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是一片黃土,農民依靠貧瘠的土地,在不公平的制度下混和汗水與勞力,換取維生的必需品,然而制度存在於往昔的帝制,乃至現正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國度裡,差異只是發生的時間,不公平依舊,它被綑綁在時間巨輪中不斷翻滾的中國,制度裡的人與事隨之無間斷地翻動。在毛俊輝戲劇友導計劃下催生的舞台劇《一起翻身的日子》,制度被搬演到文化中心小劇院舞台上繼續存在,並提醒劇場內每一位觀?與劇作團員,大家可能已經遺忘了的“翻身”動力,也仍然存在。
中文劇本翻譯及改編自英國劇作家大衛·黑爾(David Hare)根據美國學者韓丁(William Hinton)的著作《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Fanshen),《一起翻身的日子》沒有明顯的主人公,或者劇中共三十一個人物的集合,才是全劇以集體塑造的唯一主角——活生生的史實;“翻身”一詞來自小村莊在土地改革的經歷,是村莊人民在歷史洪流裡的可見變化,是現今中國社會裡被不斷重複的現象。
疏離效果被使用於兩小時十五分的劇情裡,幕始前的演員暖身、角色刻意的停頓及提醒“討論時間”的舉動;要詮釋一段發生於六十七年前的事件,對於絕大部分六十歲以下的觀?而言,因為根本無法親身體驗解放初期的國情,只好把觀?設於更高的旁觀者位置,依靠演員對?間農民的盡力模仿,嘗試感受當時情況,這似乎是要被理解、也應該接受的。但在短短的半年間,只靠文史資料和觀察現代僅存的環境,以此掌握及揣摸人物的心理狀態,演出難免流於表面,縱使肢體動作已經模仿了,大部分演員的台詞唸讀卻暴露了他們的情感不足。
為使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舞台劇作品,近年不少創作的呈現方法都偏向採用形體、音效、影像等向觀?提供直接刺激;改編自史實記錄的《一起翻身的日子》,要動用大量的台詞交代劇情,在表達含有政治意識的劇段裡,更有近乎說?式的誦讀,此不單是挑戰觀?已經被馴養的速食習慣,也對演員提出了嚴苛的舞台技巧要求。發聲控制是戲劇演出甚為重要的一環,特別對於需要交代大量訊息的歷史劇目尤甚,如何提升演員的能力,善用他們獨有的腔調,調節因獨特而產生的不協調,或以此製造劇場效果,是導演在排演期間可能需花上心思要達到的目標之一。整體而言,演員在台詞的操控有?明顯的不足,雖然負責的對白毫不遺漏,但為完成任務而顯得急快的語速,使情?變得單調,有的卻反被情?操控,令語音變得過份高亢或低沉,咬字含糊不清。
在這個關於唸讀台詞的節眼,十一位來自本澳不同戲劇團體的演員,雖然在語音發聲上同樣出現傳遞力量不足的問題,但他們各自擁有的人生及舞台經驗,仍讓此劇出現明顯優劣的分野。較年長的沈榮根和陳淑霞飾演廖、陳書記甚是稱職,穩重的外形與幹部不謀而合,在朗讀充滿政治意味、思想?化的台詞時,他倆的工作經驗無疑提供了幫助。陳鞍盺飾演的婦委會秘書長以及楊螢映飾演的工作隊女隊員戚雲,二人咬字清晰鏗鏘,彌補了外形神韻的薄弱;梁奮佳和陳世平演來似反被情?操控,不是語調板平便是含糊不清的談吐,令觀?倍感吃力;自中段起擔任串連劇情的工作隊候隊長(梁兆富飾),雖然不致梁及陳般極端,但演出時多次發現他的眼神搖晃不定,也許是因為?未有足夠信心完全掌握角色所致,這份不安也顯露他在唸讀較長的台詞時,節奏陰暗不明、情感不足,在數場與陳淑霞的對手戲中尤其明顯。
《一起翻身的日子》是考驗導演能力的劇場佳作,?要表現演員的能力,也要顧及舞台上頻繁互動產生的效果,以此發揮原著文本的劇情張力。劇情的重心卻不是集中放大某角色的心理變化或情感能量,而是需動員所有,闡述這段曾經發生在中國的史實,揭示人與人之間(村民)、階級與階級之間(地主與農民)、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書記與工作隊)的矛盾和衝突,一種接近強逼性的反思要求赤裸裸地放在觀?跟前,你無法逃避思考關於批評自己、“翻身”的意義。不得不佩服毛俊輝向澳門文化中心引介這部劇本的心思,毛在首演後的座談曾對這部劇本有如此評價——“這是一個需要充份發揮團隊合作的劇本,它?訴觀?一個事實,那是人類必須要正視面對的挑戰,在面對困難時要持有的正確態度。”這個原是外國人的文本創作、外國人編劇、外國人首演的作品,今次在中國的土地(澳門)裡以華語首演,也仿如一次“翻身”之舉,究竟製作團隊如何共同“翻”出一個屬於咱們中國人別具一格的版本?這也是把劇名從原著的《翻身》改成《一起翻身的日子》的由來。
毋庸諱言,《一起翻身的日子》裡有一定的粗疏與不完美,某些部分更是僅貼於及格線上,然而“不及格是世界上不論甚麼水準的劇場,都會有的缺陷、狀況與悲劇”(Incompetence is the vice, the condition and the tragedy of the world's theatre on any level. "The Empty Space", Peter Brook),相信劇作團員、特別是兩位導演與十一位演員都會明白,“未算成功”正代表今次的製作包含有偌大的改進空間。在受制於澳門並未完全成熟的戲劇條件下,今次的戲劇友導計劃也已經產生了“誘導”的效果,至少為參與《一起翻身的日子》的製作團隊上下注入了強勁的“翻身”動力、開拓他們更廣闊的藝術視野。至於是否能讓本澳的戲劇界及?多志同道合的藝術工作者“一起翻身”??需拭目以待之餘,有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同志,仍須努力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