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8-17 00:39:30| 人氣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物遠而思吟,靜亦淨,然後饒其心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物遠而思吟,靜亦淨,然後饒其心

一一審讀張高賢《生命組畫》及其他

@   

01.

  這個香港清晨天無雨,也不太熱,已不必開冷氣也覺得舒適的日子。前兩天颈椎酸痛,甚麼詩情畫意都不存在了。想好好活著,思想著,必須有好的環境,天氣,恰當的條件。為了創造這樣的條件,每天都要努力工作。已立秋多日,秋的氛圍包圍了我們,生命應當處於最舒服的季節。審讀久違的香港詩人畫家張高賢的《生命組畫》,感覺是坦然而享受的,更多的是一種冷思索。在這之前陸續讀過不少老張的詩畫文。

  我第一時間告訴老張,這組畫質量高,悟得好、深、廣。真的薑是老的辣。沒有一定的火候,是難以企及的。春天盛極而綻:夏日因積而發;金秋舒於盡情;隆冬以窮其蓄。故曰:日久生情,物遠而思吟。靜亦淨,然後饒其心。

  於是,想起四川一位同行美女好友雁子說的一段話。「圓規為什麼能畫圓?因為心不變,腳在走。你為什麼不能圓夢?因為心不定,腳不動。星辰和大海是要門票的,詩和遠方的路費也很貴,即便不說,你早晚也會幡然醒悟。你可以假裝努力,但結局絕不會陪你演戲。說教無益,只有折斷的骨頭才是最好的課本。我的腰!」

  圓規在數學和製圖裏,是用來繪製圓或弧的工具,常用於尺規作圖。通常是由金屬製成,包括兩部分,由一個鉸鏈連接著,其中可作調整,其中一邊尖銳是用作圓心,另一邊通常可裝上筆、鉛筆芯。分普通圓規、彈簧圓規、點圓規、樑規等。現代的圓規則多與三角尺、量角器、直尺等成套裝出售。

  圓規的發明最早可追溯至中國夏朝。《史記•夏本記》載大禹治水「左凖繩,右規距」,公元前15世紀的甲骨文中,已有規、矩二字,當時稱為「規」,即今日的圓規,《周禮•考工記•匠人》記載:「匠人建國,平地以懸,置槷以懸,眡以景。爲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山東嘉祥武梁祠內有「東漢伏羲女媧磚刻像」,其中女媧執規,伏羲執矩,這裏的規是古式梁規,形狀與甲骨文「癸」的字形相似。

  張高賢畫抽象生命,五顏六色,點橫豎撇捺,板板有眼,亦如圓規,堅持「心不變」。正如他癸卯秋自題「生•命」組畫 :率性而為,自樂而行。」

02.

  畫者詩者張高賢又自題無題詩:「雖然近黃昏,夕陽無限美。海闊天地寬,任我盡躍飛。」以此表達對生命關懷的慷慨胸襟和人生追尋。

  生命是甚麼形狀?物理說狀態很重要,既是形式也是內容。美學認為完成了的形式就是充分的內容了。化學強調的是組成的分子、離子、電子、質子、量子之類的模式。張高賢心中和筆下的是才、氣、意。離開三者有其象而無其態。

  查字典,「態」這個漢字有三層意思。一是神情;姿態;意態。《説文•心部》:「態,意態也。」段玉裁註:「意態者,有是意因有是狀,故曰意態。」《楚辭•招魂》:「容態好比,順彌代些。」王逸註:「態,姿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張守節正義:「姿態之容色與淫欲之志皆無益於夫子,須去除也。」唐崔顥《岐王席觀妓》:「還將歌舞態,只擬奉君王。」宋陸遊《秋思三首》之二:「山晴更覺雲含態,風定閑看水弄姿。」

  二是情狀;態度。《楚辭•離騒》:「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淮南子•主術》:「是以上多故則下多詐,上多事則下多態,上煩擾則下不定。」《漢書•鄭當時傳》:「一貧一富,乃知交態。」

  三是風致。南北朝時期北周文學家庾信(513年-581年),南梁中書令庾肩吾之子,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其《趙國公集序》:「柱國趙國公,發言為論,下筆成章,逸態橫生,新情振起。」

  庾信出身於一個「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族,「幼而俊邁,聰敏絕倫」,成為昭明太子蕭統的侍讀,後來又與徐陵出任太子蕭綱的東宮學士,累官右衞將軍,封武康縣侯。在此期間他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學風格被稱為「徐庾體」。侯景之亂時,庾信逃往江陵,投靠梁元帝,並奉命出使西魏。南梁滅亡後,留居於西魏,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周代魏後,更遷官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清縣子,世稱其為「庾開府」。當時,陳朝與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允許歸還故國,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迴歸南方。

  庾信在北方身居顯貴,成為文壇宗師,受到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卻又思念故土,為身仕敵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最終在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享年六十九歲,被追贈為荊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傳世,明人張溥輯有《庾開府集》。

  再说,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詩人,飽嘗分裂時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卻結出「窮南北之勝」的文學碩果。其文學成就,昭示著南北文風融合的前景。

03.

  張高賢在《生命》一文中這麼說:生不是人的自由,命不給人自由,但人的生命卻自然包含自由。

  德國哲學家康得說:「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所以生和命都是生命的手段,而自由的生命和生命的自由都是人的本質,它就像大自然的植物,有時逆命而生、背光而立,有時向陽而長、順勢而為。

  馬丁• 路德說:「失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可以接受,希望是無限的,所以我們永遠不放棄。世界是永恆的,而人生只有一次,它們以兩端的方式構成意義的衝擊和容量。」

  面對意義的追問,我喜愛的書畫、攝影及寫作以藝術獨有的力量做了最明瞭的回答,彷彿在對我的內心說:率性而為,自樂而行,此乃「生•命」的不二法門。

  但在我眼中,最偉大的生命中無非人類,但人之中也有不如畜的雜類。情感使人更趨複雜,又之外並存人不如犬的認知,其他動物也有靈性的生存狀態。

  生命的最小單位是生物,生物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能夠新陳代謝,維持恆定性,可以成長,回應刺激,可以繁殖甚至演化,以適應外界環境,繼續繁殖並產生後代。生命以各種形式存在,如植物、動物、真菌、原生生物、古菌和細菌。在地球的生物圈內可以找到許多不同的生物,在這些生物中都有共同的特徵,都是由以碳和水為基礎的細胞構成,有其組織以及可以遺傳的基因資訊。

  生命起源是生命從非生物物質(如簡單的有機化合物)中產生的自然過程。普遍的科學假設是,從非生物到生物的轉變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逐漸增加複雜性的過程。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出現在42.8億年前,在44.1億年前海洋形成後不久,在45.4億年前地球形成後不久。當時是始太古代,冥古宙熔化的地殼已經固化。

  我從哪裡來?小孩子總會問這樣的無厘頭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大人都不會給出明確答案。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細菌的微化石。研究人員普遍認為,目前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RNA世界。儘管基於RNA的生命可能不是第一種存在的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證據是在西格陵蘭發現的37億年前變質岩中的生物物質石墨,及西澳洲34.8億年前砂岩中的遠古生物化石。

  不過很多研究推測地球在更早之前就已有生命。根據其中一種研究,可能在42.5億年前就已有生命,另一個研究則認為是44億年前。目前仍不確定地球上產生生命的機制,不過已有許多的生命起源假說。生命形成後,變成許多不同的形式,生物學家則將其分類成許多分類單元的體系。生命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下生存。

04.

  人的生命,就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在其中實踐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佛教稱死亡為「往生」,意指死後是有未來的,不是一無所有。往生到哪裡呢?佛教徒通常會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如果不想往生他方淨土,也可以發願再回人間行菩薩道。因此,佛教徒面對死亡時,不但不應恐懼,反而應是歡喜以待,這樣的意義非常深遠,有很大的安定力量。

  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在解释人類生存状况時,不可能不提到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的能力,有時被視為判斷生命的根本條件,稱之為生命現象。

  生物之內,所有化學反應,維持生命,得以生長繁殖,保持形體,應付周圍變化。新陳代謝的意義,係去舊換新,可以分成兩部份。分解代謝,化學反應中,分解分子,放出能量。合成代謝,化學反應中,用能量建立所需分子。有生命之時,會食嘢同呼吸,能量同物質,同周圍不斷交換。

  生物化學教科書知識告訴人們,有生命現象的蛋白質分子為朊病毒,為最原始的生命物質,如狂牛症朊病毒,可感染腦細胞,並自行複製遺傳。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會表現出生命現象;但在沒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不會表現生命現象,所以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奇妙的有機物。即生命體之死亡階段或狀態。以人類為例,一般以呼吸及心臟跳動停止和腦部完全停止活動(非暫時性的停止)為判定死亡的標準。

  有即有死,有死也才有生,循环往復。生命體的死亡可以是因為細胞分裂的次數達到極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災害或其他生物殺死。

任何一個個體的死亡並不會威脅物種的存在,反而是維持物種延續的重要環節。如果年老的個體永遠不死,新的個體會失去生存空間和生存必需的資源。但個體大量死亡至難以維持繁殖時,物種就可能滅絕。

  已經死亡的細胞不能重建生命活動。已經死亡的生物個體不能復活。這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

  在宇宙中,地球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存有生命的星球。德雷克公式可以估算其他地方出現生命的機率,但科學家不同意很多公式中變量的值(嚴格地說,德雷克公式計算的是處於銀河系中且我們可能接觸的外星生物的數量,而不是有生命的機率)。取決於不同的值,方程式可以暗示生命的形成是頻繁或稀少的。德雷克計算我們在任何時間可能接觸的外星生命只有一個。

  有關地球生命的起源,胚種論也被稱為外源性起源認為生命來自宇宙,通過隕石、彗星或宇宙塵等天體到達地球。但是這些理論對解釋生命的起源沒有幫助。

05.

  其實,生命沒有公認的定義,不同的科學家曾提出過各種定義。只是一種特徵,物質存在的一種活躍形式。目前對於生命的定義在學術界還無共識,較流行的定義是一類維持體內平衡、具有生命週期和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能對刺激做反應、能進行自我複製或和繁殖、進化的半開放物質系統。由細胞組成,能夠成長、適應環境。其他定義有時包括非細胞生命形式,如病毒和類病毒。經歷了新冠肺炎的生死過程,人們對突如其來的災被有了更坦然面對的哲思。來去隔層紙,生死一念間。

  人的生命是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而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的科學。生命具有生物進程(如信號傳遞和自我維持過程)的物理實體與那些沒有生物進程的實體區分開來。如果生物過程的功能已經停止(死亡),或者它們從來沒有這樣的功能則會被歸類為無生命。

  就範疇來說,生命當然包含所有「生物的特性」,生命個體一定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生命種群則在一代代個體的更替中經過自然選擇發生進化以適應環境。生物學則是以研究生命為中心的科學。

  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不可思議的。生死死,死又生。寫到這感悟到這,剛好看到朋友圈裡廣州學弟書畫家朱大宇發的一首仿古詩,正好寫出了我的心聲,借用一下他漫興書寫的《七星岩述懷》:

閑來訪勝七星岩,

泛舟湖上山林間。

人在畫中寫幽境,

半夢半醒半神仙。

  又得悉老家我出生的田格裡百年祖屋「三落屋」年久岌岌可危。堂弟、高級較教師建民說,「早上去燒香拍的老房子,不知道能再經得起多少風雨;過幾天我也要去外面漂泊,家裡沒了老人家就得關門上鎖了,想到這心裡就不是滋味!」此情此景,亦如香港詩人畫家的張高賢所言:「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老房子再老也是有生命極限的,經歷了太多的風雨,也許到了盡頭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前不久,我問堂弟,門前不遠你家菜園角那裡我們曾偷摘過的李樹在嗎?他說早就不在了。天下桃李很多,那一棵我特別難忘,去年今年初,六叔六嬸皆以九旬高齡走了,我們不捨卻也只能永懷。他們的生命只是換一種方式在我們心中存在,並從此永恆輪迴下去。

            2023.08.16

台長: 秦島
人氣(9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