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再造新廣東 啟示香港機不可失
@秦 島
一年之計在於春。兔年首個工作日,廣東省舉行「新春第一會」,總動員全力「拚經濟」。提出新一年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計劃,依託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重要動力源,發揮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臺作用,豪氣沖天喊出「再造一個新廣東」、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消息振奮人心,本港政界人士表示,廣東省的發展離不開與香港及澳門一起「拍住上」。而今時來運轉,廣東奮力追求高質量發展,香港更應主動對接合作,一路前行。大展宏「兔」,融入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雄心再造新香港指日可期。
機遇在前,特區政府應及時瞭解戰略部署、產業佈局等資訊,抓緊推動融入大灣區,同時帶隊到大灣區內地各市討論合作。有創科界人士呼籲採取措施便利兩地人才自由流動,促進創科和學術發展。亦有業界希望特區政府要做到「規劃有參與、實施有分工、項目有合作」。商界人士希望特區政府主動與廣東省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利用好香港優勢聯動推進大灣區建設。
自古以來,廣東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薪火相傳,一路耕耘、一路向前。作為內地最早進行改革開放的省份之一,廣東以「敢為天下先」的擔當精神「殺出一條血路」,經濟總量自1989年起常年居於中國大陸首位,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2022年廣東GDP達12.91萬億元,距離13萬億僅一步之遙,連續34年全國居冠,再次刷新了中國省域經濟天花板。新時代廣東又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更好服務大局、應對變局、開創新局。堅定不移往前走。
據悉,本次經濟大會是近年來廣東省召開的規模最大的會議,主會場參會人數達1000人,參會企業超500家,廣東21個地級及以上市的市委書記還在會上記立「軍令狀」,明確定下2023年的經濟發展目標。在危與機、穩與進、攻與守的縱橫捭闔中,全省上下形成了強烈共識,強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循環中的關鍵功能。
廣東經濟的「危」源自高質量發展不足,「機」要靠高質量發展才能緊緊抓住。廣東人口數量多、資源約束緊,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的任務又很重,不可能繼續拚土地、拚價格、拚勞動力。從外部看,我們現在又面臨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正如省委書記黃坤明指出,「這個時候,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奮鬥正當時。」唯有通過高質量發展向上突圍,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紮紮實實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個新廣東。
推動高質量發展,沒有捷徑,唯有務實務實再務實。必須一刻不耽誤地埋頭苦幹,把各方面的力量組織起來,把確定的任務落實下去。全省上下都要振奮幹事創業的精氣神,聚焦高質量發展比學趕超、賽龍奪錦,在比較中奮進、在奮進中趕超、在趕超中突破,讓廣東高質量發展在萬馬奔騰當中做到一馬當先、力爭步步領先。今天安排各地市、各單位和各方代表作表態發言,就是要比決心、比幹勁,比勇挑大樑的膽識和能力,展現開局的勢頭、新春的氣象,在全省掀起齊心協力抓發展的熱潮。希望大家團結一心加油幹,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把手中的「施工圖」轉化為大地的「實景畫」,讓春天播下的種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纍纍碩果!
外界關注到,此次大會上還透露了大灣區建設方面的動向。2023年要確保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確保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萬億元,加快建設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廣東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質的措施之一。其中廣州GDP目標增速預期6%以上。著力打造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等8個萬億級產業鏈群。深圳將持續密集出臺穩經濟、促發展的階段性支持政策,市、區政府及企業馬不停蹄走出去「雙招雙引」。珠海建設好、配套好、運營好5.0產業新空間,打造一批集約化、畝產高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佛山要確保實現GDP增長6%,簽約的邦普新材料等20個產業項目,三龍灣科創產業園等15個重點項目將破土開工。東莞爭取全年GDP增長6%,堅持「科技創新+先進製造」,力爭「小巨人」企業增至14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500家。惠州GDP計劃增長7%以上,集中資源加快推進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資訊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中山實現GDP增長6%。力促今年工業投資增長60%,推動500家企業數字化改造升級、提質增效。肇慶GDP增長5.5%以上,繼續壯大金屬加工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實現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動力和儲能電池產業產值突破500億元。江門GDP增速力爭實現7%。開闢矽能源、新能源電池、新型儲能等特色產業新賽道,與深圳謀劃共建大型經濟合作區。
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有約2.5萬人參加,體現了廣東全省發展經濟的決心,對香港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消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觀香港,具備雄厚的科研實力、國際化和市場化等優勢,在國家的支持下在多方面均有發展潛力,而特區政府過去與廣東省合作亦取得不少成績,相信將積極配合,而香港社會各界也已躍躍欲試,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當前香港發展遇到樽頸,尤其是在疫情放緩後重新再出發,肯定是融入大灣區和國家發展擁有最好的前景。國家已經把最好的位置預留給香港,把握住這個機會,香港就能跟著國家一起繼續騰飛。
「蘇州過後無艇搭」,新一屆特區政府要抓緊推動融入大灣區,一定要加快,一定要跳躍式地發展。在具體項目方面,北部都會區、深港合作等要更主動和內地溝通。積極瞭解粵戰略部署。深入到大灣區內地各市討論合作,從最高層、頂端的合作開始,相信大灣區發展會走得更快。
香港在高質量發展方面有不少優勢,如金融基礎雄厚,創科、科研能力強,特區政府應主動同廣東省溝通,相信在內地的帶動下,這些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兩地共構產業圈,分工合作,資源互補。特區政府也應積極瞭解廣東省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戰略部署、產業佈局及對接等資訊,只有這樣才能搭上高質量發展的列車。
2023.01.3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