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閱聽人監督媒體行動聯盟」對三二○當天晚上,中天和年代兩家電視台開票計票作業的「灌票」行為提出批評,並且「建議」廣告主協會的企業以抽廣告的方式加以抵制,引發非常多的爭議,特別因為閱盟執行長林育卉的特定政黨色彩背景,使這次抵制更引人物議。
暫時抽離政治性因素(雖然不可能,但是暫時抽離有助於我們了解問題關鍵,因此還是暫時先抽離一下),媒體該不該被監督?該的,最起碼在現在的台灣,媒體確實應該受到某種外部力量的監督,甚至制約。
當然,我這裡指的是新聞媒體,商業性的媒體內容自然有商業機制加以制衡,收視率要是不好,不必等人抵制,自己馬上會收拾東西走人,頂多透過社會福利團體,監看是否有不符合法令的分級規定,或是有傷風俗,應該也就夠了,何況觀眾胃口的變化非常快,現在的「大哥大」難保不會變成明天的「小卒仔」,娛樂性節目的製作人其實一直是非常戒慎恐懼的。
至於新聞媒體,嚴格地講也只有電視新聞媒體有被監督的必要,原因是平面媒體不具有獨占性,廣播媒體的「侵略性」沒有那麼強,但是電視媒體的侵略性和滲透力都非常強,在長期過度供給,又沒有人願意提前撤退的情況下,為了爭取收視率,許多新聞處理的原則都被扭曲,甚至捨棄。
造成這種怪現象的原因很多,過度的激烈競爭是原因之一,太多還不夠資格進入這個行業的人進入這個行業是原因之一,台灣還是個尚未完全「開化」的社會,也是原因之一。說實在話,以台灣這麼一個小小的市場,即使考慮中國以外的華人市場,能不能支撐得起現有的六到七個全新聞頻道,相當令人懷疑。以這次的大選來說,由於大選綁公投,開票作業比以往的任何一次全國性選舉都要慢,而且在投票截止之後,還必須先重新佈置投票所變成開票所,因此最起碼在四點半以前,幾乎不可能有任何票數會出來,可是在同一個時間,各電視台都已經有數萬,甚至數十萬的票數開了出來,這不是「灌票」是什麼?
這個數字說不定是根據出口民調或其他的民調數字,再套入該投開票所選票數後「推算」出來的結果,唯一要控制的變數就是投票率,但是都只是「推斷」與「研判」而已。如果一場選舉的勝負差距非常明顯,灌票或許還不會引發太多爭議,頂多吊人胃口而已,但是這次的差距實在太近,近到任何一絲一毫的變化都可能引發高度的情緒反應,電視新聞媒體作這樣的「報票」,老實說很冒險,也有需要接受監督。
前面提到在現在的環境裡,台灣的媒體確實需要一些來自外部的監督,這是因為我們暫時還不能期待媒體能透過自律,自行建構完整合理的媒體環境,但是為什麼這次的灌票事件引發了這麼大麼反彈?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台灣媒體還沒有自律能力,卻自以為已經有了能力,自然對這樣的監督動作會有反彈;第二則是監督的團體,最起碼團體中的代表人物政治立場太過明顯,角色太過多重,同樣也是引人爭議的對象,何以有資格監督台灣的媒體?
這裡指的當然是「閱聽人監督聯盟」執行長林育卉。林育卉同時還擔任廣電基金執行長,支持綠營的色彩明顯且強烈,曾經主持過挺扁晚會,雖然閱盟代表的是聯盟後面的十幾個社運婦運團體,可是「廣電基金」卻是利用三家無線電視台的盈餘成立的基金,兩個不同的工作,在角色上有非常微妙的差別,尤其閱盟「建議」抽廣告的「廣告主協會」,偏巧又是以支持綠營的企業為主,我們當然不能就此論斷閱盟在為特定對象執行特定任務,但是回顧過去幾件曾經引發社會討論的媒體新聞處理事件,像是部份有線電視新聞台狂播「非常光碟」,似乎就沒有見到林育卉「挺身而出」,義正辭嚴地「建議」企業主抽廣告,這又是怎麼回事?
在內閣人事還沒有底定前,一度傳出林育卉可能會出任青輔會主委,嘿嘿,這就對了嘛,如果真的有功,自然就得有賞,主委而已嘛,當然不是問題,至於最後為何是鄭麗君(感嘆哪,居然是我的同班同學)出線而不是她,這恐怕只有當事人最清楚,我就不研究啦。
不過,撇開閱盟的爭議性,三二○大選的灌票事件,確實值得新聞從業人員警惕,從三二○後持續至今的爭議,足以證明新聞媒體不謹言可能帶來的後果。還記得電視台在颱風期間,經常誇大河水的水位和水庫的水位,甚至要求個頭嬌小的記者站在水裡,最好只露出腦袋,好顯示出採訪任務的記者是如何「冒著生命危險」嗎?與其等到有爭議的人士來「監督」,台灣的媒體從業人員為何不學學政大傳播學院的老師,寧願捨棄五百萬元的獎學金,也要給那位成天把「Show me the money」掛在嘴邊的企業主一點教訓?
誰在監督誰?誰該監督誰?只有自己最有資格監督自己。今年是尼克森因為「水門案」辭職下台三十週年,想當年,兩位鍥而不捨的市政記者,將一件「三流竊盜案」變成美國憲政史上最具震撼力的事件,台灣的新聞工作者們,你們有沒有「心嚮往之」的感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