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把二○○四年台灣的總統大選,特別是「神秘的」三一九槍擊案,列為本年度十大新聞之首,難得讓台灣有了國際能見度。在五二○後不久,某大學傳播科學研究生想以「大選期間的媒體操作」為題,找我進行專訪,在拖延幾天之後,我決定以書面撰寫的方式作答,倒不是覺得自己有多麼了不起,而是因為拿了快十年的麥克風,早已不太習慣「被訪問」(做研究的訪問必然得錄音)。
當時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把大選在連宋總部的所見所聞寫了出來。有沒有用我不知道,但是在半多年後重新讀一遍,竟然覺得還真的給當時的連宋總部媒體運作,以及連宋兩人的性格特質留下不少觀察紀錄。這裡讓所有人都看到這篇「答覆」,多少應該可以讓大家在情緒沉澱以後,重新檢視一下那場全民動員,裂痕至今還沒有辦法完全復原的政治運動,同時也希望可以讓大家想一想:這樣一場選舉,竟然讓台灣享有「年度十大新聞之首」的國際能見度,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如果還能讓傳播科系學生有點收穫和感觸,那就真是功德無量啦。
一、整體評價:
不同媒體的屬性,直接影響新聞的曝光率。以日報來說,由於可以將新聞事件「凝聚」到截稿時間,因此新聞的「內容」是影響見報率的關鍵;對於晚報或電子媒體來說,除了「內容」之外,「時間」與「新聞重點精準度」是影響這條新聞能否刊登或播出,或是播出頻率的關鍵。以下就「時間」與「精準度」作進一步的說明。
「時間」者,就是要考慮發布新聞的時機,由於電子媒體新聞必須在中午以前有完整能播出的報導,晚報則除非出現極為重大的新聞,否則以十二點半到一點為原則上的截稿時間,因此一則內容未必十分完整,但是卻能在十二點,甚至十一點以前發出的新聞,見報的機會遠比過了截稿時間,但是內容完整得多的新聞要「有效率」。尤其晚報往往能引導第二天日報的新聞主軸,如何讓發布的新聞能在晚報刊登,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工作。
「精準度」者,如何掌握媒體對新聞事件重點的觀察解析方式是也。簡單地講,發布新聞和撰寫新聞猶如消費市場上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生產者當然希望消費者能接受生產者生產的「商品」,但是生產者也必須精確掌握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適時地作出調整。也就是說,新聞發布者想定的新聞重點,當然未必要和記者要的重點相同(尤其台灣電子媒體喜歡處理「去共識化」新聞,這方面更不可能有相同的觀點),但是相去不能太遠。
從這個角度觀察,連宋競選總部在二○○四年大選期間的新聞發布工作成效,在「時間」的掌握上還算良好,可以有效地配合各種不同媒體的的作業時間,隨重點新聞事件作出的第一時間回應(「口水」是也)也能迎合媒體需求,如果要深究可資改進的地方,則到底該設置發言人群,還是特定發言人,兩者在實踐上各有優缺點,很難斷其是非,這一點可於稍後詳述。
二、新聞發布運作過程:
(一)新聞稿產製與發送:
廣播新聞製作的特質在於「沒有截稿時間」,也就是時時都是截稿時間,因此不會有「稿單」或「截稿」等問題,也正是因為有必須在第一時間處理的壓力,因此對新聞稿的需求度,會比一般平面媒體要高,倘若新聞稿的內容重點,或至少在格式上符合新聞處理的需求,則新聞稿將會是非常有用的媒介。從廣播新聞製作的角度解析,新聞稿發布必須:一、用電子郵件與手機簡訊形式發送,傳真則因為記者不常回公司,基本上沒有效果(部分政府部會現在還在用信件發送採訪通知,顯示相關人員根本還沒有處理新聞的概念);二、除非有文件或圖表作附件,否則長度愈短愈好,最好能以一般播報速度,也就是一分鐘兩百四十到兩百七十字,在一分三十秒以內能結束,換算以不超過四百字為原則,字數太多可能反而讓重點不明。
(二)新聞決策機制:
新聞處理與一般論述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快」,政府部會或政黨因為組織嚴謹,作評論或回應自然有其層層節制的機制,但是新聞工作卻是最不講究程序,最常「便宜行事」的行業,如果有任何議題,需要競選總部作出回應或評論,記者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即使這樣的回應很粗糙或很「白目」都沒有關係,但就是要在第一時間做回應!連宋總部部分發言人可以滿足媒體這樣的需求,主觀上這樣的發言人確實符合了媒體的需求,但從客觀角度看,快速但不太進入狀況的回應,對競選總部並不是好事。一個反應快又在狀況內的發言人,是最完美的發言人(對需要錄音的廣播新聞記者尤其如此),但是受限於現實環境,符合這種條件的發言人,並沒有在這次的大選中出現。
(三)候選人媒體關係:
我個人的工作原則是絕對不跟受訪對象有過於緊密的關係,但是也不會太過疏離,原因十分簡單:距離太近或太遠都會讓記者看不清楚對方,太遠跑不了新聞,太近則可能造成角色混淆。
連宋兩人嚴格地講都不能算是記者心目中合格的「完美受訪人」(不過這種完美受訪人老實說也不存在),連戰先生不時從內心裡流露出不願意和記者接觸的心情,這種心情雖然還稱不上「討厭」,但是對於現在的台灣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喜歡一湧而上「堵」訪問的工作風格,連戰先生是有點排拒的,感覺上他還是比較習慣,也比較喜歡事先安排好的單獨專訪,用「專訪」爭取比較完整的陳述時間,並且迴避掉擁擠的媒體記者。
宋楚瑜先生則屬於另外一種典型。宋楚瑜先生曾經擔任新聞局長及國民黨文工會主任等職務,是當前政治人物裡,極少數熟悉媒體運作特性的特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宋楚瑜先生在親民黨中央召開記者會,通常都選在接近中午或傍晚的時候,原因是利用壓縮媒體工作時間的方式,以確保記者會進行的時候,各有線新聞頻道一定會以全程,或者至少是長時間的SNG現場直播。
不可否認,這樣的操作方式非常有效,和連戰先生相比,如果連戰先生是「惜言如金,言簡義賅」,宋楚瑜先生的發言則經常失之過於冗長。記者同業間曾經流傳一個笑話:政治人物都有「發語詞」,比如說林佳龍先生在擔任行政院發言人時的發語詞是「在這裡我們要奉勸馬市長」,宋楚瑜先生的發語詞則是「換言之」或「更重要的」。會讓人歸納出「發語詞」,顯示宋先生說話詞藻或許很多,但除非對宋先生行事風格非常了解,否則可能會聽了好長一段時間,卻聽不出來他在說些什麼。連宋兩人的媒體表現,一人過之一人不及,都有需要再改進的地方。
(四)發言人的媒體關係:
競選期間曾經接觸的發言人,包括蔡正元、黃義交、龐建國、游梓翔、周守訓等人,總部一開始雖然曾經安排依照單雙日排定的「班表」,但隨著選情的變化,「班表」在實務上很難貫徹,還好這幾位發言人都有「隨傳隨到」的優點,就新聞處理來說是很方便的,尤其某些需要在第一時間作出回應,屬於「口水」的議題,有位可以在第一時間發言,把口水反吐回去的發言人也就夠了,這一點發言人群的表現是符合需求的。
至於關鍵性的重要問題,則需要「狀況內」的發言人,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的白宮發言人Salinger,他在危機處理過程中的角色就相當地微妙且尷尬,如果有些重要議題,媒體就是希望連宋本人能做說明(例如連戰的個人財產,宋楚瑜的興票案),此時發言人能做些什麼就很重要了。候選人或許希望多花點時間跑行程接觸選民,但是記者卻希望能找時間和候選人好好「聊一聊」,畢竟有些訊息傳遞的方式,發言人是無法取代的。
到底要發言人群還是單一特定發言人?兩種做法各有優缺點,前者的好處是立即的回應比較有效率,缺點是發言人們的步調或解讀精準度可能會不一致,不過如果是要第一時間的立即反應,通常也是口水,這方面的問題應該不大。
競選總部的工作人員和新聞聯絡人,有義務要把總部的任何活動通知給所有記者,拜手機簡訊之賜,這方面運作得十分順利,比較可議的是三一九到三二一凌晨的安排,當天因為接近大選投票日,國內外各媒體會把競選總部擠爆,是可以預見的事情,總部空間有限也是可以預見的事情,雖然記者無權要求所有空間規劃都必須完全配合媒體的需求,但是空間嚴重不足是客觀的事實,兩者之間是否可以找到更合適的規劃與安排方式?這個問題其實是很難回答的。
三、新聞發布內容:
二○○四年的總統大選,由於只有兩組候選人,雙方實力又非常接近,媒體在安排採訪時不可能「押寶」賭誰會當選,因此兩陣營都必須部署重兵,而且務必要在新聞呈現上維持公平,即使只是表面上的公平都得維持。然而,指揮新聞採訪調度的主管,必然會有個人的立場與好惡,甚至會把這樣的好惡反映在採訪上,因此「新聞價值」並非處理大選新聞的唯一依據。歸納起來,能否成為「有報導價值」的新聞,取決標準包括:
一、話題;
二、時效;
三、關鍵指標:像是連戰在元月二日公佈個人財產。
以廣播新聞來說,取用哪段錄音,除了考量這段錄音在整條新聞裡的價值外,同時也要考量錄音的長度,合適的長度以不超過二十到二十二秒為原則,如果能夠透過受訪者自己的聲音,讓整個新聞有「一針見血,畫龍點睛」的效果,那段錄音就是要取用的錄音(如三二七群眾集會上,宋楚瑜當眾宣佈即使大選訴訟勝訴也不會參選)。受限於新聞時間長度限制,廣播新聞不可能呈現事件的所有面相,雖然過於武斷誇張,但是廣播新聞的製作原則,說穿了不過就是「斷章取義」四個字而已。
對於隨時都要處理新聞的全新聞廣播媒體來說,撰稿記者不會有「比較喜歡」的議題,基本上除非活動或新聞資料內容過於貧乏,否則以大選新聞來說,還是盡量「有聞必錄」,當然會因應記者自己判斷的新聞價值,在報導強度上作自認合乎比例的調整。理論上記者應該呈現形象或政見新聞,但實際上還是攻擊或防禦新聞比較容易呈現出「熱鬧」的新聞,所以還是口水和候選人下鄉掃街,比較能爭取到媒體能見度,連宋總部雖然保持每天都有例行記者會,但是攻擊戰力仍然有限。
歸結起來,這次的大選是一次相當「低水準」的選舉,回顧兩陣營的新聞主軸,在攻擊防禦方面,藍綠兩陣營分別在「個人財產」、「打老婆」,以及「股神」、「吃水餃」等十分無聊的議題上打轉。而在政見方面,藍營在最後階段持續打的是「免當兵」,先前發表的一大堆白皮書反而都沒有人記得了;綠營也高明不到哪裡去,打來打去好像只有「阿扁拼建設,又快又省錢」,證明選戰打到最後,還是「賣麵粉的碰上掃煙囪的」,最後大家打成一團,沒有人注意其實該注意的議題。
倒是民進黨陣營的媒體運作技巧,遠比國親陣營要高明,撇開其中的疑點,民進黨在三一九當天的媒體運作是完美的,因為民進黨成功地操作了從全國性電子與平面媒體,到地區性的小型媒體,從正派合法經營的媒體,到非法經營的地下媒體,甚至街談巷議,口耳相傳的流言,都作了極為細緻的操作,單從這一點看,連宋陣營的新聞處理雖然沒有犯大錯,但是要在新聞戰上打贏民進黨,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