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了材料,就要來開始包了。
桌上這些,是今年所綁的粽子一部份。我媽算了算,用掉六升米,大約包了101顆粽子,包括分送出去的,給我阿媽拜拜的、給我弟拿回宿舍「賑災」的、給我妹送老闆做人情的;而在這101顆之中,本人親手包的,大約五顆左右吧……因為每顆捏好後,多半都要再經過我媽的「修理」,搞到後來大概只有綁繩子稍微在行一些而已。(汗顏)
不過,就第一次包粽子的超新手來說,已經算是不錯了!(硬是要強調)大家都有誇獎的咧!(其實是不被誇獎就會不想要幫忙做,當然要多褒一下啊!)為了要證明自己是真的會包粽子的,就來分解一下包粽步驟,順便記錄一下,免得之後就忘記怎麼包了。
1.做出尖角漏斗
首先,挑兩片比較小些的粽葉,重疊起來並稍微交錯,拉長可包裹的面積。記得要分好正反面,較平滑面當內部,兩張葉子的頭尾要同方向,也就是葉尖要疊在一起。
然後,在粽葉靠葉尖三分之一的地方,折出一個漏斗型,折出的尾巴大致整齊地疊起來。這部分要注意抓出一個尖角,這是粽子的第一個角。同時,漏斗的大小也決定了粽子的大小,漏斗做得太小,恐怕連填餡料都很難為。
若有大些的粽葉,則一張葉子就能裹一顆粽,不過這屬於進階班的課程,還得要撕開葉子什麼的,新手上路,我們還是挑兩張小葉子來重疊就好。更何況,我媽說北部能買到的粽葉都是偏小的,難道她已經在為我將來在台北包粽做打算了?!
2.填底部米料
接下來,要塞進一半的米。塞米時要注意,在漏斗尖角的地方稍微壓緊一些,讓米粒可以確實塞到尖角裡面,這樣煮熟後的粽子才會有漂亮的角。(這小小的訣竅不曉得我在哪裡看到的,是誰的美食節目嗎?)
3.包餡
然後,將要包的餡料放進來。不曉得要不要講究擺放的位置,不過本人都是亂加一通。稍微有故意要把栗子或蛋黃包在香菇裡面啦,其他的就隨意吧。反正拆開吃不都是那個樣子……(真隨便啊我)
4.蓋頂部米料
鋪好餡之後,再把米料蓋上去,深度大約到漏斗圓弧邊緣左右。填得太滿,下個步驟折葉子時,米會爆出來;填得不夠滿,下折的葉子應該會因為內部不夠充實,壓不出好看的型。(或者綁得不夠緊,同樣也炸開?)
別問我為什麼說「應該」,因為我是乖寶寶,人家怎麼教我就怎麼做。而且我的粽子多半都是撐爆了,還需要撥掉多餘米料的那種……
5.折粽葉
吼吼吼!這真的是最難的一個步驟了。
左手把填好的餡料漏斗抓穩,然後右手將剩餘的竹葉平蓋在漏斗開口上,要注意壓平穩。抓住漏斗的左手不能太用力,免得像我一樣,因為緊張過度,把粽子捏得「不成粽型」。
接著,漏斗開口,也就是粽葉平面的左右兩邊,超出這三角平面範圍的多餘葉子要往下折,折時也要注意做出角度,折好後用右手大拇指跟無名指小指分別壓住,左手的多餘的指頭,也請快趕來幫忙壓住折口,這是粽子的第二、三個角。
換成左手抓穩這三個角之後,右手將多餘的長葉子對折成長條,並且要把折口跟蓋口交界處的,粽子第四個角抓出來,然後將多餘的長條順著粽子的角度,看是要往左或往右收,同樣右手抓穩。粽子的形狀在這裡全部成型。
很難對不對,但熟練了就很簡單了。我屢次失敗在折蓋子的那部分,右手第二、三個角壓不出來,同時左手又太用力,不斷把米料擠爆出來,弄得狼狽不堪,我媽每次都要打開我的粽子重新修理一番。唉。
6.綁繩
抓好粽子的形狀之後,用棉繩捆起來。
我媽事先做好了繩結,浸過水之後掛在水龍頭上,方便操作。拉出一條棉繩,由上往下繞粽子一圈,綁繩的位置看圖片就可以知道。記得繩子要切切實實地拉緊,否則一下鍋就全散開了,得要在水裡撈米粒了。
然後再繞第二圈,並交叉,這裡是加強粽子與繩子的緊實度,還是得要拉緊。最後,打一個活結,粽子的綑綁便大功告成。
繩子的高度要注意,每顆粽子要在大致的位置上,免得一下鍋,因為高高低低的粽子卡住在鍋裡,拉不起來。
7.下鍋水煮
我家綁的粽子,有一些些南北摻雜。比如炒米的動作,應該是北部粽的習慣,可用青綠色的生粽葉,以及水煮的方式,又是標準南部作法。
粽子放在鍋裡,加水淹過粽子,以前用瓦斯大鍋煮,現在用快鍋,雙爐雙鍋並行,很快便煮好了一百顆粽子。鍋子唧唧叫之後把火轉小,再煮個25分鐘左右,便可以撈起粽子放涼了。
南部粽較Q較黏,就算拿著粽葉直接吃,也不會散開。我爸就這樣一連吃了幾顆粽,還不加醬料。講究一些的,還得要調醬油膏,灑花生粉,才是正統的南部粽吃法,可因為粽子味道夠,也因為懶惰,常常打開不加醬料就吃了,頂多也就是淋個甜辣醬就算數。
至於吃粽子要搭什麼湯呢?我爸媽說,要煮個鹹菜湯,可被我嫌棄。他們反問我,該搭什麼湯?哈哈哈!因為本人太想吃玉米了,毫不思索地叫了,玉!米!濃!湯!那就更不搭了他們說。可我妹竟屈從我的很不搭的願望,煮了一大~~鍋的玉米湯出來,讓我們很奇異地吃粽子配。高興就好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