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文章是中廣新聞部經理馮小龍先生發表的,不少新聞科系畢業的朋友可能還上過馮小龍的課,應該了解他在傳播科學方面的資歷與素養,自然也可以體會他在「辛樂克」颱風過後,基於什麼樣的心情,發表這樣的想法。在此轉載或許有侵犯著作權之嫌,但希望大家,特別是新聞工作者能透過這篇短文有所體認,這樣的「盜版」或許也有他的意義存在。我們不希望在未來,「F200和幻象16」的笑話會繼續出現,因為那不僅是新聞人的悲哀,也是閱聽人的不幸。
新聞傳播的主要目的在報導事實,讓社會大眾對於周遭環境與事務,能有正確的瞭解與判斷。但是台灣的媒體,尤其是電視新聞媒體,報導的是否為事實,似乎愈來愈不如報導是否有市場性要來得重要。電視新聞媒體,愈來愈像是做娛樂節目的綜藝媒體。
這種重口味的文化,反應在新聞作為上,常常會形成偏離事實和聳動誇大的報導,它不但讓大眾無法瞭解事實真相,反而可能受到誤導而不自知。
這次辛樂克颱風來勢洶洶,由於六日晚間十一時正好是大潮時間,大家都十分擔心颱風帶來大量降雨一旦碰上滿潮,很可能重演納莉颱風嚴重水患的慘劇。
不過由於辛樂克行進速度極為緩慢,到六日深夜滿潮時刻,颱風尚未抵達,既無大風也無大雨,照理說這是好事一樁,至少它錯開了一次可能嚴重淹水的威脅。但是有些電視新聞媒體在處理這一新聞時,或許不願放棄這個可以大做文章的滿潮素材,所以報導時多不是從正面角度切入,反而是刻意強調凸顯滿潮危機。
一家電視新聞頻道在晚間十一點大潮時刻報導,「西北颱又逢滿潮,淡水嚴防海水倒灌」,SNG車在淡水河口一個河水拍岸的地方,記者站在淺水灘中,一再強調滿潮海水倒灌河水無法宣洩,水位暴漲,令人憂心云云。同時間其他電視新聞頻道,「正逢滿潮,淡水河河水高漲」和「颱風來襲,正逢大潮不利排洪」「淡水河水位持續上升逼近警戒線」「淡水河水位暴漲,堤岸遭淹沒」等報導,則予人水位暴漲危在旦夕的感受。
相信對一般觀眾而言,他們只會相信和接受這些報導,並認知所被告知的是一個事實,因為他們無從質疑其正確性。但是關鍵是,這些報導究竟是否反應了真實狀況呢?
我們對照一下經濟部水利署淡水河防洪指揮中心,在當晚十一點滿潮時,淡水河系幾個主要水位站的量測數據。當時新店溪中正橋水位是2.59公尺,距警戒水位還有5.81公尺,距堤岸高層有7.95公尺;下游台北橋水位2.5公尺,距警戒水位還有4.2公尺,距堤岸高層有7.52公尺。大漢溪新海橋,水位2.46公尺,距警戒水位有5.24公尺,距堤岸高層9.16公尺。再看基隆河,五堵水位5.3公尺,距離警戒水位還有6.7公尺,距堤岸高層有11.6公尺;大直橋水位2.38公尺,距警戒水位還有5.52公尺,距堤岸高層有7.77公尺。
從這些水位數據,相信大家可以輕易比對出,其實除了出海河口外,當時整個淡水河系的水位並無明顯特殊之處,而且都距離警戒線一大段距離。「正逢滿潮,淡水河河水高漲」「淡水河水位暴漲,堤岸遭淹沒」之類的報導標題,顯然是有選擇性的浮誇與扭曲事實的現象,對於受眾來說,多少會有造成誤導之可能。
更有甚者,這些報導還不光只是滿潮當時在播而已,即使當潮位早已退去水位下降後,同樣聳動內容的報導卻還持續反覆播出到第二天早晨。
另外。當晚石門及翡翠兩水庫,明明情況是「暫時不考慮洩洪」,但卻有新聞頻道偏要反過來敘說成具有暗示性含意的「不排除洩洪可能」。事實上,在當時,石門水庫水位距離滿水位還有近十公尺之多,而翡翠水庫的有效蓄水量還只有總容量的百分之四十而已。
當晚,在某家新聞頻道上還出現另一則報導,其大致內容是「由於基隆河水位偏高,台北市某抽水站漏夜馬不停蹄的抽水,將持續抽到基隆河水位下降為止」。顯然報導這則新聞的記者,壓根兒就沒搞清楚抽水站究竟是要把水往裡面抽還是往外面抽呢。
事實上,仔細觀察六日晚間這個平靜的颱風夜,透過某些電視新聞頻道的報導卻能讓人看到許多不平靜的新聞,各頻道上充斥著類似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報導,加上有些主播誇張的語氣跟神情,乃至一些缺乏常識的報導內容,這不禁讓人懷疑,到底問題是出在記者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還是存心模糊焦點,唯恐天下不亂,甚或是二者兼備?而一個存在的現實是,愈是走鹹濕重口味路線的新聞頻道,卻愈有較高的收視率回饋支撐,這種現象的確值得我們好好深思及反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