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2-17 11:39:40| 人氣3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規模五點四「強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受到南亞大海嘯陰影的影響,現在只要發生地震,大家總會擔心會發生相同的悲劇。二月十六號一天之內,日本、菲律賓、印尼分別發生規模五點四、六點三和六點四的地震,某有線電視新聞台用「日本發生五點四強震」作標題,望之令人又要發胃酸。
 對台灣、日本這樣經常發生地震的地方來說,規模五點四的地震實在稱不上是「強震」,尤其日本的這次地震,震源深度四十公里,所以會產生搖晃,貨架上的東西會掉下來,攝影棚裡的燈具會搖晃,但是不會出現更嚴重的狀況,這場地震造成二十六人受輕傷,原因應該是被玻璃割傷,或是被掉落物打傷,比起宜蘭南澳動不動就會出現震度五級的地震,日本這場地震實在不夠資格稱為「強震」。
 這條新聞突顯了目前台灣電視新聞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以誇張的字眼作新聞。
 我們先提一個稍微遠一點的例子。去年桃園縣政府在桃園空軍基地舉辦「二○○四航空嘉年華」,軍方全力支援,民間輕航機玩家也熱情參與,主辦單位還邀來了俄羅斯的特技飛行小組共襄盛舉,活動本身是熱鬧成功的,不過卻有媒體形容是「亞洲最大航空展」,忘了亞洲有新加坡「亞洲航空展」和中國「珠海航天展」,桃園這場活動就是主辦單位說的「嘉年華」,根本不是「航空展」,純粹是休閒娛樂性質。記者會不知道這兩者間的差別嗎?照理說應該不至於,但是如果用詞四平八穩,觀眾大概也不會注意,只好猛加香料,弄得又麻又辣,不是「史上最大」,就是「前所未有」,歸結起來,就是「誇張」二字。
 「誇張」現在是電視新聞的通病,倘若新聞內容是記者不甚熟悉的題材,誇張也是掩飾不足之處的方法,如果新聞本還有尚待解決,但是又無法用「想當然爾」的邏輯解釋的疑點,另一個方法就是「靈異」。
 比如說,過年前高雄籍的砂石船「瑞太八號」在東北角外海失蹤,除了一艘沒有打開的救生艇外,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也沒有發出求救訊號,這狀況和四年多前在同一海域失蹤的砂石船「花蓮一號」一樣,由於沒有留下任何可以證明發生船難的證據,外界對此猜測不少,某電視台派出記者上船出海,在東北角外海兜了一圈,強調有「神秘力量」導致船隻失蹤,標題打上「台灣百慕達」,一時讓台灣東北角外海蒙上神秘的靈異色彩。
 請問:這兩艘砂石船失蹤的海域,每天有多少飛機船艦經過?這個地方還是海軍一三一巡防艦隊的巡弋海域呢,怎麼不見他們神秘失蹤?所以「台灣百慕達」一辭,根本是記者和編輯為了增強新聞的戲劇效果而使用的字眼。事實上,所謂「百慕達三角」也是好事之徒穿鑿附會的產物,用在新聞裡面,顯然又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產物。
 「瑞太八號」和「花蓮一號」失蹤有不少共通的地方,包括都是散裝砂石船,失蹤時間都是冬季,也都沒有發出求救訊號,這是「神秘力量」導致的「靈異事件」嗎?不是,這意味他們遭遇到相同的情況,發生了相同的悲劇。不論是裝砂石還是糧食,散裝船的貨艙如果沒有滿載,如果在航行過程中遇到橫向打來的大浪,很可能讓載運的貨物被打到貨艙的一邊,讓船隻的重心和浮力中心偏移,產生旋轉力距,在瞬間讓船因為不平衡而沉沒。貨輪不是軍艦,有複雜的水密隔艙,一旦遭遇這樣的意外,下沉速度之快,遠超過大家想像。
 也就是說,發生船難的原因可能並不是一般人一聽就能懂的觸礁或船身破裂,但是並不「神秘」,更不「靈異」,電視台記者搭船到外海,聲稱「大晴天浪高三公尺」,但是從畫面上看,海面沒有白頭浪,何來「浪高三公尺」?記者搭的可能是小噸位的海巡署警艇,耐波力比不上大噸位的輪船,大概是較強烈的搖晃,讓記者有了錯誤的體會,就算浪高真有三公尺,也稱不上是「巨浪」!
 作記者這一行剛好十年,雖然還懷有一些熱情,但是也慢慢了解,為何媒體同業喊了這麼多年的「新聞自由」,社會各界卻仍然不認為這是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要素,仍然把新聞局對媒體的管制視為理所當然,仍然把媒體記者視為「製造業」、「屠宰業」……記者這一行現在是少數不需要證照,進入門檻很低的行業,如果記者自己不鞭策自己,只想著如何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寫出不求甚解、誇張膨風,甚至錯誤百出的新聞,記者要怎麼讓人看得起?

台長: 喵喵
人氣(3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