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4-24 07:12:16| 人氣4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桑療治百病,腎患不宜食桑葚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桑療治百病,腎患不宜食桑葚

@秦  島

 

 

 

               冬桑葉又名霜桑葉、晚桑葉、老桑葉。為晚秋至初冬經霜後採收的桑葉。以葉大而肥、色黃橙者為佳。炒桑葉為桑葉用文火微炒,至深黃色取出攤晾入藥者。炙桑葉又名蜜桑葉。為桑葉用蜂蜜炙後入藥者。

               霜桑葉性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經,有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潤肺止咳之功。用於風熱感冒,頭痛咳嗽。本品甘寒質輕,輕清疏散,長於涼散風熱,又能清肺止咳,故常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常配菊花、連翹、杏仁等同用,如桑菊飲。

               可用於肺熱燥咳。本品苦寒清泄肺熱,甘寒益陰,涼潤肺燥,故可用於燥熱傷肺、乾咳少痰,輕者可配杏仁、沙參、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重者可配生石膏、麥冬、阿膠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

               還運用於肝陽眩暈,目赤昏花。本品苦寒,兼入肝經,有平降肝陽之效,故可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常配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同用;本品既能疏散風熱,又能清泄肝火,益陰,涼血明目,故配菊花、夏枯草、車前子等清肝明目之品,可用治肝經風熱、肝火上攻所致目赤、澀痛,多淚等實證;配合滋補精血之黑芝麻同用,即桑麻丸,又可用治肝腎不足、眼目昏花之虛證。

               把鮮桑葉摘破葉脈後取其滲出的白色液汁,名為桑葉汁,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熱止血,主治癰癤、癭瘤、外傷出血及蜈蚣咬傷等。桑葉的蒸餾液還可用於治療目疾。

此外,本品甘寒,尚能涼血止血,還可用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之證,可單用,或配其它止血藥同用。中醫用其治異位性皮炎比西醫的僅治標更全面、根本、無毒、有效。

               桑樹各部份入藥用途及功效不同。桑枝即桑樹的嫩枝,春末夏初採收。其性味苦平,偏入肝經,功擅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行水氣。多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四肢拘攣、水腫、身癢等證,尤擅療上肢痹痛。可煎湯或熬膏內服,亦可煎水外洗。此外,把桑樹的枝條燒灼後,可瀝出汁液,名桑瀝,《本草綱目》等書載其能治療「大風瘡疥」、破傷風、小兒身面爛瘡等證。

               桑木指桑樹的木材,入藥有三用,一是木材所燒成的灰,叫桑柴灰,可治療水腫、金瘡出血、目赤腫痛等。二是桑柴灰加水制汁,經過濾、蒸發後所得的結晶狀物,名桑霜,可治療噎食積塊及癰疽疔毒。三是老桑樹木材上的結節,名桑癭,古人認為能祛風除濕,療風濕痹痛、老年鶴膝風等。現在臨床對桑木已鮮用。

               桑白皮,冬季採挖桑根,除去其栓皮作藥用。性味甘寒,入肺脾經,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之功。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喘、痰多、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證。多入煎劑、散劑,也搗汁或煎水外用。桑根帶皮用亦可入藥,書載其味微苦性平,能治療驚癇、筋骨痛、高血壓、目赤、鵝口瘡、崩漏等。

               桑樹結的果穗即桑椹,夏季採收。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有補肝益腎,滋陰補血,生津潤腸,熄風之功。常用於治療陰虧血虛之眩暈、目暗、耳鳴、失眠、鬚髮早白及津傷口渴、腸燥便秘等。煎湯、熬膏、生啖、浸酒、外洗用均可。

               桑椹也稱作桑葚、桑椹子、桑果等。研究顯示,桑椹總抗氧化活性不僅高居本土水果之首,還具有多種機能性成分,其主要功效為:降低膽固醇,穩定血糖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抗癌,補血、有益血管,助消化、解便秘,有益肺部,改善視力,滋潤頭髮,皮膚抗老。在中醫應用上,桑椹有黑白之分,入藥以黑者為佳,處方稱為黑桑椹,生用或熬膏均可。桑椹味甘性寒,其療效為:滋腎補肝,安魂鎮神,聰耳明目,養血生津,利水消腫,養顏烏髭等。但腎臟病患不宜吃,少兒應少吃,多食易腹瀉,忌用鐵器。

               桑耳是桑樹寄生物寄生於桑樹上的木耳,古藥書稱桑耳,性味甘平,能治療腸風、痔瘡出血、衄血及婦人崩漏、帶下、心腹痛等。此外,目前臨床通用的桑寄生為桑寄生科多種植物的枝葉,但古人認為寄生於桑樹者為佳,其性味苦平入肝腎經,擅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養血安胎。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痛及婦人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等證。

                 2023.04.24

台長: 秦島
人氣(4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