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輩子必須選擇執著一件事,我想繼續擁有【開卷】的收藏,將是我一生永不後悔的選擇。那是靈魂的鴉片,肉體的咖啡,能讓你上癮,卻又不傷脾胃,能讓你增長無形的自信,卻不會使用後空虛,真是太厲害了!
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一如往常,一樣是星期天的早晨,在吃完早餐後,我離開家門,沿著公園的小徑往離家最近的便利商店購買中國時報,這樣子的生活習慣已經維持非常多年,近乎儀式般的日子裡,隱藏著這二十年來我與一千份開卷的故事。
回想起來,當初一個年輕羞澀的高中生因為一張報紙,在1988年4月24日那一天做了一個決定,便是開始收藏「開卷版」的計劃,讓自己從此陷入一種深刻而充滿智性靈光的生活裡。
看著往日所搜羅的「開卷」,有著一種莫名的感動,遙想搜集的初期,看著報紙上的書籍導讀或各種書評,那個年輕的我經常想像,為什麼有人可以透過幾百字的評論,像CSI影集裡的法醫一樣,當解剖刀輕輕一劃,就知道死者的死亡原因,書評可以如此鞭辟入裡,讓我們一窺書籍的靈魂。多年以後,當我開始執筆為別人的書本寫序或者寫書評時,突然覺得那是多年的生活經驗累積與書籍大量閱讀後,才能展現的生命情調。
開卷也曾經陪伴我在金門外島,度過不自由的兩年軍旅生涯。當父母親來到台中坪林的新兵訓練中心探望我時,拿著朱天心的《擊壤歌》給我,因為這一本書是我在參加票選中國時報「四十年來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所中的第33獎,拿到此書時我剛好入伍服役。
不僅這本書陪我度過兩年的兵役生涯,尤其是我訂閱的中國時報,因為在金門每週我才能收取到一次報紙,在七天份的報紙裡,我獨鍾一紙開卷版。當時服兵役有一句說:「集滿24期《革命軍》送退伍令一張。」而我卻對著軍中學弟說:「學長集滿100期開卷時,就是我退伍的日子。」最近看著旅遊頻道「瘋台灣」的主持人謝怡芬(Janet Hsieh),在小金門的黃厝勇士堡瞭望台上看著廈門島,她所站立的位置,正是在當年我閱讀開卷的地方,在那個屬於只有心靈自由的日子裡,一切令人有無限的懷念。
在開卷十年,當我得知獲選「開卷收藏家」時,內心非常快樂,除了接受董成瑜的採訪外,攝影師林國彰在眾多我的開卷收藏裡,看到有一版刊載他女兒的畫作,感到相當的興奮,還直說報社可能都沒有這麼多的開卷。
上了報之後,多年沒連絡的朋友紛紛打電話來關心祝賀。還有一通卻是高中的教官打來的,他說:「有一個南華大學的研究生到學校找你,希望找到你的聯絡方法,能借到你的開卷收藏。」畢業已經九年後的我,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我沒有一絲一毫的快樂,反而忐忑不安。因為據對方說:「其他的開卷收藏家都拒絕他的要求,不肯出借,讓他的論文快要成為無米之炊。」
對於歷經十年,幾乎生死與共的收藏,它承載著我太多美麗的回憶。這個出借就好像要把故宮的國寶外放到海外那種緊張與壓力,唯一的擔保只是對方的承諾。不借的話,除了對方無法完成論文外,出版界將會少了關於開卷有系統的論述作品。
終於在對方一再確保開卷的完整性,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林俊平先生在1999年12月完成「中國時報開卷版書評之研究」,而在2007年6月他的學妹,同時也是我讀書會的好朋友嚴嘉雲女士,接續完成「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科學普及書類書評研究」碩士論文,在我出借收藏後,讓開卷的影響力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
十年後再一個十年的開卷,依然屹立在華文的世界裡,歷經董成瑜、徐淑卿、丁文玲等多位記者的辛勤耕耘,不管是解嚴後的出版百家齊放,還是網際網路的崛起,加上大陸新興華文市場的衝擊,未來無紙化的劇變,我相信開卷依然是書籍靈魂的指標,是祂讓我更相信「知識使我更有魅力」,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力量灌注在開卷的擁抱裡,再有更多的十年讓我們相知相守,與書為友天長地久,讓我誠懇的對開卷說:「開卷二十歲,祝祢生日快樂!」
延伸閱讀:
紙本的浪漫_完整版-開卷20周年公益廣告
http://tw.youtube.com/watch?v=8hNFnkOI5us
開卷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
《開卷20週年活動--紙本的浪漫》
http://forums.chinatimes.com/art/openbook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