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讀到這一則投書,雖然我沒有參加中研院院士鄒至莊,上月27日應台大經濟系邀請,發表專題演講與其後的問答,以前也從沒聽說過這位院士與投書的林先生的大名,直覺得認為投書的林先生與講演的鄒先生是「有辦法」和懂得「做人道理」的人。(請見以下投書。)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先生的投書中,年輕聽眾問了兩個問題,鄒院士就把問題的背景講一講,讓聽眾覺得院士是很有見地的,並且用看似中懇的並帶有個人交情的觀察,評價人民銀行周小川行長。
如果問題真如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先生所轉述的:「在追求經濟成長、降低通膨率、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三件互有衝突的目標中,中國政府考量的先後順序為何?我們可以相信他們嗎?」那麼這位鄒院士一個問題也沒回答。就如同大多數「有辦法」的人一樣:回答問題時不是說問題不對,就是把問題本身再說一遍,一方面展示自己的學識或智慧,一方面透露自己認識哪些「有辦法」的人。就是一般人所稱的「高來高去」!
很顯然的這位年輕的聽眾是個不懂得「做人道理」的人,所以才有林先生所謂「鄒院士覺得年輕人不可理喻;年輕人亦覺無辜」至於「鄒院士的經濟理性」... 等等,因為我也沒聽過演講,在幾個小時前也從沒聽過這個院士,所以無從判斷。但就對周遭與媒體上「有辦法」的人與「懂得做人道理」的人長期的觀察,我猜院士或許認為這番回答會獲得聽眾由衷的佩服,因為他不僅洞悉中國經濟,連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好像」都還有私交(口吻像是在說一位上進的晚輩)。
雖然有點不倫不類,但是文中院士被一年輕聽眾問題激怒了的場景讓我想到許多古裝俠義片裡常見的橋段:一個普通平民百姓,宴請一位黑道大哥或是地方上有點勢力的大老,請他幫忙,請求他的保護,因為另一個角頭或勢力的大哥與他有些過節。於是黑道大哥或是地方上有點勢力的大老在宴席中說:「那個混混別怕他,我在XX的時候,他都還沒出生呢!怕什麼?」然後囑咐多拿點好酒好菜上來。酒足飯飽後,就走人了!平民追了出去,告訴大老,那個角頭明天就會找上門來了,大老帶著醉意說:「不要怕那個痞子,沒甚麼好怕的,他不過是個雜碎,他如果真的敢來,就叫他來找我好了!」踩著酒醉的步伐,走了。這個平民還是很害怕,因為明天惡棍就要上門來了,就憑這幾句話,怎能趕走惡人呢?情急之下,他又追了去,這時通常是大哥手下把他攔了下來,並告訴他:「我們老大能來吃這頓飯已經給足了面子了,你還想怎麼樣呢?」在戲劇裡,通常不久那救苦救難的大俠就登場了!但是現實生活裡大俠很少見,大老這種人不少。
一位學術地位崇高的院士,「談他三十年來研究中國經濟的心得」,竟連「在追求經濟成長、降低通膨率、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三件互有衝突的目標中,中國政府考量的先後順序為何?」這般直述的白話文問句都無法直率地回答,反而講一些看似「宏觀」的經濟發展的指導或精闢的解析。因為「有辦法」的人,是不會回答這種有風險的問題的,一但說了「中國政府考量的先後順序」之後的發展不像他所說,那「他三十年來研究中國經濟的心得」不就成了學界的笑柄了嗎?
林先生認為「這位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竟然被「台灣能否相信大陸」的問題激怒了。我認為學術地位崇高的院士是被「年輕聽眾(可能是經研所博士生)」不懂得「做人道理」給激怒了。就算年輕聽眾不懂得推崇「三十年來研究中國經濟」「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也應該尊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中研院院士」啊!無怪乎「院士似乎有些激動,原本輕聲細語的老先生,突然提高音量:『我實在對你的問題感到失望!』」然而「年輕聽眾(可能是經研所博士生)」何嘗不覺得挫折?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院士都聽不懂,反而好像在解釋自己的問題給其他聽眾理解,於是還貼心的用英文再問第三次。
至於「台灣能否相信大陸」,這第二個問題,一樣簡單易懂,應該也沒有那麼複雜的背景或心理因素,就是一個「年輕聽眾(可能是經研所博士生)」想知道這位「三十年來研究中國經濟」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中研院院士」自己的價值判斷罷了!林先生也是一位「有辦法」的人,這樣的投書當然不會是如一般所認為的:心中有一定政治立場。了解「人情世故」,懂得「政治正確」的人,才能做出這樣的評述,其中應該有更深層的目的與複雜的心理背景。「有辦法」的人已經習慣高來高去的講話模式,所以很難理解普通人平鋪直敘的語言!
之前我也寫了一篇「有辦法」的人 請參考。
投書-台灣能相信大陸嗎?
2010/3/13 旺報 【(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兩岸ECFA可能在第五次江陳會上簽署,胡錦濤亦曾指示要對台讓利。台灣能相信大陸的善意嗎?ECFA是否隱藏「一中」玄機?很多人都在問。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中研院院士鄒至莊,上月27日應台大經濟系邀請,發表專題演講,談他三十年來研究中國經濟的心得。這位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竟然被「台灣能否相信大陸」的問題激怒了。
一年輕聽眾(可能是經研所博士生)問鄒院士:「在追求經濟成長、降低通膨率、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三件互有衝突的目標中,中國政府考量的先後順序為何?我們可以相信他們嗎?」
保增長與抑通膨的兩難
總體經濟學有一兩難情境。簡言之,央行如採寬鬆貨幣政策,雖然有益經濟成長,但可能助長物價膨脹;央行如採緊縮貨幣政策,雖可遏止通貨膨 脹,但卻有礙經濟成長。中國大陸近來面臨的另一兩難局面則是:抑制人民幣升值固然可保外貿持續出超,創造就業機會,但大量流入的外匯卻迫使人民銀行釋放等 值的人民幣,國內貨幣數量因而攀升,物價上漲遂不可免。換言之,維持物價穩定與抑制人民幣升值乃是兩項矛盾目標。中國大陸如何面對上述雙重難題,是這位聽眾的第一個問題。
(問題明明是「先後順序為何」,林先生為了讓院士的回答「切題」,也為能引出自己的立論,隔了一個小標題問題就變了!)
鄒院士回說:只要大陸持續提昇人力素質、持續改善市場運作機制,基於中國目前人均所得仍低,仍有大幅成長空間。未來十年間,大陸經濟的持 續成長不是問題。所以前述第一個「成長與通膨」的兩難情境並不嚴重。至於匯率與物價的兩難,確實是大陸現階段的考驗。但是鄒院士說:人民銀行周小川行長很 聰明、很努力,目前處理得宜。換作別人也很難做得比他更好。
鄒院士或許沒聽懂,因此並未回答該聽眾「我們可以相信他們嗎?」的問題。這位年輕學者遂二度舉手重述問題。鄒院士把前述論點又闡述了一 遍,但仍沒回答台灣能不能「相信」大陸的問題。年輕學者鍥而不捨,改以英語第三度發問。此時鄒院士似乎有些激動,原本輕聲細語的老先生,突然提高音量: 「我實在對你的問題感到失望!」
(如果「年輕聽眾(可能是經研所博士生)」懂得「人情世故」或「做人道理」,就算一時反應不過來,至少該在院士第二次回答後,表示佩服,院士這番見解令自己茅塞頓開,然後說出周星馳那種:「我對您的敬仰真是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之類的話。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想個兩次就可以了,同樣地問了兩次就應該知道了。)
政治經濟學的複雜糾葛
鄒院士覺得年輕人不可理喻;年輕人亦覺無辜。(他問了全台民眾最關心、最常問的問題,何錯之有?)兩造的差距起因於:鄒院士的經濟理性不含反共、反中情緒;但對於身受中共「淫威」的台灣人來說,如何遠離中國常是他們思考問題的第一順位,中共的一舉一動都含有政治意圖,怎可輕忽。
回顧兩蔣時代,統一是台灣的唯一選擇,發展經濟是台灣人共同目標。生於廣州,長於香港,成名於美國的鄒至莊,就在此時親身參與台灣經濟奇蹟的打造工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輸出台灣經驗、協助大陸發展,成為鄒至莊另一階段的心願與工作重點。
李扁之後,追求「獨立自主」成為全台新目標。抗拒統一、揭發中共之打壓,蔚為全民運動。鄒至莊缺少這段台灣經驗,所以即便學富五車如他,仍難理解何以一個泱泱大國的經濟政策,都可能暗藏玄機、都可能用來對付台灣。
不管台灣是否相信大陸、是否簽署ECFA,世界的政經局勢仍朝一定脈絡前行,不曾為台灣的猶豫而停留。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11050401x112010031300195,00.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