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17 04:41:56| 人氣1,0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隨想】一種自我解剖的遊戲


請你以五百字先談為何你鍾情中文系,為何你不在馬大繼續碩士班和博士班,而跑到台灣去?還有,請分享你畢業後想做甚麼。

曾經和自己玩過一個追溯成長經驗的遊戲,常為紀念冊上惹眼的「發揚中華文化」自我嘲笑,想不到多年之後,我真的抱著一個圖騰,拖著支離破碎的身軀,莽撞的闖入台灣中文學術殿堂,終結了我的文化想像之旅。走在筆直椰林大道上,坐在台大中文系古老式的木椅上,躺在經史子集懷抱裡,我猶如初生之赤子,含著混沌心情,期待母親呵護的體溫及那飽滿乳汁的餵養;鏗鏘的讀書聲,一字一句,明明白白。這是出走原因之一。

再說,如果你認為英文或馬來文能夠適意詮釋出老子中的「道」,莊子的「心齋坐忘」,宋明儒學中的「心」、「性」、「氣」,以及陽明學派中的狂者胸次和浴沂舞雩的氣象等;而我,不再那麼堅持一定要用中文寫論文之時,我便可拎著學費填張表格,然後閉門寫作,苦苦在翻爛的外語字典中以僅僅意思接近之詞把空白格子填上。然後咀嚼著思想變色的感覺,淡然無味矣!語言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抽離其內在義蘊,就像行屍走肉的野魂,永遠到不了家。我不想做孤魂,這是原因之二。

其實,馬大湖的優雅氣質是適合吟詩作對或冥思的,月影推移之時,亦可想像泛起小舟陪伴無數發光小精靈,默契、體認,吸取天地之靈氣;長長的文學廣場,紅柱騎樓,知情交互映照,不乏中文人撥悶之場所。中文人原是可以自由自在的學習,但又如一隻蟹子被鉗夾住,動彈不得。是環境限制,還是個人主動性不夠強?學術生命力何時活潑起來?這是原因之三。

自馬大中文系出走,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期許這裡亦是回歸之地。關於畢業後的考慮,我只能說:我信仰志業而非職業,願可能像水性一般,盂圓則水圓,盂方則水方,充滿無限的可能性,不向枯塚裡作活計!


有人說念中文系的人都只會風花雪月,批判思考能力比不上哲學系學生,你以為呢?

(1) 那等於說機械系的男生只會抱著機器談戀愛,物理系的同學只能對著搖擺的鐘錶發呆,化學系同學只懂調王水,這些理工科的人就不懂詩詞,不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都是缺乏文學氣質的一群粗漢子?這都是迂腐的看法。問題總得回到各系終極取向這方面。更何況,若再細分,哲學系有分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雖兩者之基礎訓練所差無幾,須唸邏輯學、論理學、知識論等基本知識,但西方哲學向以理性為主,有細密論證,重知論、推理;而中國哲學卻以情感見長,重了悟、重人生,以生活實踐為基礎,兩者之間各有長短,宜為互補。中文系寶貴資產則在於文字、聲韻及訓詁學,又統稱為小學,乃古人入門之學,再旁加以四書五經、文學、思想等,其重點在於獨立人格之塑造、主體意識之挺立,及人文素養之陶冶,是所謂「先立乎其大」之為!把「人」字默識參透,即可認肯一己在宇宙中存在之價值。說它風花雪月,只在於中文人多了一份浪漫性格,懂得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事物。以心感心,悲天憫人,只因對微小事物都帶有一顆同情及同理心,這與喃喃自語,空洞的多愁善感不可同喻。所以說不具批判能力並非事實,只是棱角不那麼刺人。仍感疑惑的是,為何世人愛把中文系和哲學系作比較?然而,哲學訓練含較嚴謹的思辨意識,中文系傳統則較重直觀,你要如何去比較呢?



馬大的中文系與台大中文系有何不同,請談二大中文系的師資與學生水平,並學習方式與學術氣氛。

(2) 這主要圍繞著課程設計、師資陣容及教學方法三大項上。很重要一點,台大中文系學生在四年之中都有共同的基本知識,例如大一必修文字學、文學概論、語言學概論等;大二必修、四書、文選、詩選、中國文學史等;大三必修聲韻學及中國思想史;大四必修訓詁學;另有選修課《詩經》、《禮記》、《尚書》、《周易》、《小說》、《詩詞》、《文選》、《佛典選讀》等等,所以大家在論學時因有共同知識支撐,更能一點即悟,把握彼此的思考方式與內容。台大教授教學很重啟發,通常拋出一個思考點,再由同學將之串成面、線,同時事理講求證據,不可空言無憑;雖也脫離不了依傍權威經典之慣俗,但仍嘗於掙脫古人窠臼,再創新解。這裡教授有評估壓力,每年要固定發表學術論文,因此在他們身上仍可看出不倦的鑽研精神。對學生來說,尋找一個「典範」是精神上之需要,我們須要一個學習的榜樣。在馬大,這種學術氛圍較為淡薄。說到學生水平,我可戰戰兢兢,台大中文系學生可說都是優質生,高中成績頂呱呱,又有所謂資優生培訓計劃,大部份國學基礎都很好,文字能力很強,只是中文系好像有一個普遍的共同點,學生較為含蓄,前倨後恭,難怪教《近三百年學術史》的夏長樸老師就常笑嘻嘻的說:你們應該多發言一些,活潑一點!


我對中國哲學有興趣,請問應如何入門?可否麻煩你列下必讀書單?

(3) 對中國哲學,我也算是半途入門,在上路途中。基本上,在台灣來說,中國哲學是以前輩熊十力、方東美、牟宗三、唐君毅的理論為主,如今後進者蔡仁厚、林安梧、李明輝、黃俊傑、曾春海等在儒釋道及中西哲學比較方面皆有所研討。比較蓬勃的哲學組織則是鵝湖學社,除了定時有舉辦研討會及讀書會外,也固定出一份月刊就叫《鵝湖》雜誌。另有《孔孟文刊》、《中國文化月刊》、《哲學月刊》等。至於書單,可憑個人喜好選擇,重要的是先要了解中國哲學的特色才容易著手。關於哲學史方面,台灣出版部份可參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冊、《中國哲學史》上下兩冊;勞思光先生《新編中國哲學史》四冊;韋政通的《中國思想史》兩冊;中國出版的則可閱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四冊、《中國哲學發展史》;侯外廬《中國思想史》五冊。其實很難找一部完美無暇的哲學史,這關乎各人的專長領域,固在閱讀過程中,若能比對各書資料,就可發現作者個人之好惡,也會影響其論述的觀點,所以去短補長,東補西綴之下,才可能拼湊出自己理想又完整的哲學史。在至於專書方面,有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的特質》;唐君毅先生的《中國哲學原論》,《中國文化中之精神價值》等。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有耐心的細讀原典,訓練自己從原始材料中去提煉出我們的觀點,然後再以前人所論進行對話。原典不熟,一切枉然!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1,02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札文 |
此分類下一篇:【短篇小說】送信者
此分類上一篇:【隨筆】老教授的門戶之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