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12-11 13:29:32| 人氣8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茼蒿:“打某菜”冤枉了皇帝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茼蒿:“打某菜”冤枉了皇帝菜

@秦    島

 


 

        我超愛吃茼蒿菜,小時在老家種過好幾年,是冬春的時菜,也常作為客家水麵、米粉湯的配菜,和豆芽一樣受歡迎。那種獨特的芳香味令許多人著迷。

        近來有一段时間沒吃茼蒿菜了,因為沒打邊燼,心心念念。妻說街市賣的看上去不怎麼漂亮,就沒有買。閩南俗稱茼蒿為“打某菜”, “某”在閩南話中為妻的代稱。由於茼蒿的嫩株富含水份,一經受熱炒煮,體積極度縮小,經常下鍋前看似一、二鍋的量,炒煮後則僅剩一小盤。不明事理的公誤認為老婆偷吃或偷藏,因而拳腳相向,打某菜之稱由是傳開,真是冤枉。

        茼蒿,又稱同蒿、皇帝菜,俗名還有蓬蒿、蒿菜、菊花菜、塘蒿、蒿子杆、蒿子、蓬花菜、冬子蒿、桐花菜,在福建等地也叫鵝菜、義菜。為桔梗目、菊科、茼蒿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長形羽狀分裂,花黃色或白色,與野菊花很像。瘦果稜,高二三尺,莖葉嫩時可食,亦可入藥。

        原產於地中海南岸。茼蒿在歐洲原本是庭園中美麗的觀葉植物,最早由林奈命名,且根據命名法規,Chrysanthemum coronarium被定為保留名。但在宋朝引進中國後,其幼株卻被作為蔬菜使用,成為餐桌上美味的佳餚。目前中國各地花園亦作觀賞栽培,河北、山東等地有野生。廣泛作為蔬菜栽培的省份有:安徽、福建、廣東、廣西、廣州、海南、河北、湖南、吉林、山東、浙江、台灣等地。大約於十月上市,供應至清明節前。

        在中國古代,茼蒿為宮廷佳餚,所以又叫皇帝菜。茼蒿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原產地中海的茼蒿,最早由林奈命名,且根據命名法規,Chrysanthemum coronarium被定為保留名。據中國古藥書記載:茼蒿性味甘、辛、平,無毒,有“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之功效。

        茼蒿一名的中文來源,據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茼蒿一條下之釋名,指其別名為蓬蒿,且「形氣同乎蓬蒿,故名。」。到了宋代嘉祐二年(1057)奉詔編纂,至嘉祐四年(1059)成書的《嘉祐本草》才收入其中,並往前推至唐代,稱孫思邈的千金方已講到茼蒿。「茼」字有些文獻寫作「同」、「蕫」、「董」、「唐」等。《嘉祐本草》載:「同蒿平,主安心氣、養脾胃、消水飲;又動風氣、薰人心,令人氣滿,不可多食。」《本草綱目》:「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

        春菊是日本所使用的羽裂葉茼蒿之名,但「青味」(草味)較重。英文名稱為Garland Chrysanthemum,意指其花(頭狀花序)形似代表勝利的花環,亦是林奈命名時學名之種小名採用 coronarium 之意。

        有個歷史傳説。唐朝大齡人杜甫一生流離顛沛,疾病相襲。他在四川夔州時,肺病嚴重,眼花耳聾,生活無着。於是在56歲時抱病離開夔州,到湖北公安,當地人民做了一種菜給心力交瘁的杜甫食用。用茼蒿、菠菜、臘肉、糯米粉等製成,杜甫食後讚不絕口。為紀念這位偉大詩人,後人便稱此食為“杜甫菜”。

        茼蒿熱量低, 100g只含13大卡的熱量,同時也含有豐沛的水分和大量的膳食纖維,能降低油脂的吸收,具有飽足感,很適合減脂期的人吃。比如蒜(炒)蒸茼蒿,山茼蒿炒杏鮑菇,茼蒿煎蛋,都是低脂餸菜,為百姓餐桌常菜。

        2022.12.11

台長: 秦島
人氣(8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