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房貸風暴到底多可怕?
2007-08-10 14:06/張雅惠
「次級房貸風暴到底多可怕?」(張雅惠報導)
信用條件比較差的族群,沒有辦法循正常管道向銀行借房貸,美國金融業為了拓展新業務,專門對這群人提供「次級房貸」,相對於一般房貸姑且稱之為「優級房貸」,次級房貸利率比優級房貸利率高出兩到三個百分點,這是金融業的風險貼水!
次級房貸業務從04年快速發展,在05年和06年達到高峰,剛好碰上全球市場利率偏低,市場資金又過剩,熱錢大膽追逐比較高的獲利,轉而購買次級房貸的証券化商品,這時,次級房貸牽動的層面從原始承作的金融業、向外擴散到購買次及房貸商品的相關投資人;當市場利率反轉走高,次級房貸大多採浮動計息,這群信用條件比較差的人開始還不起貸款,又有部分金融業的核貸標準過於寬鬆,源頭的違約率升高。
骨牌效應是:承作次級房貸的金融機構倒閉、房產景氣趨緩、建商房子賣不掉、大幅虧損,投資面的影響是:房產基金淨值下滑、結構型商品大跌、信心全面崩盤重挫全球股市、投資人搶著贖回、沒人要買,各國央行為了應付可能的「流動性風險」,紛紛對銀行挹注資金。
歐洲央行提供了四點四兆新台幣,日本央行提供了一兆日元,澳洲央行提供四十九點五億澳幣,美國聯準會提供比平常多了兩百四十億美元的臨時準備金,因為流動性風險經常發生在市場波動劇烈的時候。
兆豐商銀個人金融部襄理葉紋芬說:
「可是現在因為有流動性風險,就有可能全部都賣不掉,這是為什麼有些分析師或者金管會官員會用百分之百的損失來計算」
然而,次級房貸本身並不可怕,這一波,主要是信心危機!從投資面分析,法人機構多半購買次級房貸的CDO「擔保債務憑証」的証券化商品;一般散戶,多半購買連結次級房貸的結構型商品,或者買基金、由基金再去投資連結次級房貸的結構型商品。
兆豐商銀個人金融部襄理葉紋芬舉例,如果一整個pool資產池有一百億,分成十檔基金,每一檔基金規模十億,而每檔基金連結次級房貸的比例平均是百分之十,等於每檔十億元、有一億元真正投資次級房貸,如果這一億元完全損失,對這檔檔基金的損失是百分之十,對整個資產池的損失只有百分之一。
「你去算這些銀行本身的獲利率,扣掉這些損失的百分之十,他有沒有能力來承擔?如果例如OK的話,就還好。
例如說,像歐美國家來講,大銀行的盈餘成長率都還有十趴」
國內到底有多少金融機構踩到地雷?金管會到週四的統計,至少有十六家銀行、以及十二家保險,合計二十八家金融機構總計投資七百五十億元相關商品,連同投信基金,認列至少十二億損失,其中,損失金額比較大的是台灣人壽四點四七億,兆豐金控直接投資十四億多、損失一億多。
另外,還有五家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代售四十一億元相關商品,損失有待進一步評估;但已經確定是的,國內投信募集兩檔基金損失九百五十萬美元、在國內銷售的二十五檔海外基金損失一千萬美元,估計損失六億四千多萬元。
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說,公佈的金額都是相關投資,不是最大損失,因為每檔結構型商品的連結比例不同,以壽險為例,平均連結率是三成一,影響相當有限。
。
「佔他們整體國外投資差不多兩兆元的萬分之二點二五,因為他不是直接買,如果是連結,可能也不是全部都投資次級房貸,這家可能是十趴、另一家可能是二十趴,連結的平均比例是百分之三十一點三四」
產業界和官方的看法一致,次級房貸本身影響不大,比較令人憂心的是信心危機引發資金撤出、甚至是流動性不足的無量下跌,這是各國央行備妥銀彈謹慎因應的原因。
不過,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第一句話「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用在投資市場上,風險總是讓禍福與共。
這記者寫的很好 用心 可惜數字我的致命傷看不懂
但大概一點底知曉原來轟動全世界造成世界艱苦的 次級房貸的故事是如此啊~~ 不過那個投資大王 巴飛特桑 硬是逆勢加碼了專門承作這種的股票呢?? 真的很怪不怕死的逆向反思考就是他的投資硬底子哦??
所有行業中都有最好的,也許他想的就是即使美國最爛的是這個但爛行業中的頂尖不會因為外在的改變而倒台和消失,反而可以去蕪存菁下來留下來的反而將來會獲得極高的報酬,摔的爛我就買進撐到你反彈為止是吧???
最後他會贏嗎等著看吧是這波爛到底還是和穩再反彈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