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特別是台灣的有線電視新聞,有如嗜血的鯊魚,由於播出時間長,新聞需求量大,又有截稿的時間壓力,如果記者本身知識不足,處理態度不嚴謹,很容易在用字上出現謬誤,甚至造成荒唐的笑話。以下我嘗試提出幾個例子,提醒新聞從業人員警惕,也提醒觀眾張大眼睛,豎起耳朵,千萬別被電視新聞絢麗的聲光所迷惑。
我們先從前一陣子很受注意的「連侯戀」開始。連勝文和侯佩岑是不是一對,連勝文是不是「幸運的神豬」,侯佩岑是不是「拜金女」,這牽涉很主觀的見解,無所謂對或錯,倒是部份媒體在處理這個新聞的時候,使用「緋聞」這個字眼,我個人認為非常不妥當。
使用「緋聞」二字的問題在哪?這兩個字通常是用在具有負面意味的新聞事件裡,例如當時還是已婚身分的黃義交,接連和周玉蔻與何麗玲,以及「寶寶」們發生關係,這就是「緋聞」(也因此周玉蔻在八十七年二月六號,在飛碟電台「飛碟早餐」裡花了二十分鐘的時間痛罵黃義交無情無義,根本站不住腳,黃義交亂搞固然是事實,但周玉蔻自己就是人家婚姻的第三者,哪裡有指著鼻子痛罵無情男人的立足點?),因為這些人都得負起負面的道德責任,甚至是法律責任,這種新聞不但有警惕作用,甚至可能牽動其他的問題(如親民黨被人戲稱是「『桃花』黨」),因此可以用「緋聞」來形容。但是「連侯戀」並不具備這些要件,男未婚女未嫁,約會牽手玩親親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何「緋聞」之有?
同樣的道理,陳致中交女朋友,屢屢被媒體跟拍,搞到只要一曝光就見光死,雖然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但是對當事人卻非常不公平,吃個飯逛個街嘛,就算狗仔隊要跟拍,也不能用「緋聞」這個字眼。
很多字眼都有一定的定義,有構成要件,另外一個可以探討的字眼是「本土派」。
電視新聞媒體在討論國民黨內的權力交替問題時,部分立委的意見常常被視為指標性的意見,由於這些意見通常:一、發言者是本省籍;二、發言內容通常具批判性,直接挑戰國民黨傳統的決策與領導模式,電視媒體因此把這種發言簡化為「『本土派』嗆聲」,進而分成「本土派」與「非本土派」,而由於這些人批判挑戰的是國民黨決策機制與人士,使國民黨領導階層成了「非本土派」,在這個「本土化政治正確」的環境裡,「非本土派」幾乎成了「混帳王八蛋」的同義字,國民黨自然被扣上了「不愛台灣」的帽子。
然而,「本土派」三個字本身在邏輯上,就存在嚴重的謬誤。首先,「派」者,意味著organized,不管嚴密或鬆散,都還有一定程度的聯繫,然而,電視媒體找的「本土派」立委,不外是徐中雄、陳宏昌二人,牽親帶故地把陳健治、洪玉欽等人也拉了進來,還把王金平拱成領袖,但是這些人在媒體上發表的意見,都只能算是個人意見,既沒有聯繫也沒有整合,去問王金平,他也絕對不會甘於只當這些人的「領袖」,這些人或許夠「本土」,但是能否成「派」,老實說不無疑問。
第二個問題是老問題,就是「本土」。「本土」在台灣,現在是無堅不摧的政治正確,但是「本土化」居然一直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如果某些民意代表被歸類為「本土派」,就表示一定有人被列為「非本土派」,難道那些人是外國人選出來的嗎?是外星人選出來的嗎?或許有人說這不是族群問題,是認同問題,但是問題又來了,什麼是「認同」?「認同」不應該是單一的、顛撲不破的、無法挑戰的、不能質疑的價值觀,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人能替別人「設想」或「指導」該如何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在定義不清楚不明確的情況下,「本土化」居然成為影響台灣政治局勢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媒體遣辭用字能不謹慎小心嗎?
電視媒體經常犯的另外一個毛病,是錯用專門語彙,這個狀況很多,不勝枚舉,舉幾個例子就好。
中南部地區因為「敏督利」颱風過境帶來的強烈西南氣流,造成嚴重災情,各有關單位的直昇機紛紛出動救災,空中消防隊的波音B234以及陸軍航特部新成軍的CH-47SD重型運輸直昇機,被記者說成是「雙螺旋槳直昇機」,那是錯誤的。「螺旋槳」是提供一般定翼機推力來源的設備,直昇機的「旋翼」則提供直昇機上升的升力,以及向前移動的推力,其功能等於定翼機的螺旋槳和機翼,兩者功能大不相同,根本是不一樣的東西,不能混為一談。
另外一個經常犯錯的字眼是地震的「規模」與「震度」。七月六號下午三點三十二分,台灣地區發生「規模五點八」的有感地震,各地「震度」從四級到兩級不等。「規模」顯示的是地震釋放出的能量大小,是沒有單位的,而且是以對數計算,規模七的地震釋放能量是規模六地震的十倍,規模相差二,差距便有一百倍。九二一地震的「規模」是七點三,大約是六號這場規模五點八地震的三十倍;「震度」則是當地感受到的搖晃程度,以地震造成的重力加速度大小計算,從零級的「無感地震」到六級的「烈震」共分成七個等級。
「震度」會受到距離震央的距離,以及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例如九二一的「規模」是七點三,震央附近的震度是讓人感受到天崩地裂的六級,較遠的南部地區只有兩級,台北市雖然距離也很遠,但是因為台北盆地較軟弱的地質有「放大鏡」的效果,震度高達四級,還在八德路的東星大樓造成九二一傷亡最慘重的單一災難點。六號下午的地震規模是五點八,結果居然有媒體寫成「五點八級地震」,天哪,要是台北真發生「五點八級」地震,恐怕死傷要以十萬計,多一個「級」字你知道差別有多大嗎?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認為,寫新聞又不是寫論文,何必如此嚴謹?不過,很多訊息都是透過媒體傳遞,如果傳遞的訊息不正確,有可能造成誤解或恐慌,有線電視新聞有誇大颱風災情的「傳統」,在這次「敏督利」災情裡又顯現無遺(例如強調佳陽部落交通中斷,卻不提台七甲線保持暢通),結果是造成只能接受有限訊息的民眾產生不必要的恐慌;政治新聞用字不嚴謹,結果是造成傳播學者所說的「去共識化新聞」,只會加深各政治勢力間的猜疑與對立,對化解社會紛爭並沒有幫助。新聞媒體的任何一個用字,其實都可以造成深遠的影響,從業人員豈可不慎?(圖片:空中消防隊的B234「雙旋翼」直昇機,來源:波音公司網站)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