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11 09:58:31| 人氣1,4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內在理路與儒家現代化(下篇)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70年代似乎是一個試圖懸置西方影響、發現非西方主體的一個年代。然而從一些實際的例子,許多的論述似乎不能擺脫以西方的進步或文明作為標準模式,在互為背景作為一種“參照”,與按其進程模式沿用為“標準”之間,如何能顧及從自身語境中提煉出自己的問題意識,以及思想中的獨特性,恐是不易。

“西方”或許可以是一面鏡子,但不是唯一的標竿,向西方取經或以西方為鏡,中間須穿越太多的陷阱與矛盾,如日本的思想史在“尋找近代”歷史長河裡,一直夾在“近代的超克”與“脫亞論”的複雜狀態。日本思想史可與中國思想史互為背景,因為兩者在思想走向近代或現代的理論層次上,都有意先拒絕外緣、抵抗思想停滯,及尋找思維內部發展的傾向。

像著重於日本政治思想史的丸山真男,在討論思想史方法論時說,從內部的思維方法中去探尋現代意識,注重的是“思想系統脈絡中現代意識的一貫成長”,與余英時的內在理很相似,但丸山真男雖提出一套儒學自身解體說,來解釋日本近代化的過程,但本身始終無法擺脫對歐洲近代文明經驗的響往,實際上在“順著講”的當兒,仍采取了後設的角度。

另外,溝口雄三同樣在70年代寫出《中國前近代的思想》,揭示了“前近代”概念,試圖找出前近代與近代的思想傳承,確立近代中國思想獨特的內在價值,中國學者孫歌稱這種途徑為“中國式近代的內在理路”。但它同樣仍以西方模式為參照,沒有脫離西方的話語模式。

丸山真男與溝口對近代的思考,與余英時對現代的思考,雖須回應的問題不一樣,但在分析取徑上卻呈現高度的相似,頗值得玩味。余英時注重挖掘宋明儒學的知識基礎,也注意到考據中的義理與思想問題,於是“內在理路”成為一種敘事框架,只是若依循余先生所思,未來儒學發展將是根植於生活經驗的“日用常行化”與“人倫日用化”,那內在理路是否不能只注重上層的觀念思想,而忽略作為“日用常行化”與“人倫日用化”主體的民間群體,即指所謂的“愚夫愚婦”?

如之前所述,內在理路不只是一種方法,它是先假設了具有“傳統延續性‘的價值觀念。不過余英時的內在理路自70多年提出後,也招致許多的誤會,以致他在後來的《論戴震與章學誠》增訂版序裡,對自己內在理路立場做了清楚的宣示說:“內在理路”與“外緣影響”各有其應用的範圍,離則雙美,合則兩傷。但是儒學的概念必須擴大,不能為傳統名目所拘限,這是我必須鄭重指出的。”對一個力求學術上有突破的學者,不怕重提老問題,但要用新方法談老問題,這將成為原地跑步抑或更上一層的判別。但我想重要的是那一句“儒學的概念必須擴大”,才能從傳統價值中轉出現代意義,從一種個人化的價值,提升到普遍的公共資源,才能臻宋代儒者陸象山那一句“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理想,讓儒家擺脫“中國”心理上的地理框架,變成一種全球性價值資源的存在。

就這樣的思路而言,如果要寫一部馬華儒家思想史,我們該怎么寫?有沒有內在理路的痕跡可尋?曾慶豹在九十年代處理過不少儒家與現代化的問題,但這幾年在這課題上的研究似乎沒有多少的連續,最近時而聽見對儒家強烈的呼喚,好像又露出了一些曙光,但在研究層次上我們能有多少的提昇,如何接續以往的問題與討論,那就考驗我們在長時段中投注的工夫了。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1,4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專欄】不再成為沈默的他者──悼薩依德之逝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內在理路與儒家現代化(上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