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對演藝界來說,是令人痛心的一年。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在年初失去了張國榮,年底又失去了梅艷芳,「小黑」柯受良的飛車特技也成為絕響;而在好萊塢,百歲高齡的鮑伯霍伯(Bob Hope),以及「羅馬假期」裡英俊倜儻的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相繼過世,讓好萊塢傳統典型的「好好先生」從此消失。
葛雷哥萊畢克一九一六年生於加州,因為對戲劇工作深感興趣,前往紐約學習戲劇。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許多明星都從軍去了,好萊塢缺乏男明星,葛里葛萊畢克擁有英俊的臉龐,加上將近一九○的頃長身材,迅速在好萊塢佔有一席之地。
葛雷哥萊畢克拍過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像是「鹿苑長春」、「君子協定」、「羅馬假期」、「梅崗城的故事」等電影,對四五年級,甚至二三年級的朋友來說,這些電影都是生命歷程中不能忘懷的記憶,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無疑是一九五三年的「羅馬假期」。在「羅馬假期」裡,葛雷哥萊畢克演的是一個派駐在羅馬的美國記者,用現在的話說,他跟記者同業打牌賭錢,到處招搖的行為,其實和「丐幫」相去不遠(片中他就用記者身分騙警察說要去結婚,躲過了騎偉士牌機車到處亂闖的交通違規罰單),但是由葛雷哥萊畢克來演,光看那對有點壞壞的眉毛,就是會覺得他很可愛!
葛雷哥萊畢克形象正直,也演過不少以軍事為主題的電影,最為人所熟知的,包括一九五○年的「晴空血戰史」(12 O’clock High),一九六一年的「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以及一九七七年的「麥克阿瑟」(MacArthur)。
先提名後表決。「麥克阿瑟」和「巴頓將軍」可以說是影史上最偉大的名將傳記電影,和「巴頓將軍」一樣,關鍵在於選擇了最適合,無可替代的演員扮演主角。葛雷哥萊畢克演「麥克阿瑟」的時候,為了演得更逼真,還故意把後腦的頭髮剃掉(麥帥後腦微禿,一九四二年三月撤出菲律賓時已經六十二歳,葛雷哥萊畢克剛好也是這個年齡),扮演這位叼著玉米桿煙斗,被杜魯門形容為「老是穿的像個十九歳少尉」的一代名將。
看「麥克阿瑟」,最值得注意的是片中重現了許多關鍵的歷史場景。片子一開始,是麥帥一九六二年向西點軍校學生團發表演說,回憶自己的學生與軍旅歲月,這段演講是一九六四年麥帥過世前最後一次公開露面,場景隨後轉往菲律賓,麥帥帶著家人搭乘魚雷快艇,趁夜色離開菲律賓柯里基多(Corregidor)要塞,然後轉往澳洲,發表I shall return(我會再回來)的談話。
接下來,麥帥執行他的跳島戰術向菲律賓推進,終於在一九四四年十月,麥帥登上雷伊泰島(Leyte)海灘,隨即發表廣播演說,昭告菲律賓人他已經實現I shall return的諾言。隨後戰爭結束,這部電影最精采的場景之一,便是重現了日本在「密蘇里」號戰艦上,向盟軍投降的場景,葛雷哥萊畢克飾演的麥帥,依然穿著皺巴巴的軍服,接受日本外相重光葵的投降,並發表簡短演說。這段戲因為真的在「密蘇里」號上拍攝,看起來格外真實,如果硬要挑毛病,戲中扮演中華民國受降代表徐永昌將軍的東方演員,看起來實在太年輕了點兒。
「麥克阿瑟」不很詳細地提到了一九四八年麥帥統治日本期間,致力改變日本社會,還一度參加美國總統黨內初選的經過,但並沒有花太多時間。隨後韓戰爆發,麥帥和杜魯門在威克島會面,這段會面非常關鍵,因為麥帥在威克島會談中,樂觀地認為戰爭可以在年底前結束,可是中共的抗美援朝志願軍卻在一九五○年感恩節前後,如潮水般湧入戰場,麥帥雖然大膽發動仁川登陸,扭轉戰爭態勢,但因為麥帥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願自己的韓戰策略遭到華府牽制,和杜魯門屢屢發生衝突,竟然被拔除聯軍指揮官職務,讓麥帥的軍事生涯在狂飆般的爭議中結束。
回到美國後,麥帥在國會發表演說,那句傳誦千古的「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就是在這場演講中說出來的。葛雷哥萊畢克以充滿感性的語調,讓麥帥這段歷史性的演講重現,讓所有觀眾更貼近真實的歷史事件。電影最後又回到西點軍校,象徵麥帥「從西點起,從西點終」的軍事生涯。「麥克阿瑟」一片的成功,和葛雷哥萊畢克對麥帥完美的詮釋是絕對有關的。
「六壯士」是葛雷哥萊畢克演過的電影裡,在台灣票房賣座最佳的電影之一,也是少數以愛琴海戰場為背景的電影(另一部是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戰地情人」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故事敘述一支六人組成的英國特遣小組,潛入愛琴海上的那瓦隆(Navarone)島,炸燬兩門德軍巨型岸砲。葛雷哥萊畢克飾演一名登山高手,在任務指揮官受傷後,意外成為指揮官。這部電影除了葛雷哥萊畢克之外,還有大衛尼文(David Niven)飾演的爆破專家,以及安東尼昆(Anthony Quinn)飾演的希臘軍官,可以說是巨星雲集。「六壯士」最後的高潮戲,當然是這個小組成功爆破岸砲,爆破的特效場面以今天的眼光看,雖然略嫌粗糙,但在四十年前可是最高技術呢!此外,由於故事背景是希臘愛琴海地區,片中還可以聽到不少希臘民謠,像是片中有一段戲,是這群突擊隊員躲到一個當地民眾的婚禮會場,卻遭到德軍逮捕,居民在婚禮上唱的歌,是傳統希臘民謠Yalo Yalo,這種充滿民族風的音樂在一般電影中並不多見,讀者朋友們不妨仔細欣賞。
「晴空血戰史」是第一部以B17轟炸德國為故事的電影,由第八航空軍上校參謀雷伊(Beirne Lay)的著作12 O’clock High改編,七○年代著名的電視影集「飛堡戰史」(很多四五年級的朋友說不定還有印象)也是用同一本書改編。這部電影的時間背景是一九四二年,地點當然是英國,葛雷哥萊畢克飾演一個一心推動屬下完成任務的飛行大隊指揮官,卻在目睹太多同袍陣亡後崩潰。片中除了動用大批B17F轟炸機外,還剪輯了許多紀錄片畫面,有德軍戰機中彈爆炸,以及被擊中的B17翻轉墜落的畫面,看起來非常真實。
這部電影還有個很有趣的小插曲:故事背景雖然在英國,但實際的拍攝地點卻在美國,導演Henry King在美國南方找到了一個廢棄機場,把它改建成二戰期間的英國基地,你可知道這個機場在哪裡?柯林頓的家鄉歐扎克(Ozark)!
葛雷哥萊畢克從影六十年,扮演的一直是正直的角色,「麥克阿瑟」正是這類角色的代表。晚年的葛雷哥萊畢克則致力於演藝工會會務與社會公益活動,滿頭白髮刻畫了歲月的痕跡,那對眉毛倒是六十年不變。銀幕上與銀幕下的形象如一,是葛雷哥萊畢克最讓大家懷念的地方,如今,葛雷哥萊畢克雖然已經過世,但「麥克阿瑟」將永留影迷心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