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說古體詩:五古、七古、雜古
@秦 島
01.
讀中文系的人,免不了古裡古氣,詩裡詩氣。我不時也寫四古、五古、七古詩,貪它較自由無拘,有時也會穿插在現代新詩中,增加文化氣息和意境美感。
古風詩歌分為五古、七古、雜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自然簡稱七古,是古代中國詩歌體裁的種類。每篇句數不拘,每句七字。從文學風貌論,七古的典型風格是端正渾厚、莊重典雅。
專門列出古體詩組,意與律詩(近體詩)進行區分。古體詩不依律詩的平仄、粘、對、韻式等規定,句數也無定數。歷代古體詩有許多經典之作,如三國曹丕《燕歌行》,唐·劉希夷《搗衣篇》,盧照鄰《長安古意》,李白《將進酒》,李商隱《韓碑》,盧仝《白鷺鷥》。
五言、七言古詩,每句五個、七個字,句數不限,偶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不像五律七律那樣講究平仄對仗。
02.
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説》認為“七言古詩貴乎句語渾雄,格調蒼古”。吳訥(1372~1457 )字敏德,號思庵。江蘇常熟雙溪(今吳市人)人。自幼力學,為人剛介。明永樂年間,因諳醫學被舉薦至京。明成祖召對稱旨,命吳訥為宮廷顧問。洪熙元年,任監察禦史。
七古出《花月痕》,第三七回:“ 荷生 轎中,口占七古。” 林紓 《書黃生劄記後》:“至於昌黎作銘時,胸中不作七古之想,此語實深知昌黎者。唯其不作七古之想,故力求其蹇澀,正以斂避七古。”但並非説七古就是純七言的古詩,事實上,雜古也歸為七古,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篇無一句七言,但卻歸入七古。
古體詩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係。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
03.
毛澤東1918年4月寫過一首七古詩《七古·送縱宇》:
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裏。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钜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裡。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這首詩最早非正式地發表在一九七九年《黨史研究資料》。縱宇一郎,羅章龍在一九一五年同毛澤東初次通信時,就已用過的化名。一九一八年四月,羅去日本臨行前,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他餞行。毛澤東用“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寫了這首詩送行。但之後羅未去日本。羅章龍(1906——1995),湖南瀏陽人。1921年加入中共,1931年被開除出黨。後歷任河南大學、西北聯合大學、湖南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處,古代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什麼理論根據的。簡單的説,七、五是以詩每句的字數而言的。律詩的限制比較嚴格,而古體詩的限制比較松。
雜言古詩指每句字數不為五、七言(如四言、六言等)的古體詩。雜言古詩除包括每句字數一致的古體詩外,還包含句中字數不一致的古體詩。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音樂的,有歌、行、曲、辭等。
04.
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範圍。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唐代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
清代王士禛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秘訣,見之則無用”。
2023.06.0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