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4-08 11:18:07| 人氣3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強過米飯和饅頭,餃子營養被低估(食餃後記 三之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食餃後記  三之1

強過米飯和饅頭,餃子營養被低估

@秦 

 

 餃子- LIVE JAPAN (日本旅遊‧文化體驗導覽)

 

    我越來越喜歡吃餃子,蒸,煎,煮,炸,都能百分之百接受。其實從小就愛各種麵食,先祖是中原南遷的客家人,骨子裡保留著對北方麵食文化的思念和崇敬。客家人在南方發明的粄也是這種表現。

    中國人愛好美食,也會利用美食來養生保健。我認同有食家之說法,比起中國人傳統的饅頭、米飯之營養單一,燒餅、烙餅之油水過大,餃子這種將北方流行主食和蔬菜、肉食及各種調料集合在一起的吃法,具有絕對的營養優勢,也可說餃子是“完美主食”。

    餃子,是一種以薄麵皮包餡的食物,在東亞地區形如半月或元寶形,也是華人在農曆新年和冬至等節日的重要食品,在中國北方可做為全年食用的主食之一,東亞的餃子通常由碎肉和蔬菜餡料包裹成一片薄生麵團後包好密封,包好的餃子可以拿來製作成蒸餃、煎餃或湯餃;歐美地區的餃子則是截然不同樣貌。

    由於「扁食」「餃子」「角子」在指稱對象、來源和語音上的糾葛和構詞的差異,有部份漢語語言把三者精細區分。在陝北晉語,餃子因形制和烹飪方式不同而所指不同——捏成元寶狀、煮著吃的叫「扁食」;形體較大、蒸著吃的叫(蒸)「餃子」;比蒸餃大而形制相同的包餡兒食品叫「角子」。

    「扁食」的叫法分佈在漢語的晉語、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裏,而閩南語用「扁食」指餛飩。山東膠東部份地區稱「餶飵/餶飿」。西方語言中一般從拼音翻譯為「Jiaozi」,但在英語中也常常翻譯為「Dumpling」(小扁食),但用來表示餃子並不準確,該詞主要指各國類似餃子大小形狀、內部含有餡料的食物,也包括餛飩、小籠包、粽子等等。另外餃子在日本常指日式煎餃。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後,在家鄉白河岸邊見百姓捱饑受寒,耳朵凍爛,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煮熬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兩耳很快就痊癒了。張仲景派藥持續到年三十。年初一時,人們開始仿嬌耳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稱之為「餃耳」、「餃子」。

    有學者認為,餃子大約最早出現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現今通過考古發現可以證明唐朝已經享用餃子,1972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就發現了餃子實物。餃子在元明時代稱為「餛飩」,清代稱為「餑餑」,除夕包水餃,稱為「煮餑」。

    俗話說不得好:“好吃不過餃子”,其實,要比起美味,餃子還有非常特別的健康功效。首先,餃子的餡料經過反復切剁,原本體積較大、質地較硬的食材被切割成小塊,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其次,餃子通過水煮而成,而餃子皮中的澱粉經過煮制之後,也會變性成相對容易吸收的狀態。而且,餃子在烹飪過程中,只要餃子皮不破,餡料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可以被牢牢包裹在餃子皮內。再加上蒸煮本身就是比較健康的烹飪方式,在營養上,還有哪種食物能“超越”它呢?

    包餃子,皮做得如何十分關鍵。首先是和麪。最常見的是小麥粉,有的地方用蕎麥粉。用涼水。在盆中揉成麪糰後,放置20分鐘,讓麪糰“餳餳”(水充分的滲入麪粉顆粒)。如果水偏多,則和好的面偏軟容易包,但煮的時候易破;反之如果水偏少,面硬,擀皮費事,包亦費勁。好的口感一般要求面要和得硬一些,有軟餅硬餃子之説。

    接著就是製皮。擀:把餳好的麪糰放在案板上,搓成直徑2-3釐米的圓柱形長條。把柱條揪(或切)成長約1.5釐米左右的小段——餃子。把餃子用於壓扁。再用擀麪杖擀成直徑適度(4-7釐米)的、厚約0.5-1毫米的、中心部分稍厚些的餃子皮。擀皮時,案板上要撒些乾麪(浮面),以防粘到板上。由於擀皮相當花時間,今日許多手工面店都有出售機器做好的餃子皮。使用機制餃子皮通常須用手蘸水方能捏合。

    捏:用擀麪杖擀餃子皮似乎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鄉村地區,大多採用手工捏的方法。捏時,先將餃子揉成扁圓形,然後一邊用雙手手指捏壓,一邊旋轉。捏成後,皮呈碗狀(而擀的皮呈平面狀),且所帶乾麪較少,所以更易包。缺點是捏皮比擀皮耗時多。

       2023.04.08

 

台長: 秦島
人氣(3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