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齣拼湊而成的話劇,是那麼各自各精彩,聽到了不太滿意的回嚮,也有打動心靈的鐘聲,自已倒是受用非常,畢竟藝術總是牽連著背景、成長、年齡與經歷,產生必然性的關聯。這戲是拼湊的,在觀眾的心裡也是拼湊的感受,我也是。所以,久久未能平伏,心情複雜得很。
套入了劇情,套入了心情,總是以往認為最感自豪的“共鳴”.......可是,我是找一套想看的戲,還是戲的內容剛巧觸動了自已?問了又問,發覺角色不對了。工作坊的導師為自已帶來了新的啟示,那是“說話的人”與“聽話的人”的分別,在劇場的觀眾席裡,原來自已一直選錯了方向,以為是蠻感動的情節,卻是因為看到了個人的經歷與情感,似乎要感動的早已埋在心裡,要假手於人才能釋懷與思考,是有點從根本上抹殺了創作人的創意了吧?
帶著戲裡的三個脫出,有積極的、有無奈的、有奮勇的,自已帶有點想要脫出了。他們為了自由、為了自由、也為了自由,用盡他們的一切,在脫出,我呢?看了前輩及專家的手筆,他們都從脫出後的位置和高度,看跟自已同一場的表演,理所當然地看到了更多、看得更深、看得更遠。我呢?還是停留在那波平如鏡的水面上,是因為享受風平浪靜的湖光山色吧?卻是再沒有勇氣去泊岸,踏在著實的土地上,翻山、越嶺,尋找那另一片更美更壯麗的人間仙境。
該已經消化了吧?因為太多的東西拼湊起來,所以來不及招架?因為套入了,尋得了感動,卻找不著重心?想要脫出吧,卻在一直追尋想要脫出的理由,難道找不到理由,便可以漠事眼前的現實,坐困愁牢?難怪總是在打問題,原來一直在消化不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