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4-06 21:53:01| 人氣2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香港仔呼喚:拯救舢舨文化(三之2)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香港仔呼喚:拯救舢舨文化(三之2)

@秦  島

  我來香港才三十年,老香港以前的舢舨船沒現時般大,只長約六呎,全靠手搖的。駕駛者站在船尾搖櫓,很費勁。現時已沒有搖櫓的舢舨,全改用玻璃纖維造艇身、馬達驅動。對香港的陳年舊事多停留文字和圖片,部份則聽老香港的憶述或轉敘,沒有直觀的對應參照。憑著留在香港仔地面上的遺跡找尋線索,體驗的是人生的滄桑感,一如舢舨總被塗上防腐的表像,美麗的背面並非都是風景。

  當年旅客乘搭舢舨繞避風港一周,觀看住家艇上的水上人生活,沒看過這樣的生活方式,覺得很有趣,有時候還叫喚開近一點和水上人握手。還有珍寶海鮮舫,南區漁港「有嘢睇,有嘢食」,十分熱鬧。不過,1986年香港仔發生火燒連環船事件後,水上人開始遷到岸上,住家艇逐漸消失,南區漁港旅遊也逐漸褪色。

  三年新冠疫情重挫本港旅遊業,旅客消失得差不多,珍寶海鮮舫沉沒,連遊艇也減少出船,接載市民往返停泊避風塘內的遊艇的生意也沒了,舢舨船家生計雪上加霜。

  疫情時,的士、小巴都有政府提供的入油補貼,只有舢舨船是沒有的,感覺是被遺忘的一群。有位「大家姐」船女說,舢舨現時往往一天的過岸客人只三五人,一天收入只得數十元。一艘舢舨造價約60萬元,以現時的生意額,開一輩子都賺不到一艘船,難吸引年輕人入行。

  據瞭解,為了賺錢生存,很多舢舨船從事起俗稱「偷雞」的違法載客形式,走出避風港的規定活動範圍,違反牌照規定。「大家姐」認為,舢舨船需「先求存,再發展」,期望政府研究讓舢舶擴大營業範圍,或提供補貼資助,讓船家有生活保障。長遠而言,南區需要新的漁業旅遊地標,吸引遊客,例如把香港仔魚市場及周邊環境打造旅遊區,延續南區的漁鄉故事。

  那位久經風霜的「大家姐」告訴記者,她仍然喜歡這一行,是因為「最喜歡和遊客聊天,他說說他們的事,我說說漁港昔日。」但她說,這艘小船若有一天出了問題,她會選擇放棄,讓船沉入大海……聽著,讓人悲上心來。

  說到漁民特色,香港仔最濃厚,也是世界各地沿海地區不能找到的。以往香港仔海濱公園這裏對出,全是住家艇。六十年代初,香港的房屋配套還沒有這麼完善,未能上岸的漁民就住在住家艇上,當時整個避風塘都是密密麻麻的小艇。昔日遍佈避風塘內的住家艇,如今已經絕跡。

  綠樹成蔭的香港仔海濱公園沿香港仔海旁而建,來到這裡,放眼盡是機動漁船及舢舨船,景色優美,充滿懷舊漁港風情,適合拍照打卡。除了欣賞迷人的海濱景致外,如果你早上前來,還可以看到停泊在避風塘內滿載新鮮漁獲的船隻,一睹老街坊購買便宜海產的日常風光。

  登上舢舨船往鴨脷洲方向進發,鴨脷洲風之塔公園徐徐映入眼簾。公園內有一座依照傳統漁船外形設計、高10公尺的觀景台,讓遊客眺望避風塘兩岸的優美景色。塔上的太陽能電子顯示燈會隨風速改變顏色:無風時呈綠色,微風中逐漸變為橙色,陣風或颱風時呈紅色,十分有趣。公園內亦設有關於香港傳統漁業的展覽廊,介紹漁民生活方式及風俗文化。

  當年的住家艇,登記是寮屋會發出的寮屋編號。為了看漁民特色,當時還有不少路上居民和遊客特意來香港仔坐船到避風塘繞一個圈,看住家艇上的漁民生活。但隨著住家艇上的漁民慢慢上岸居住,這番景象,也隨著九十年代末、千禧年代初,最後一艘住家艇沉沒而永封深海。

  每個沿海國家或城市,都有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隨著科技發達,這些水上交通工具雖然漸漸由機械操作取代,但有些地方的傳統水上交通工具,卻發展成獨一無二的旅遊體驗。

  香港仔的船民還有夢。從他們的口中,講述著別具漁港風情的香港仔避風塘,住家艇、珍寶海鮮舫等昔日曾吸引無數海外遊客到來觀光。心事簡單卻又透露出複雜。期望政府珍惜僅剩的一點漁民文化餘燼,將它們保留發展。否則等到一天發現此景可貴,才發現已通通淹沒在歷史巨輪之下,就不是花一點錢復刻一下就能夠復活的文化了。

       2023.04.06

台長: 秦島
人氣(285)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