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25 21:15:24| 人氣5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站在彌留的門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坦白說,對曹禺及其作品沒有相當了解、只被強勁的製作陣容吸引進場的觀眾,會否覺得《彌留之際》雖然確是一臺好“好”戲,卻難以給予這是一臺“好看”的戲的評價?為了確認坊對《彌留之際》的讚“好”,三數週來唯有再看《日出》和《雷雨》原文, 囫圇吞棗之下,幸好亦有劇評前輩深入淺出的精闢解說,方才不致繼續陷於彌留混沌中,而那份被《彌留之際》拒諸門外的不安感,也是稍稍有那麼一點消散。

 

  田本相教授的學術造諧,特別是對曹禺研究的“專”,使他能從容地把曹禺的多部作品及主要角色,都嵌入了《彌留之際》,田教授巧妙地以人在介乎生與死的剎那,順理成章讓曹禺生前的經歷如映畫戲般快速輪演於觀眾跟前,作品的角色與現實的人物相互交錯,讓大家不其然產生疑問:曹禺筆下的角色,就是他生命中的那些重要人物嗎?可惜自己才疏學淺,好像看懂了一些,卻反而弄不清全劇境況,只怪沒有好好備課,冷不防被此劇的一道問題考上,頓時羞愧於肚子內的丁點墨水,良久答不上來。

 

答不到故事的內容,更答不上的劇場氛圍何解。全劇有絕大部份的時間是把燈光維持在昏暗的狀態,雖未至於光線不足,但沉甸甸的死亡氣息總是教人感到渾身不自在。雖然《彌留之際》的戲名不其然使人聯想起死亡,但是看著劇情的推進,似乎“死”並不是原著及改編所要表達的終極問題吧?劇中的曹禺在彌留之際,回想了他的創作,重遇他生命中的三位重要女性,及至與好友的“暢談”、跟戲劇家的對質,一切都是他的內心和思想交戰,惟這便不可以有“光”了嗎?而到劇末的年青人重讀劇本一段,導演才忽然把觀眾帶出彌留狀態(劇場燈全開),剎那間的光暗交替,是時空轉換的明喻,還是走出彌留的表述?

 

       演後座談中,觀眾不乏對演員的精湛演技、劇本的精心安排報以熱烈掌聲,但曹禺這份對創作的迷思、愁困與苦惱,是否才是劇作希望觀眾能再三反思的深邃意義?感受著《彌留之際》的原著逼力,是要對這位“八十後”的導演陳焯威深表同情吧。 把曹禺在二十三歲時完成《雷雨》的人生高峰,繼而壓伏於文革紅潮,卻又戲劇性地被捧為中央戲劇院院副院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如斯戲劇性、曲折的一生,要在短短的百多分鐘裡呈現在方斗的舞台上,談何容易?也著實要概嘆一聲: “太難了”。

 

縱使導演身為當代的年青人,明言表示跟田教授對曹禺的理解,不盡相同,而這也是大部份未有親身經歷史實洪流沖擦的我們所能夠明白;但對於導演曾稱希望嘗試從曹禺的心理角度出發才執導此戲,似乎結果是與當初的想法仍存有相當的距離吧。誠如文首所言,《彌留之際》的確是一臺好劇,惟沒有將此劇作先作融匯貫通,再配以和現今社會通氣連線的把手,要打開這扇這走進曹禺內心世界的大門、要觸及《彌留之際》的好,談何容易?

台長: 文思
人氣(5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劇有所思 |
此分類下一篇:“甚麼是小劇場示範說明會”觀後感
此分類上一篇:票值與價值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