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紫色大稻埕》/謝里法著
出版:藝術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3月
這是一本台灣美術發展史,以小說的文體,書寫一九00年前後的台灣藝術家,百年來在學習繪畫上的成長過程。書中提及的名字約一百零二位之多,包括當時的日本藝術家,及美術評論,行政、畫廊、美術贊助人...等,相關的人物。不過真正具體而全面性描述的人物,其實不多。
當然,幾位台灣早期畫壇上,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作者的著墨在輪廓上,讓讀者感受詳實而明確,尤其在對話與人物性格的刻劃上,是歷歷如繪的,猶如看戲一般,雖然是歷史,但卻精彩生動,一幕一幕地呈現眼前。
其次關於「大稻埕」的地名,原是農業社會針對生產活動形成的地形地貌所用的形容詞,生活其間的居民口中用久了,就成為地名。
石川欽一郎水彩作品/赤崁樓
顏水龍作品/魯凱少女
郭雪湖畫作/南街殷賑-1930年第四之台展入選。
李石樵畫作/人物作品一
而「大稻埕」所指為台北城北邊的老地名,因為台灣第一代的美術家如黃水土、李學樵、蔡雪溪、呂鐡州、陳清汾、郭雪湖、蔡雪巖、陳德旺、張萬傳、洪瑞麟等,都曾在此居住。一些藝術家聚會的場所也都從此地延伸至各地,因此「大稻埕」成為本書的舞台背景和書名。
至於為什麼是紫色?我們從顏色的溶合來看,就不難得知,「大稻埕」其實應該是金黃色的,近代文明入侵後,為金黃的大稻埕帶來大量的紅和藍色,因而兩色相混,就成了紫色大稻埕。
陳進畫作/
〈化妝〉是入選日本春季帝展的巨幅創作,完成於1936年 。
林玉山畫作/水牛圖/第一回台展入選
陳澄波畫作/橋,完成於1930年。
廖繼春畫作/淡江風景,完成於1961年。
本書共有六百多頁,有九個大單元,每一個單元都有個主要場景,而這些場景也都圍繞著「大稻埕」醞釀,穿插、延續,發展、造就;形成台灣美術運動的脈絡網。
書中所有的畫家,都在這脈絡網中,活過他們的藝術生命,為台灣的美術發展,散放過光熱,尤其日據時代北師的美術大師-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木下靜涯、鹽月桃甫等,以及藝術家楊三郎、顏水龍、郭雪湖、台灣第一位藝術評論家王白淵,以及大稻埕山水亭老板王井泉等;
因此從書中藝術家們的對話與討論的描寫上,領略到藝術這條路上的艱辛,得知一位藝術家的對藝術本身的努力與執著外,還負有對社會人類的責任和藝術發展方向的使命感。
固然書中有一位虛擬的人物-陳清汾,是作者為小說需要而設計的角色,他生長在富貴之家,在不愁吃穿的優渥環境下,對一個人的藝術成就是否有所助益?
日本統治台灣後第二代畫家立石鐡臣返日後,憑記憶所畫之大稻埕路邊攤景象。
1940年於東京發行之《台灣藝術》畫刊
台灣早期的藝術家,以進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為職志,顏水龍於一九二二年考入此校西畫科,接著有李石樵,接受東美的正規教育。以日本的西洋美術從明治維新,一開始就由學院派帶領,直接走入「帝展」的美術沙龍,所以畫家必須從帝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李石樵的作品因入選帝展,而受到日本美術界的重視。
另外提到的一位從永樂町崛起的東洋畫藝術家郭雪湖,他則是從「雪溪畫坊」畫佛畫的畫師,走入繪畫領域,後來作品參加「台展」而成名,當時入選的還有林英貴(玉山)、陳進;他們的畫名,將永遠流傳於台灣美術的史頁。
接下去一九三四年有「台陽美展」的誕生,這純粹是台灣畫家所組成,由楊三郎召集,成員有顏水龍、廖繼春、陳澄波、李石樵、李梅樹、王白淵、陳清汾;因剛開始未設東洋畫,所以郭雪湖不能加入,另有一位台灣出生的日本畫家立石鐡臣,參展了一次,因作品未售出,第二年便未送作品,引起畫界的議論。
台灣早期的畫家,從此台陽美展,逐漸呈現出台灣畫家風格和特色,他們也被稱為「台陽人」。
一個舉足輕重的畫會,固然可以激勵藝術家的創作,或造就一位畫家的誕生,但是一個畫會的經營管理,經費與活動的場地,在在需要有力的支持與協助;目前有許多畫會,似乎徒具形式,畫家對創作的熱忱與堅持,已少了一些使命感,不再似早期的畫家,抱有開創的理念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