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震怒」一詞十分感興趣,因為這個動詞似乎是權力者的專用動詞。「震怒」往往出現在首長、官員、師長等具有一定權力或優勢地位者的名字之後,尤其是新聞報導。Google一下「震怒」你會發現這個推論頗為正確。
約有10,300,000項符合震怒的查詢結果。
相對於「震怒」,「欣喜」似乎沒有那麼受歡迎,只有「震怒」的四分之一又多些(25.82%)。關於欣喜的網路搜尋結果,其內容就比「震怒」豐富多了!
約有2,660,000項符合欣喜的查詢結果。
權力者雖然人數較少,但受重視或說視媒體的關注程度都相對的高很多。所以google的結果「震怒」將近是「欣喜」四倍。
而過去這一周的新聞又如何呢?顯然是「欣喜」壓倒性的多過「震怒」,約是513倍。
新聞 > 過去一週
約有 9,235 項符合「欣喜」的搜尋結果。 (0.16 秒)
約有 18 項符合「震怒」的搜尋結果。 (0.05 秒)
2009/12/18 補記:
本想寫一篇論說文來說明這些關於首長的震怒是多可笑,但是囿於打字實在太慢,所以就寫成以上這種無關痛癢的網誌。今日拜讀引「知識終結者」網誌,正好他也寫了同一題目。在徵得同意後,我將其轉載於下,並附上本人的回應。
我的看法與「知識終結者」在對「震怒」的文化根源的見解一致,也深覺制度面嚴重失能。撇開傳統文化層面,以組織運作的角度觀之,除了主管在處事與管理上的幼稚,另一方面,我也覺得在這種組織或體制內工作人員對自身專業的尊重,與敬業精神都太低了。
台灣社會承襲中華文化,在民主化之後,在社會自由開放競爭之後,很多的中華文化之陋習就會被搬上檯面上,一切更為凸顯,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也算是社會進步的陣痛期吧!中華文化可說是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歲月,在人類近代文明的歷史,也算是古老級的文化,但也可以看到其精髓之處,若看到其最為根部,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中華文化,那是什麼孔孟思想為中心,什麼忠恕之道,最精妙之處,阿不就是帝王思想,就這麼簡單,也許有人會不同意這樣的觀點論中華文化,但如果說文化是我們過生活最基本的價值觀,而不只是思想的表現,那就是了,帝王的思想影響我們的生活確實相當的深遠而直接,甚至於可說是具決定性的影響力量,因為帝王的思想,一切是為我帝王所有,帝王想怎樣就可以怎樣,有幸遇到明君,則萬民有生活之幸福,不幸遇到昏君、庸君、殘暴君…,那一切就剉咧等,就看君王一人為如何了!但不管如何,明君也好,爛君也是一樣,就是人治也。
而今在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國政的治理,就是不能人治,一定是法治,而法治也可以簡單地這樣認定,設定一套清楚而明白的「遊戲規則」這樣而已,在一個帝王思想的社會,也是有「遊戲規則」,只是以統治者為方便統治為出發點的「遊戲規則」,而在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這種「遊戲規則」則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所以,兩者所定的「遊戲規則」其差距就會很大,真所謂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切將有天壤之別。就以這次我們吳揆震怒的公文旅行之問題而論,雖然公文為何會變成出遠門去旅行,其原因很多總總不一而足,然我們還是可以找到為何我們的政府機關會如此旅行公文?找到問題之所在,也才可以解決問題,而不是說那個閣揆又那天精神不順了,又來震怒一下,這不是官大學問大的問題,不然之前劉揆也為此震怒過,阿還不是不了了之,吳揆這次之怒,其下場當然也是一樣,一定是不了了之,那有啥辦法呢?大閣揆震怒,那一般承辦的小公務人員要去跟誰怒啊!倒楣的還不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連閣揆震怒了也不能解決問題,難道閣揆之怒也是演戲的嗎?
應該不會吧!不會連續兩任的閣揆都在演戲給我們看,所以,問題在那裡呢?我們台灣雖然現在已經不是威權統治的那個年代,在現今的民主自由社會,我們的很多法令規章還是延用威權時代所設定的「法」,公文當然要按規定去旅行了,搞不好還迷路了也不一定,在威權年代,很多事還可睜一眼閉一眼,還是靠關係辦事,出事了也可以官官相護,大事化小事,小事變無事,而現在全國的行政承辦者,若不按規定旅行公文,搞不好就變成圖利,還是說被告違法,就等檢警調的依法究辦,說不一定為此被抓去關也很難說,這就是為何我們現在會有所謂的公文旅行繞地球一圈的問題之所在,若不解決這樣的法律規章的問題,重新在設定以解決問題的公文旅行路程,我們相信,我們的閣揆一定會常常為此震怒,然後不了了之就是了。
公文旅行的事,我們真的很難想像,據說有件公文一趟旅行下來要蓋上好幾百個章,搞不好還上千個也不一定,在貪官污吏的時候,每蓋一個章,可能都得用金錢去疏通的地方,在帝王思想的時代,帝王者要的也只不過其文武百官的輸誠,誓死效忠領袖,然後納為統治者的鷹犬爪牙,只要效忠,其他的當然可放任之「為非作歹」,在公文旅行之時,可能就是為官者撈油水的時候,這就是為何一個公文要蓋那麼多章的原因,吳揆,這事您知道嗎?不能只是震怒而已啊!常震怒不但傷身,也沒解決啥問題,倒是會損壞吳揆辯才無礙的形象。
文章定位:
frank
"震怒"這真是有趣。我第一次注意到這個詞是中部一市長,對於大白天在其轄下,有人在茶藝館開槍,表示震怒。過不到兩周,又發生一次白天的槍戰,就沒有報導他震怒了。
心想:他不和相關治安首長研擬對策,震怒個什麼勁兒啊!跟我那不到兩歲小姪兒遇到不如意的事(大人不給糖吃,要他去睡覺不要再玩)時的反應不是一樣的嗎?這位市長似乎只有到處跟別人說他自己有多幽默,多愛他太太之外,從媒體對他的種種報導,我就覺得他和我家那兩歲的姪子差不多--雖然不幽默,但童言童語一樣常惹人笑;標準跟屁蟲,每個人都知道他愛爸媽和姊姊。
這種身居要津的袞袞諸公,處事思維與反應和兩歲小兒無異,到底是他們沒長大,還是連續劇看太多呢?
台長立論精闢,可否讓我引用於部落格中?
感謝對本站立論的支持
也非常歡迎引用但請註明引用自「知識終結者」即可
這些當官的
基本上都只想當官
那會想到黎民百姓會被管到不堪其擾
一份公文旅行竟然要蓋那麼多章
真的出事了也不是蓋章的就要負責
貓纜就不知蓋多少章
現在出事了
蓋章的人有負責嗎?
2009-12-18 18:49:5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