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張家輝奪金馬影帝的“證人”,卻不得不承認是因為“證人”的口碑才到戲院看“線人”去。可幸是在沒有任何參考對象之下,從“線人”的寫實與人性而感受到港產片似乎再有希望了,亦不禁教人思考著,究竟本地的電影工作者能否從此片而有所啟思、讓大家對本地電影的發展前路存有希望?
張家輝、謝霆鋒、廖啟智、苗圃 的“證人”班底,加上桂綸鎂 ,從警察與線人的關係裡,剖析理性與情感的對立面。圍線著張家輝飾演聯繫警方線人的高級督察,他的婚姻、與舊線人廖啟智的關係、對新線人謝霆鋒的情感等三線故事發展,不斷衝擊著觀眾對人性的理解:因為線人都會衡量風險才接受任務,所以他們的生死便是咎由自取的嗎?面對簡單的“見死不救”四字,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導演林超賢對血腥場面的處理雖然被外間評以“賣弄”的評語,但整體而言還是比較克制的,至少不曾看見一個刀鋒割肉的場面,而是通過精神的傳遞:眼神、聲音、情緒反應,讓血花更顯悲涼。此外,在感情的場面展現,音樂與影象的反差相襯出不少浪漫的畫面。個人首推謝霆鋒與桂綸鎂在與警車追逐的飛車場面,在歡悅的聖誕歌背襯下,瘋狂的飛車場面,以及謝霆鋒與桂綸鎂的會心微笑,既有別於如“天若有情”的悲壯,卻同樣淒美動人。“線人”內存在不少寫實的警匪與黑幫橋段,讓槍枝的使用都只是偶爾的(始終要小混混也可隨手弄來一枝手槍是有點超現實的吧?),用開山刀亂砍的場面,使受害者的痛苦更是隨著刀削肉的聲音直接打入觀眾的腦內,看著廖啟智因而渙散瘋癲的雙眼、謝霆鋒死而直瞪的眼神、桂綸鎂嘶心入肺的呼喊,觀眾都不禁發出動容的低呼聲。
一慣的港產警匪片公式結局:匪徒不是入獄便是死亡,宣揚“壞人不得好死”已是司空見實的因果關係,只是觀眾對張家輝無法埋沒對“人”的良心,最終知法犯法,以及謝霆鋒為贖妹妹,潛入虎穴卻死於亂刀之下的下場,似乎略有不平。不少觀眾在散場後都紛紛談論著,張家輝的知法犯法、謝霆鋒的慘死,真是有此必要的嗎?也許八十年代的英雄式電影已經不合時宜,無論義字當頭的、或是為彰顯人性而兩肩插刀的英雄,只要是抵觸了“現實”,今天的導演和編劇都落於把他們放在現實的審判之中,逃亡的、被捕的、死亡的,那怕你是公認的英雄好漢,只要犯了法,都難逃大是大非的因果判定。作為夢工場出產的電影,今天接觸到的似乎是更多反映社會陰暗面的血淋淋影象,要感受“英雄本色”的豪情氣魄,還是到影碟店租來過往的舊電影好好細味吧。
“線人”並不是一齣題材橋段特別亮麗的電影,卻是可能真正發生於我們周遭的寫實故事。本地或許至今未有如林超賢般的優秀導演,但相信卻不乏如“線人”一般的故事題材吧?導演、演員皆是可培養而成的電影元素,要發掘能觸動人心的電影故事與橋段,卻是既需要有人撰寫、輔以相關單位的支持配合而成,當不斷有負笈海外歸來的影視人材在本地高呼一籌莫展時,刻下正塵囂甚揚的文化創意產業,又是否能官民同心、放手一搏,為本地製作出如“線人”般扣人心弦的精彩電影?可惜,在“槍前槍後”及以本地賭業為故事主題的“夜了又破曉”等本地獨立電影上映後又過了數年的今天,要再說上一齣純本地製作、又可使廣大觀眾產生共鳴的長片,至今我仍是想不起有甚麼新的名字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