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01 02:44:03| 人氣1,2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來去看吳乙峰的《生命》.回應之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回應■


姓名: ROACH

留言:

看了郭的文章,覺得他的寫法,有些危險。如果要就片論片,就不應該談到片子外的事情。好比郭講到兩個妹妹一段時間不跟全景聯絡的事情,帶有質疑的味道。但郭的論斷依據,似乎只是來自於「生命」。那為何後來妹妹又跟全景聯絡呢?這又代表什麼?

這些紀錄片,我們看到的,只是拍攝帶子的 1% 。要從這 1% 去推論這麼多,十分危險。其實,拍攝者的倫理還是最重要的。否則,導演為什麼剪這些片段,為什麼不剪那些片段,我們有辦法知道嗎?有時間去看那 500 小時的帶子嗎?有些問題,說實在只能訴諸導演的內心了。

-- 2004-10-12 18:11:47 --

姓名: blizzard

留言:

是啊,我也覺得郭的文章很怪。

通常,作為觀眾的我們,只能就片論片,若要談到片子之外的事情,也不是不行,但總要有憑有據,或先查證。

郭以自己的猜想來質疑導演的倫理問題,這當中,就沒有違反評論者的道德嗎?

-- 2004-10-12 18:47:11 --

姓名: ROACH

留言:

郭的文章真的很糟糕。

如:「例如,潘順義、張美琴夫婦要回日本當天,怪手在他們每日坐著的帳棚位置挖到張國揚女兒的遺體;但是這個時刻與情境,卻完全沒有畫面。」以這現象來指責「生命」材料的不足,實在是莫名其妙。

1. 郭怎知沒有畫面?我看過其他評論者同樣質疑這個段落沒有畫面的安排,但論者並不會直接說「沒有畫面」,因為沒跟全景查證,怎知沒有畫面。

2. 難道全景拍紀錄片是出動一百組人,密切跟蹤所有拍攝對象全天的生活嗎?拜託,又不是「楚門的世界」。

3. 全景總共 12 個人,扣掉會計一名,分成七組拍片,一組人至少三人,每個人要跨幾組,推算可知。九份二山挖掘時,全景也還在到處下田野蒐集資料的階段。怎麼有可能一組人就 24 小時在九份二山等待看看有什麼突發的意外事件發生?拜託,紀錄片是這樣拍的嗎?

4. ........(說不完)

總之,研究生林木材對生命現象的評論,實在還比郭的文章好很多。至少,林木材是紀錄片愛好者,這段時間跟全景有許多互動,在評論「生命」時,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 2004-10-12 21:20:19 --

姓名: ROACH

留言:

郭的文章,問題多多。

好比「五年前的九二一地震,與今天的『生命』經驗,則在台灣生產了一種『感動的共識』:五年前的災後,社會上的愛心論述大盛行,全國的眾多倖存者,在集體的罪惡感之中紛紛捐款賑災;五年後『生命』的觀眾看片之際,又一次集體的流淚、感到罪惡,爭相呼喊『我們能做些什麼』。當影像節慶與集體感動的儀式結束時,想『做些什麼』的『我們』,是否又將很快的離開這些生命故事,轉到其他的感動事件、或各自的重複生活軌道之中?若此,則這『感動』的意義是什麼?」

這段話,我倒覺得是知識份子的傲慢,好像可以分析社會大眾百態的一種自我膨脹。什麼叫「集體的罪惡感之中紛紛捐款賑災」,什麼叫「集體流淚」、「感到罪惡」、「爭相呼喊我們能做什麼」?郭講這些話,有沒有什麼可以說服人的依據?

有一個很好的文本分析的場所。紀錄片公園裡關於「生命」的網路文章連結,大概有一百多篇了。前面一些是網路寫手寫的,後面大部分都是一般網友的文章。有郭所講的這些現象嗎?

「生命」現象值得探討,但,「探討」要就片論片、就事論事,而不是憑空創造虛妄的場景。郭虛構了這個場景,恐怕只是為了讓他的論述主題:教堂(告解室)與贖罪卷,看起來像是一回事。把存在一部份人的想法,擴張為整個社會的集體現象。

套句郭的話來說:「遭遇各不相同的生命情境,不能被簡化、齊一化的理解,否則會是另一種失之輕率、廉價的對待(他人)生命的態度,並有可能造成剝削。」每個人看「生命」的態度恐怕是很不一樣的,郭卻把其他人簡化、齊一化成他所說的「教堂」與「贖罪卷」現象中的一環。這種簡化與齊一下的推論,恐怕就太一相情願了。

-- 2004-10-12 22:02:12 --
姓名: 貓玲玲

留言:

我是在等「生命」DVD的人,還沒看過片子,好像沒什麼資格說話。不過,今天看了中時郭先生那篇文章,熊熊想拿紅筆圈起來搖頭的,就是ROACH引的這一段「五年前的九二一地震............」。

不過那是在廁所裡看的,廁所裡忘記放紅筆。但是頭還是猛搖。

「當影像節慶與集體感動的儀式結束時,想『做些什麼』的『我們』,是否又將很快的離開這些生命故事,轉到其他的感動事件、或各自的重複生活軌道之中?若此,則這『感動』的意義是什麼?」

我倒是很想反問他,那麼他期待的感動的意義又是什麼?一直以來,我非常相信,「感動」這種東西的意義,經常就是體現在「各自的重複生活軌道中」。這樣的感動的意義,不夠有意義嗎?

還有什麼「集體的罪惡感之中紛紛捐款賑災」?哦....,據說啦,據說人除了什麼罪惡感的碗糕之外,還有一種東西叫做「惻隱之心」。


~還是懶得在廁所放紅筆的貓玲玲~

-- 2004-10-13 02:32:30 --
Homepage: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huchida/

姓名: ROACH

留言:

我想,郭文最大的問題,在於搞不清楚問題的癥結。「贖罪卷」是個容易說明,也很炫的名詞,一些文化人就這麼套來用了。問題是,真有這種「贖罪卷」現象嗎?

從紀錄片公園裡蒐集的文章,我們可以輕易看出,真正影響觀影人的,是「生命」裡探討的生命、死亡、存在議題。並沒有太多人像郭文所說的一連串「贖罪卷反應」。

也就是,「生命」現象應探討的,是這股「感動」風潮,如林木材的評論文章理所說的,並進一步探討這種感動現象,與紀錄片本質間的倫理問題與衝突。如果這樣的感動有商業賣點,是否會扭曲未來紀錄片工作者的拍攝與剪接方式?這才是最嚴重最該關切的問題。

把「感動」污名化為「贖罪卷」,這實在太賣弄了。「贖罪卷」的用法,也進一步劃分了知識份子與觀影大眾的區隔:我們知識份子是曾經關心過九二一、到過災區、跟你們這些現在才來看「生命」的一般大眾是不一樣的。我們,早就關心過(只是現在撤退了)。你們,只是來贖罪的。

理性的討論,應該就事論事,不該亂用「贖罪卷」這樣的名詞來套(當然,我也可能常犯這種錯誤)。在自己 blog 上喃喃自語講些什麼贖罪卷抒發個人感想是一回事,在媒體上正式發表文章時,使用這種另有深遠含意的詞來用在截然不同的現象上,就要很小心了。
2004-10-13 11:53:51 --

姓名: 派餅

留言:

對咩對咩
我們買票時哪會想到自己原來是有罪的喔?
真有醬子物超所值的「贖罪卷」...
再來十張好了^^"
-- 2004-10-13 13:22:50 --
Homepage: http://sunnypie.24cc.com

姓名: waylim

留言:

下面那篇的ps應該用在這裡


* * *

又,樓下看到「贖罪券」一詞,有點驚訝,果大連結的文章還未看(但從留言看出些端倪),只希望不要又成了某種新開的異端裁判所:

「在中古世紀歐洲的教會有所謂的異端裁判所,異端裁判所的設置原本是為信仰內容做辯論用的,但後來變成決定生死的地方,掌權者利用異端裁判所定不同立場或想法的人有罪,然後處死。後來宗教改革時期,發展出不同的宗派,宗派之間在某些聖經的解釋上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少因為這種見解上的差異,去逼迫對方把對方殺死的現象。我們看過去這些歷史時,不能說聖經有問題,幾百年前那些人讀的聖經跟我們讀的沒有兩樣,但人用情慾去判斷事情時,同時會採取人身攻擊的手段去傷害對方。」

http://daanch.fhl.net/speech/gal/20031102.htm
-- 2004-10-13 15:32:00 --

姓名: 關感言魚

留言:

看完生命後,陸續寫下十幾個句子,但完整版觀後感至今難產,因為目前個人生命所處的狀況,寫不出來我最想要的樣子。對於郭文,我覺得跟某些常在報上發表批判評論的人所犯的通病很像,老是認為自己站在一個「眾人皆睡我獨醒」的高點,以貶低別人的道德身價和窄化眾人的多元動機,好顯示自我與眾不同的批判。我以為,真正高明的批判,從來不需要靠貶低別人來抬升自己。

個人觀察,從來不看紀錄片也從未聽過全景的許多人會跑去看生命,原始動機只是「好奇」,跟「反省或紀念九二一」的關係反而薄弱,因為網路在傳、新聞在報、節目在講、好多地方在推薦,於是就去看看。至於看完以後,從網路各篇感想所流露的,跟九二一的關係也不太密切,因為導演有意識地剪進個人生命的歷程,影片企圖本來就是探討生老病死的命題大於九二一色彩,九二一成為生命紀錄片的載體不是主體,所以個人認為「贖罪卷」一詞的出現,只暴露想為文批判的郭,觀察不夠細膩還兼不夠用功。

也想起一位同業最近常掛在嘴邊的話,「有人罵代表有人看,比乏人問津好」,雖然此話放在新聞報導我不見得認同,但放在最近台灣的紀錄片現象,個人以為確實是很諷刺也很符合人性的「紅光指標」:當敵視的眼光浮現,就代表這東西真的紅到某種境界了。

無論如何,紀錄片和大眾距離的拉近是可喜的,從各種評論觀點的出籠得到驗證,引起眾多爭議和討論的公視系列教改紀錄片也是如此。
-- 2004-10-13 16:29:23 -

姓名: blizzard

留言:

有拍紀錄片的朋友對我說,對紀錄片的評論,不太能像對待一般劇情電影那樣,可以把作品孤立起來去評論導演的理念和手段,評論者應該也要事先做過一番田野調查,弄清脈絡,再來發表評論,這樣會比較好。

而且,郭本來應該是要批評生命引發的社會文化現象,卻在批評中把生命也當成祭品一同宰殺,這太過了。

還有,剛看到,有人對郭重砲回擊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obblies/3/1241705706/20041013230208/
-- 2004-10-13 23:23:18 --

姓名: ROACH

留言:

Munch 有一篇新的,除了火氣大外,我覺得還不錯看。

到底紀錄片可不可以用一些催人眼淚的手法,這類問題,我不是學記錄片的,沒有確切的想法。只要不要亂指看生命的人是在買贖罪卷,就事論事,都很好。

我也很擔心,經過「生命」一些超越傳統紀錄片的行銷方式後,會不會引導某些紀錄片工作者刻意往「感動模式」發展。這些批判與反省,是有意義的。

-- 2004-10-14 14:48:25 --
Homepage: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unch3/3/1241712657/20041014090030

姓名: 關連結魚

留言:

沒有人說不能對生命批判,只是我以為某些知識份子慣用「貶低別人感動」來批判的方式,本身就最該被批判。Munch一文在結尾問生命大賣有沒有充作災區重生計畫,我倒是很想問問這三週的票房,夠不夠償還掉全景為在災區持續五年紀錄所累積的一半債務?連結為小野對郭文及批判生命現象的回應:

-- 2004-10-14 16:26:21

ROACH

留言:

Munch 的評論一直有個問題,就是他本人看來沒有跟全景的人親自詢問或討論過一些問題,所以影片之外的一些問題,看來就很可笑。

Munch 最後面的那個問題,顯示他並沒有完整地參與全景映象季。有到過中興新村看完七部片子的人,就不會問這種問題了。

- 2004-10-14 17:16:31 --

姓名: ROACH

留言:

簡單說,全景的人協助災區,何需等到生命大賣?他們早就在做了,早就在具體地協助災區的重建工作了。

舉例:因為跟重建工作的糾纏過深,陳亮丰的「三叉坑」到現在一直無法順利剪接完成。在中興新村看到的「三叉坑」,便是九二一後一段時間,陳亮丰看到三叉坑部落無法集結成一個力量去爭取組合屋,便拍攝、剪接了一個版本,到處去找鄉長、縣政府、重建會等各部門官員,播放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三叉坑的慘狀,替他們爭取應有的資源。

三叉坑,一個無法團結起來的原住民聚落,最晚得到組合屋的地區,冬天時大家還是只能睡在帳棚裡。是透過全景的支援,攝影兼心理輔導兼社工,翻法條翻行政命令翻報紙,協助他們得到組合屋等資源。

三叉坑是全景跳到重建工作第一線的例子。其他在二、三線跟社區工作者一起的例子還有。
-- 2004-10-14 17:37:55 --

姓名: ROACH

留言:

再補充:

陳亮丰還在南投,還在繼續關心三叉坑的事情喔。她有一個紀錄三叉坑重建的 blog 。
- 2004-10-14 17:50:17

寶兒

留言:

除了生命
或許該看看其他幾部片子
就比較不會有那樣的質疑或問題

總統今晚還有"梅子的滋味"~~我實在好喜歡這片
明天還有一天 四片都放的
- 2004-10-14 18:24:42

姓名: ROACH

留言:

關魚:

全景這三週的大賣,絕對是不夠還他們債務的一半的。因為,票價訂得低,包場的票價錢更低。還要分 40~50% 給電影院。

大約是 918 後兩星期,笑笑跟我講總賣座收入時,我嚇一大跳,實在少得可憐,比我想像的少了一位數。

總統座位少,雖然滿,但實際收入不多。欣欣座位多,但白天常沒滿。如果能這樣一直賣下去,當然,還債是不成問題。

- 2004-10-14 18:59:04 --

姓名: 漂浪

留言:

 我也很難認同郭力盺的贖罪券觀點。生命並不完美,但也沒有那麼多陰謀論。

 至少,身邊幾位原本日子過得不太好的朋友,看完生命之後,她們的共同感覺是,慚愧,然後覺得自己沒有抱怨的權利。

 因為生命,她們對自己的生命也有了另一重的體驗,甚至有意去改變生活的現況。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消費」別人的苦難?或者,我們的社會已淪落到不相信人類還有單純感動的本能?

-- 2004-10-14 21:02:49 --

台長: 果子離
人氣(1,2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