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2-14 01:22:33| 人氣1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筆記(3-1)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節標題:三:從「德性之知」到「聞見之知」】

 

.【按:以下是本節提到的名詞解釋,以及內容重點提示。】(按照文章順序)

 

.【人物】王陽明:儒家「尊德性」的最高階段。

 

.【名詞】欛柄:柄,器物的把手;欛柄,比喻基礎。宋明理學中,指的是「德性」、「尊德性」,相對於「見聞」、「道問學」而言。朱子:「點(曾點)操得欛柄」、陳白沙喜歡用「欛柄入手」。

 

.【人物】歐陽崇一:王陽明曾寫〈答歐陽崇一〉,收錄於《傳習錄》中卷。王陽明回答他「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其實,歐陽崇一另外有和羅整菴書信討論這個問題。

 

.【成語】太丘道廣:太丘,東漢陳寔ㄕˊ,曾任太丘長,原指交遊甚廣,本文指,明末王學學者,對佛老寬容的態度,逐漸形成「三教合一」的風氣。

 

.【人物】羅整菴:王陽明曾寫〈答羅整菴少宰書〉,陽明對他說「夫學貴得之心」、「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收錄於《傳習錄》中卷。屬於程朱一派的思想家,主張「性即理」,主張:論學一定要「取證於經書」,他和王陽明的立場截然不同。著《困知記》。

 

.【人物】黃佐:廣東人,有拜師於陽明,曾與陽明論學。看重十三經注疏,重視鄭玄的解釋,較接近漢學派。

 

.【人物】顧憲成:明末東林黨創始人,對王陽明「夫學貴得之心」、「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感到疑惑,他認為,學者離聖人時代久遠,他提出「質諸先覺,考諸古訓」,意思是,得之於心固然重要,但仍要回歸經典。

 

.【口號】「訓詁明而後義理明」:清代漢學學者的口號。

 

.【口號】漢儒「去古未遠」:清代漢學學者的口號。

 

.【人物】陳援菴:清代末年的佛學學者,提出晚明「儒釋之學,同時丕變,問學與德性並重」,意思是,從「尊德性」的最高階段,轉而兼顧「道問學」。這個觀點和羅整菴相同,也符合余氏觀點。

 

.【人物】劉宗周:宋明理學最後一位代表人物。接近陸王學派。反對「德性」、「聞見」二分法。在這兩者之中,較重視「德性」。反對王學末流排斥「聞見」,成就「德性」。

 

.【人物】王廷相:和王陽明時代相近。著《雅述》。提出「學習讀書當以經國濟世為務」。反對「德性」、「聞見」二分法。在這兩者之中,較重視「見聞」。

 

.【人物】戴震:清代乾嘉時期經學,皖派代表人物。「德性」、「聞見」這兩者之中,較重視「見聞」。

 

.在這一節當中,為方法起見,簡單將提到的人作二分法:(不是絕對的)

 

.【重視「德性」】:王陽明(明中葉)、歐陽崇一(明中葉)、劉宗周(明末)。

 

.【重視「聞見」】:羅整菴(明中葉)、王廷相(明中葉)、黃佐(明中葉)、顧憲成(明末)、戴震(清中葉)、陳援菴(清末)。

 

 

台長: 張雅評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