命對全球化貿易的最大衝擊,正好也是改寫了原本固定不變的「地理條件」之影響作用。例如因為蒸氣輪船的發明,使上海距離日本與南洋的運輸時間大大降低,原本位處於長江口的位置優越性更得以彰顯,因而後來其發展速度便超越廣州,而成為中國第一大城。

假如沒有蒸氣輪船出現,則廣州距離南洋的位置優越性,就可能成為關鍵影響因素。﹝元明時代,廣州都是中國海上對外貿易的重心所在,到清朝才被香港和上海給超越﹞

同理可以反觀台灣自身。台灣的對外貿易之所以發達,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台灣自身的重要地理位置。由於這樣的地理位置,正好符合現代海運、空運能力的樞紐定義。因而台灣發展加工出口區、轉口貿易..便特別具有優勢。

在兩岸大三通之後,台灣進一步成為進入中國內地的跳板所在,有助於吸引跨國企業資金。然而,也因此而可能加速台灣本土產業的西進,使本島產生產業空洞化的危險。

從運輸的角度來看,兩地之間的運輸能力如果大大提高了,通常會產生兩種結果,但這兩種結果卻是截然相反-

1.兩地貿易量增加,兩個地區同時繁榮,兩地之間的偏僻地方開始發展,兩地開始高度整合成為同一個商貿與生活圈。

例如桃園航空城與機場捷運興建之後,使北部一日生活圈和一日經貿圈成形,大大有利於桃園地區的人口與經貿發展。

2.商貿競爭力與便利性較大的地區發生磁吸效應,運輸革命加大了這種磁吸效應,使競爭力較弱的地區﹝通常也是經濟規模較小的地區﹞遭到掏空。

最明顯的案例是台中市因為重劃區的房地產發展,磁吸了鄰近的小城鎮豐原市的大量人口移入,因此豐原市雖然是台中縣第一大城,卻一直難以真正壯大。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高雄市對台南市的磁吸現象。台南市因為距離高雄太近,很多人搬到高雄去謀生,因此而制約了台南的發展。

由上可知,「三通西進對台灣是好是壞?」或者是「洽簽ECFA是否有利?」,這類的問題,顯然有可能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兩種結果發生的機率都存在,不一定說哪一種才必然會發生。
2009-11-03 15:58:56
映彤
「三通西進對台灣是好是壞?」
海峽兩岸隔絕將近五十年,直到最近才真正的三通,五十年的封鎖,結果如何?
而三通是時代貿易的趨勢,我不是生意人,但有一些朋友卻早在十多年前前往大陸設廠做生意,如今已經大有成就,他說如果待在台灣,
可能很難突破困境;

再看通航,受益的一定不只是兩岸人民,相信也帶動了兩地貿易量的增加,和助於吸引跨國企業資金。
我以為競爭是貿易的特質,這幾年我在國外,如美,歐,日本特別注意大陸和台灣的商品,一般人還是喜歡購買台灣製,包括大陸百姓,即便是大陸的絲織品原料,經過台灣的加工製造,也比大陸要精緻;
儘管市場很多大陸製的商品,但多由台商投資品管經營,如果本土加工,不加強提昇商品的競爭力;那就有可能被大陸市場消化掉;

無論如何,我以為三通是時代的趨勢,而任何產業,想要生存,一定得想辦法找出因應措施,
貿易的世界尤其如此,我們不能因可能危險,而鎖國封閉,這無異於因噎廢食!
2009-11-03 18:50:57
北辰
簽與不簽,個人認為不至於左右台海兩邊政治與經濟面連動層之巨幅變化 , 個人傾向認為,台灣內部經濟力的低盪甚至景氣凍結而無展化,實際上影響的主因不僅僅會關乎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有簽或沒有簽,可以說有簽更可能好過於沒有簽,也可能說沒有簽也沒有壞於此簽定,這一個理由,主要歸因為我們的政經能量的聚結以及停滯,或許不是阻礙在因為 ECFA決策的決定或放棄。

兩岸關係永遠都是兩岸關係,這中間的拉緊還是鬆弛同時影響著台灣內部的激化或者舒緩對立而來的僵局,所以絕非經濟性的獨頭因素使然。

我個人認為在經濟的環節要去強化,黨之間用不著去拉鋸這一個政策;一方面又到了選舉時機,又是台灣政局的洗牌時機,所以大勢應會等到選舉完過後,ECFA的存廢才會柳暗花明 . 台灣目前停滯於內耗階段 , 沒有共識 , 而且社會又困於打假球風暴 , 台灣內憂多矣
2009-11-03 19:11:25
斷章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政府政策佔很重要的決定因素,從過去到現在皆是如此,政府支不支持去做,佔很重要的因素...

兩岸關係也因為主政者的政策有所改變,貿易的形態也跟者改變...........
2009-11-04 00:53:42
泊-推薦紀錄片「大國崛起」
「大國崛起」是央視近年來最具深度的史學紀錄片之一。紀錄片第一集以北京紫禁城為畫面背景,一開始是說到中國自鄭和下西洋之後就開始走向“鎖國”,從而歷史發展方向從此掉轉,領先歐洲的中國逐漸被後起之秀的這些歐洲小國們給超越。這短短的大約十分鐘不到的引言,就算是整部紀錄片的「導論」。

一部探討歐亞海權列強崛起的紀錄片,為何是以一個東亞大帝國的衰微作為起始點來作為導論?這裡的史學觀點不言而喻。

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美國...等九個「叢爾小國」,一一變成了「大國」之時,那個號稱五千年的華夏文明,逐漸變成了西方人眼中「落後的東亞蠻夷之邦」。如今,那個落後的東亞蠻夷之邦,竟拍出了這樣的紀錄片,來探討幾百年來自身為何淪為蠻夷之邦,而以往的“遠西蠻夷諸邦”又為何在幾百年間陸續崛起成為超級文明上國。

大國崛起,就是一部海權時代帝國主義崛起的歷史,同時也是全球化貿易的歷史。因此閱讀“貿易打造的世界”這本書的同時,若能與“大國崛起”紀錄片或叢書相互參照佐證,體會必定更深。

如果能同時參考彭慕蘭所著的另一本史學名著「大分流」,和賈德戴蒙所寫的普立茲獎名著「槍砲、細菌、與鋼鐵」,則必會產生更全面性的世界史觀。

這些世界史觀的共同特色是:

一、揚棄歐洲中心論的心態,認真務實地面對早年明顯領先歐洲的世界各文明。

二、對於「歐洲為何後來居上?」提出了具有客觀說服力的解答,這種解答當然不是從歐洲優越性來解釋。

三、儘管史學家對於「崛起」的關鍵因素說法不盡相同,但共通的結論通常不脫「地理、科技、制度創新」這幾個層面。無人會再用狹隘的種族主義或文化優越論來解釋。
2009-11-04 18:21:58
泊-談全球化的「贏者圈」與「輸者圈」-1
從目前所有政治經濟領域的專家們所探討的內容來看,簽訂ECFA最主要的爭議,並非在於「不簽會不會鎖國?」或是「簽了會不會增加經貿利益?」,而是「簽了之後會付出多少代價?包括有形的代價與無形的代價,這些是否值得?」

所謂「兩岸若不加深經貿關係就是鎖國」的說法,其實並非客觀真理。這種說法出自如下兩種人一廂情願的意識形態,即:中國民族主義者、商貿功利主義者。﹝反之,完全否定兩岸經貿優點,將中國的負面影響給予無限上綱的人,也有其自身意識型態的問題﹞

如果撇開意識形態的干擾,單純用科學化的、理性主義的角度來探討兩岸經貿的本質,就必須避免「大勢所趨」這類用語。而應該小心檢視每一種歷史發展方向的可能演變和機率。不能以簡單而單一化的結論來論斷。

日本一位學者長年研究全球化所帶給日本和全球各國的貧富影響,其觀察結論可濃縮如下:

“全球化導致了世界各國的“贏者圈、和輸者圈”兩者產生,使日本和各國成為M型社會。世界各國的贏者圈之間彼此緊密連結,商貿、消費、生活、文化品味..等層次可說不分地域種族,全球贏者圈逐漸自成一體化世界;但遍佈各國的輸者圈之間,並無全球一體化的感覺,反倒是覺得生活越來越困頓難熬;..這是因為全球化的財富增加,主要都被贏者圈所享有,而輸者圈鮮少能分一杯羹,甚至還被剝削了更多之故。"
2009-11-04 19:04:04
泊-談全球化的「贏者圈」與「輸者圈」-2
由這樣的觀點出發,來看待「貿易打造的世界」這本書,可以發現原來古代的全球化影響作用,與現代的全球化影響,兩者之間有驚人的相似。

由書中可以清楚看見,不論世界各地,都會發生「貿易離散族群」和「殖民帝國的海外開拓者」與「殖民地政經貴族與既得利益者」三股力量相互合流,共同構築“贏者圈”,同時剝削了殖民地廣大的人民,這些人民往往淪為苦力,成了“輸者圈”。

在古代,“贏者圈”對於“輸者圈”的橫徵暴斂和慘無人道的壓迫,顯然比現代跨國企業更嚴重數百倍。

然而,現代社會的全球貧富差距,事實上仍在不斷加大,跨國企業對落後國家的經濟利益剝削仍在不斷增加。這些問題原來早就可以溯源至古代。

歷史告訴我們,全球化的“贏者圈”除非遇到革命暴動、戰亂、天災、大蕭條...等等外部環境的巨大衝擊,否則絕不會主動放棄既得利益,也不會發自真心主動替廣大的“輸者圈”人民百姓進行有實際貢獻的建設。

也因此,這解釋了為何二次大戰之後,世界殖民地紛紛獨立,也解釋了那個年代為何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想會普遍興起。

當共產主義因為「鎖國」而拒絕改革開放,終於釀成嚴重的代價之後,「改革開放」的解放思想觀點因而興起,共產國家之間的修正主義逐漸成為主流,蘇東波產生,共產黨紛紛垮台。歷史才正式進入新一元的全球化紀元。
2009-11-04 19:04:34
映彤
一本書,延申的閱讀,能幫助更廣闊的視野;
固然書本可以清楚地指引人類世界觀的特色,

然而個人認為從整個宇宙來看,世界不過是人所界定的名詞,事實上,今日世界已是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宗教,政治,文化,科技,都有可能主導其發展,狹隘一詞已隨時代消弭!
2009-11-04 19:18:17
映彤
人類何以會產生"贏者圈”和“輸者圈";
“輸"贏"會是永久的形態嗎?
這與自然界的進化論是否相同?如果歷史不斷重覆,那麼盛極必衰,輸者也不是永遠的輸者;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它興衰的各種因素,歷史的教訓,並不能教會人性中求生存發展,要憑良知,肉弱強食,也是大自然的定律;

在貿易之外,還什麼是更重要的?在讀鴉片運轉世界的章節時,我更深層地看到人類世界的
殘酷,豈小於戰爭?
2009-11-04 19:43:18
斷章
泊樓從貿易的歷史發展環節,從“全球化導致了世界各國的“贏者圈、和輸者圈”,提出一些想法..正如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全球化不是現在才有,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而現在更速..,正如我文中最後一句"而這段話事實上是預告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

映彤的回應,我認為正是作者隠含所想要表達的,在此情形之下,人對於自身的思考,又應該放在哪一個位置?正如文中所言"「科技能使人的遷移、貨物運送更為容易,但人如何看待自己、彼此、貨物,完全由人自己決定。」-  人要將自己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決定權還是在於自己。"

人逐漸有了反思之後,對於這世界全球化快速的轉動,有一些不一樣的的思惟,像目前有些城市提倡"慢活村",找回與保留些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等

有些扺抗性的反應...
2009-11-04 22:17:43
映彤
全球化雖然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但誠如斷章舉出書中所言"「科技能使人的遷移、貨物運送更為容易,但人如何看待自己、彼此、貨物,完全由人自己決定。」

一些古老的勞力和生活形態,還未消失;我看到大陸一些偏遠的地區,甚至還在過數百年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穿那個時代的服裝,住古老的房舍;

去到那裡像穿梭在時光隧道;也許外界對他們也有所衝擊,但是他們還是自己決定保有自己的生活和文化。

而這種生活文化,也因運輸,的發達,而被發現,因而帶動觀光貿易的生機。
2009-11-05 16:31:08
映彤
而這種生活文化,也因運輸,的發達,而被受到重視像慢活,清貧日子的提倡~時空似乎又被重新界定其價值;,因而帶動觀光貿易的生機。

明天出遠門~一個星期後再見~~^^
2009-11-05 16:37:06
泊樓
其實華人當中也有幾個對於「大歷史」能進行深度而宏觀思辨的大師級人物:黃仁宇、許悼雲、余英時..等等。如果我們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也能多多參考這些大師的觀點,必然有更深的體悟。
2009-11-06 20:26: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