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法師:最近我在上《金剛經》的研讀班時,發現有些問題,很不解,需要請教一下法師。我的問題整理如下:
1.在金剛經裡佛提出一概念之後又推翻該概念,用這種方式反覆多次,提了又推翻,一下子非A,一下子A的(例如,「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或是「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佛一下子說是,一下子又說不是...真是令人茫然,哈哈。
2.好像有點難舉出現代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對應經文上的句子。比方怎樣才能做到「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等等,要怎麼在生活中去實踐呢?
3.還有,經文一開始,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原本期待佛的答案是像「須菩提阿....你這孩子該去打坐(或持咒),這樣才能幫你降伏你」的心」這類明確一點的建議;結果佛答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我覺得,好像佛並沒有正面回答須菩提的問題,因為佛答的是身為菩薩不該有一堆「相」,但這跟須菩提問的問題,如何「降伏其心」,似乎沒什麼直接關係。不過金剛經真的很將精采,請您幫我解除疑惑。非常感謝!
法師回答:
呵呵!金剛經還不短,佛陀剛回答第一句,你就那麼急了!(連第二句都還沒講勒)這就像k書一樣,光看最前面的總綱,不太容易搞清楚後面所有理論是怎麼一回事。
不過,審視概念、對所有概念提出質疑、推翻概念,這本來就是般若法門特有的修行方式,在本經裡面,會提出各種概念,要我們重新思考,這就是修行的內容,這就稱為『觀照般若』。
在參禪裡,我們很重視『疑情』的提出,對一些東西,提出根本懷疑,修行到位之後,就會打破我們的業-無始無名,否則,我們做人也很久了,哪可以靠個幾天,就打破我們從生下來就一直包圍在身上的業哩!
念咒、禪坐都是方法之一,但是只有透過『觀照』才能到達解脫煩惱的地步,而觀照的對象,就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各種概念(金剛經裡稱為各種『相』)。這部金剛經是大經、教人成佛的經,所以佛陀在這裡是處理我們的究竟的問題,就是了生脫死,不會只教禪坐、念咒,因為這二者修到最後還是要處理終極的問題。佛陀講的經典很多,也有教禪坐、念咒的經典,但這裡是講成佛的經,目的不同,內容就不同了。
不管是什麼樣的修行方法,要解脫,就脫離不了般若!
加油了!
編輯加註:
如果想要多了解日常生活的修持方式,我們在這裡恭錄師父對於心經的開示中的一段話,來當作我們觀照的重點:
什麼叫「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每一個人都覺得有一個「我」,這個我是怎麼形成的?首先,我們看到一個「色相」。有了色相,就有了 「感受」;有了感受,就有了「想法」;有想法以後就有「行為」;有行為以後就去「分別」。怎樣叫做人,就是有這五樣,所以叫做「妄」,如果沒有,就不知道 如何稱做人!
簡單說,色、受、想、行、識,這個叫做「我執」。...如果你不懂得觀空,那我們就會受到這五蘊的災難。所以《心經》告訴我們要觀這五蘊是空的。
什麼是空?就是看得到的色相是短暫、不長久的,我們的想法、感受也是不長久,我們的行為也是不長久,我們的認識也是短暫無常。因為這樣的無常,我們的靈魂離 開這個身體之後,這五蘊我們就忘記了,但這個「識」還在,我們再輪迴就是這個識,沒有識我們就不會輪迴。輪迴就是我們的識、認識,和作夢一樣。我們還沒有 死以前,這五蘊就一起現形,現在的行為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就代表一個人的一個變化。什麼叫做人呢?就是有這五蘊的變化,叫做我執,如果我們 看不破,那就很煩惱,所以觀世音菩薩說,要觀五蘊皆空,那我們的苦就不見了。...
那我們怎 麼做才能夠真正做到空,得到空的感應呢?我們看到色的時候,要想到這是空的。我們有感受的時候,也要想到這也是空的。想事情的時候,你也要知道它也是空 的。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也要去了解這也是空的。我們的認識、識別裡,要了解這一樣是空的,這樣叫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這樣叫做修行啦!
你如果看到色的時候想到空、想到無常,沒有感受的時候你也想到這是空、無常的,不要計較、不要貪戀、不要覺得沒有意思。我們平常 的工作、帶孩子、煮飯、上班都要想到這是無常、空的。我們看到什麼、分辨什麼,時時刻刻就要想到:一切皆空,色、受、想、行、識,這五樣如果能空,心就自 在、心就沒有罣礙、心就能解脫、心就不會生死。
攝影:I. J.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