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在我《我與地壇》一文中總結他在地壇的苦思冥想,想的是為甚麼而生,又為甚麼而死。最後他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史鐵生想到死,是因為二十歲那年害了一場大病雙腿癱了,但他不想死,選擇了生。然後,就想到如何“生”,即如何養活自己,如何過這一生。然後,他選擇了寫小說,發憤要寫出個未來。終於他做到了。可是,在他的第一篇小說刋登出來,和他第一次得奬的時候,他比任何時候更痛、更悲,因為他的母親不在了。母親只有緣與他共苦難,卻等不及分享他的快樂……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是每天都發生在地球上的悲歎!
然而我們多半是到了那刻,才懂得後悔懂得痛。有時我覺得也許人的情感要到了某個階段,才會回到雙親的懷裡,而到了那時候,也許已來不及了。年靑的我們,把情感都耗在友情上、愛情上,然後又把情感放到孩子身上,最後,待一切都安定下來,連情感也安定了,才驚覺對父母的關愛太少。
而做父母的,都會體諒孩子:他們忙嘛。但子女們到底忙些甚麼呢?忙工作只是其中一個理由。另外的理由,是孩子們選擇了他們如何過這一生。一生中燦爛的時候不多,有些事,是必須在黃金歲月裡追求的:比如友情、愛情、理想。又有一些事,也必然會在年輕的時候才最適合做的,那就是能讓你覺得快樂的消遣。哪怕是看一場悶戲,唱一晩K,上網玩遊戲。孩子們的眼中,父母也許是最靠邊站的角色。
然而父母都很理解。或者,在腦袋還沒成熟到像父母那個年紀,我們都是自我中心的。等到孩子大了,重複着我們的行為,我們才終於懂了。
史鐵生後來也想到,從前他常沒日沒夜的逃到地壇去,即便母親來尋他,他也故意躱着,沒體諒過母親。癱的是他,但母親是加倍的苦。可惜當他想到母親比他更苦的時候,已經悔之已晩。
(原載澳門日報) 水月
文章定位:
人氣(317) | 回應(0)| 推薦 (
1)|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散文小品 |
此分類下一篇:
選擇題此分類上一篇:
百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