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作品/網路
思問集4-【純正的趣味】
純正的趣味用在藝術上,指的是「鑑賞」,或是「審美的趣味」,既是趣味,就有它的主觀性,與無可爭辯的本質。
趣味這件事,可以通用在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因此用在閱讀上,我們也可以用「趣味」來概括。如果閱讀純屬個人的興趣口味,閱讀的趣味也因人不同,個人如何看待閱讀,選擇閱讀?也同樣不可爭辯。
然而若是組成讀書會,大家一起來閱讀一本書,那麼在選書的過程上,所牽涉的因素和考量,就不一定合乎每個人的愛好與期望。故上述所說的「純正的趣味」,就該允許被爭論,而必須採取一個客觀、公正、合於多數,或大方向利益的方式,以使共同閱讀產生真正的趣味。
現實與網路讀書會的異同,兩者參與的人數,都不能過多,最理想的讀書會成員,加上異動(有固定或隨意出入的彈性),大約在十人左右。
最好是一週聚會一次,也有兩週至一個月(人員較多的大型讀書會),不論網路或現實中的讀書會,過程中都有愈來愈冷落的過渡期,等到成員固定後,讀書會的風格、規則和共識也逐漸成形。
至於選書及閱讀討論分享的方式,應該是讀書會運作是否順利的主要原因;一般讀書會讀一本書,多按進度輪流導讀,自由發言(視人數多寡計時),共同討論,撰寫讀書心得則是個別(個人)的作法(除非因應附屬機構單位,否則很少硬性規定撰寫讀書心得)。
然而網路讀書會,則受限於無法面對面的分享交流,而必須以文字的心得寫作為內涵形式,這對於不擅寫作,或是沒有一定閱讀習慣的書友(網友)而言,難免造成負擔與壓力,因而產生退縮的心理,到最後只有台長一人主持,回到一個人的閱讀書房,無法享有共同閱讀的樂趣。
網路上比較常見的多為個人閱讀,幸運的可遇到志同道合,一起分享交流的網友(但無任何牽制性),而一些並不很熱衷閱讀的網友,就算參與了讀書會,也可能因選讀的書籍、運作的模式、或溝通困難,不合個人的志趣理念,而漸漸地打退堂鼓。(現實中也有這樣的情形)
個人以為,成立網路讀書會的最佳條件,是以現實中讀書會成員的意願為基礎,現實中不足的可透過網路的溝通,增添更寬廣的視野和共同的學習成長,網路讀書會做不到的,也可由現實來補足完成。也就是在現有讀書會的架構上,成立的網路讀書會,比較具體而容易建立起共同的理念與目標。
換言之,現實與網路讀書會能夠一體,而且相輔相成,最為理想。如此讀書會的實質效益會更高一些。
2011/3/1 映彤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