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拜師的意義 林義發撰述
壹、啟蒙之涵意:
《易經》「蒙」卦:山水「蒙」。卦辭: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其大意為:吾人於初生之時,智慧尚待開啟,故稱為「蒙」,或稱「童蒙」,此時有賴人師啟發,若得啟發則得亨,此一過程謂之「啟蒙」。童蒙求我必是出於誠意,猶求神問卜出於至誠,不誠乃輕蔑行為,所以不告。故拜師宜如求神問卜之虔誠,則必得正道,故曰:「利貞」。
又《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註:「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詞。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程子曰:憤、悱,誠意之見於色辭者也,待其誠至而後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復告爾。又曰不待憤、悱而〈啟〉發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後〈啟〉發,則沛然矣。」由此可知:聖人明示,學不躐等,須循序漸進。學者自當勉力求知,則必獲教益也。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其大意為:童蒙求我,是因心志相感應;童蒙有求明之心,並確知我可啟其蒙,故願教導之,彼又能謹遵奉行,故能由蒙而明。若有所不知而問於師,蒙師教導之,而仍疑師之所教,又再三詢問,必愈問愈蒙,故不告。蒙者,不易辨也,故必須有養,養之能使變復於正,處於逆能轉為順,則由蒙而明,由童而聖,由人而合天,達於天人合一之境,此蒙之大用,誠為聖功也。〈詳參:《易經》「蒙」卦之卦辭、大象辭、彖辭、爻辭、小象辭等意涵〉
貳、拜師禮之意義:
唐‧韓愈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至聖先師孔子,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自勉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文、行、忠、信」教三千弟子,賢者七十二人,成德達才者無以計數。
西漢‧司馬遷贊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後人更有「德配天地,道貫古今」之讚語,昔人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之浩歎,世人尊孔子為「萬世師表」,歷代天子帝王無不尊崇孔子、春秋以時祭祀孔子,民國以來以孔子誕辰之日訂為教師節,有其深意焉。
孟子曰:「聖人百世師也」。
荀子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唐彪曰:「師者,範也;言行動靜,皆可為式」。
於此可知師之尊、道之重。今日道場舉行拜師之禮,正顯尊師重道之義,亦是活佛師尊於「道之宗旨」所慈示:「敦品崇禮、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之實踐;並藉以勉為人師者,當以至聖先師為楷模,效法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之教學精神,學習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教育宗旨,以啟發、教導莘莘學子,日積月累耳濡目染,栽之,培之,以成正人君子也。
參、敬師禮──呈束脩、贄啟之意義:
《論語‧述而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朱熹註:「脩,脯也。十脡為束,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脩其至薄者。蓋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聖人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但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禮記‧曲禮: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故苟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之也。」
由此可知:聖人仁憫天下,不輕棄人,欲啟人為善之用心,凡有誠意學習者〈呈束脩以表誠意〉,則來者不拒也。束脩之今義,以門生對業師表誠意之禮數可矣。
贄啟:始見師時,所呈師之文也。初見時執以為禮者也。《春秋‧左傳》莊公廿四年:「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於此可知,「贄啟」為始見師時,所呈師之文,意在懇祈業師允諾收為門徒,蒙師啟發,願安承教也。
肆、致請託書之意義:
一般而言,門生值童蒙無知之時,故由父母代為懇請教師惠賜教導其子女,使其子女得蒙聖賢薰陶,常沐時雨春風,盼來日育成正人君子,藉此聊表請託,及感謝啟蒙指導之意。
本基金會 陳董事長,集宗教家、教育家,企業家於一身,熱衷社會教育,曾多次蒙教育部評核為社會教育有功個人及團體獎。對兒童讀經之推展,不遺餘力,數年來著有功績,今日又於拜師禮中,代眾家長懇切請求讀經班教師〈多為崇德文教基金會志願義務服務之老師〉,企盼能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發心,及宏揚中華文化,「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之宏愿,提攜濟濟後進,指導莘莘學子,來日栽成頂天立地之君子人也,使其得以繼聖賢之宏志,承先哲之大愿。句句誠懇之請託,無論教師、家長、及學子們,無不同表感激,而勉力盡心教導、護持、學習,使讀經教育更加蓬勃發展,中華文化得以往下扎根,而道統文化可承傳久遠矣。
伍、呈許願書 放光明球之意義:
此為門生以虔誠心意,向至聖先師孔子及業師、父母,表明心願,願尊師重道,謹遵教誨,孝悌為先,品德為尚,立志發心,效聖法賢,以不負師長之教誨,父母之期盼與自我之期許。並藉放光明球,將此心願傳於上天諸佛菩薩,以表慎重與虔敬,並祈願學子前程光明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