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11 11:15:31| 人氣4,76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使比丘
(Ajahn Buddhadasa,1906年-1993年),現代南傳佛教大師,泰國著名佛教僧侶。一九三二年在泰國成立名聞國際的「解脫自在園」(Suan Mokkh)禪修中心。

尊者自成立解脫自在園開始,至一九九三年圓寂為止,大半生都在森林中度過,他認為修法必須選擇自然的環境,因為森林是心靈全新感受的泉 源。例如與一隻公水獺不期而遇,他依照佛陀的教誨思惟,使自己不致在驚嚇中逃走或退縮,而能繼續保持冷靜;在寂靜的深夜裡獨處,更使他一再觀察恐懼如何生 起,終於能克服恐懼的幻覺,內心生起智慧而能不憂不懼;於空曠的地方獨自結跏趺坐,即使只有一件衣服的保護,他也能集中精神自我訓練。他堅信這種培養定和 慧的方法,是在人煙稠密的地方無法做到的,只要隨時保持清明的心智,不論閱藏或修行都能事半功倍。

於大自然中,他觀察到萬事萬物本來如是,一切都只是緣起,包括生、老、病、死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只是「自然」,只是「法」,他最常講的一句話 是:「如是!如是!」晚年生病時,他對來為他治病的醫生說:「自然本身就會治療它自己,『法』會使它的病痊癒,醫生的角色是當病人體力不支時,幫忙維持體 力,而其他就得託付自然了,如此我們將對自己所遭受到的一切感到滿足,而不再多求。」也對要送他就醫的弟子說:「佛弟子不該背著色身逃離死亡。」他以身教 教導弟子要保持正念,準備死亡。他對自然的體悟,充分表現在對自己生命的態度上。(摘自維基百科)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
(上)

摘  自:

[1]《給人類的一本手冊》
[2]《啟開真理的智慧》黃國清譯,大林精舍倡印
[3]《菩提樹的心木》鄭鎮煌譯,慧炬出版社
[4]《出入息觀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譯,圓光寺印經會印行
[5]《一問一智慧》      
[6]《解脫自在園十年》  
[7]《生命之囚》佛使比丘著,香光書鄉編譯組,香光書鄉出版社 
   

  哪個地方有執著,那兒就有束縛,
  不論是面或負面的束縛,兩者同樣都會捆綁人。
  只要執著事物為「我」或「我所有」,
  便會產生系縛,而人一旦陷入系縛之中,
  就好比身陷囚獄一般了。

  我們學習佛法,修持止觀
  就是為了要摧毀執著。

  執著(Upadana)必須將英文中依戀附著(attachment)、黏著的(clinging)及緊握的(grasping)三個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確切表達其涵意。

  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學習斷除執著,只需要學習這件事,你就會瞭解佛教的本質了。

  我們實在無法從經典、技巧,
  或各式各樣的教義中學到如何斷除執著,
  我們必須在執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
  或苦中學習,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

  對事物喜愛(憎恨或厭惡)的程度有多深,
  則因執著升起的囚牢便有多大的束縛力,
  這是屬於正(負)面的執著。

  就本質來說,
  修習止觀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毀囚牢。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遵行自然法則
  而不起執著,那麼不論做什麼都不會感到苦。

  「自我」就是囚牢,
  每一種囚牢最後都可歸因於「自我」,
  因為執著自我,又產生「我所有」,
  這就是真正的囚牢,也是造成囚牢的罪魁禍首。

  生命本身是囚牢;本能是囚牢;六根是囚牢;
  迷信是囚牢;道場是囚牢;師父是囚牢;
  神聖是囚牢;善是囚牢;見解是囚牢;
  清淨是至高無上的囚牢,
  拔除我執即是自囚牢中釋放。

  專注觀呼吸的目的是要去除我執,
  唯有完全排除對自我的執著,
  才能究竟、完全地止息苦。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徹底調伏『我慢』是無上的喜悅」
  這裏的「生」很明顯地,
  就是指我慢(asminana)的升起。
  任何時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頭,
  當下就有「生」、苦與輪迴。
  如果外在環境美好,以致「我」沒有升起,
  內心就呈現安詳,這就是一向涅槃,
  是一種短暫的涅槃,是涅槃的「樣品」,
  它寂靜、清涼。

  渴愛為母,無明為父,
  這兩者結合的結果就是「我」的「生」,
  也就是說「我」的「父母」是無明、渴愛、執取等。

  一個人的內心升起「我是什麼」,
  而他能覺察這個念頭的升起,這就不是一種「生」;
  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覺察,
  就是「生」。

  「涅槃」在日常語言中,
  指的是某種炙熱的東西冷卻下來;
  依法的語言,涅槃是指消除煩惱。
  依日常語言,「空」的意思是沒有任何物質;
  依法的語言,是指沒有「我」、「我所有」的意識。

  如果內心不執取「我」、「我所有」,
  而能清清楚楚(保持覺醒),那麼所有的工作,
  甚至包括繁重、污穢的工作都將充滿樂趣。

  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頭,
  輪迴就沒有機會出現,
  內心就會保持在原有的涅槃境界中,
  直到完全習慣於涅槃,不在變化,
  這就是圓滿的涅槃。

  直接便捷的修行方法(佛教的核心),
  就是在於持續縝密地觀照心念,
  不讓它出現輪迴的狀態,
  而維持心原有的涅槃境界。

  如果因為「我」、「我所有」的念頭而焦慮焚心
  (無謂的愚疑、精神上的饑渴、恐懼怯懦)
  當下他就身處地獄(畜生、惡鬼、阿修羅)。

  佛陀所說的法可以簡單歸納為:
  「不要執著任何事物」,其意義就是叫人
  不要把任何事(物質、境界、行為、精神狀態、
  行為的結果) 執著為「我」、「我所有」。

  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的一小段經文,是聖保羅把
  耶穌的教義歸納後的簡短教誨:「有妻子的,
  要像沒有妻子;哭泣的,像不哭泣;歡笑的,
  像不歡笑;購置的,像未擁有什麼;
  享受世上財富的,像沒有盡情享受。」


  「定」是心思持續集中在一個物體上;
  「慧」是看到事物的特徵和真正本質。
  將兩者合一叫做「禪」。

  去做某事的自我控制就是戒,
  灌注自己的心思於那件事上就是定,
  清楚明白的了知就是慧。

  事實上,我們持戒就是要幫助修定,
  修定就是要幫助慧的開發,
  如果三者分離只修習其一,
  是沒有成功的機會的。

  佛教裏只有緣起,
  每一件事物直接且絕對地符合緣起律,
  沒有任何神奇的和神聖的事,如果你不瞭解這點,
  向青蛙撲水這樣的小事情,將會繼續地驚嚇你。


  這一邊有滿足,另一邊就有不滿足,
  誰能看到生活就好像于恒常被左右摑來摑去,
  誰就開始能夠正確地觀照,
  並能開始用有用的方式去觀照。
  得,我們被摑向一邊;
  失,我們被摑向另一邊。
  得,引起了愛,經由愛,我們沈溺於執取;
  失,導致失望的傷感、嚎哭和呻吟。
  當沒有了「我」或「自性」,
  誰的臉會被打呢?
  也就沒有了心靈苦惱的狀況。

  如果我們修習,思惟這些真理──只是無常、
  僅是無我、就是如此、只是自然要素、純粹是因緣,
  用我們已經解釋過幾次得方法,
  自我漸漸褪色和消散,直到沒有可被摑掌的自我,
  也就是說,問題在此終結。

  定和慧是拭去哭泣者眼淚的布巾,
  不管是乞丐的眼淚,還是百萬富翁的眼淚。

  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問題何止滅苦,
  八正道是唯一的方法。
  增長八正道的力量和能量,
  就是在增長定和慧的力量。

  增長這些洞察智慧(法住智)(對因緣和合現象
  慣常的和自然的不變相狀之洞察智慧:
  了知無常、苦、無我)的力量也將會增長了知
  涅槃、苦完全止滅相狀之洞察智慧的力量。
  增進法住智,會引生對涅槃的洞察智慧。

  如果我們要涅槃洞察智慧的燈火旺盛,
  必須給他們油料──亦即,有關「法住」
  (事物的慣常和自然不變的相狀)的洞察智慧。

  我們應該繼續觀察,直到能夠照見對我的殘酷懲罰,
  已經明顯地足夠,以致我們無法再加以忍受為止,
  我必須一次就將其止滅。
  現在,我們最能夠做的,也只有優柔寡斷而已,
  就像人們厭惡香煙又要抽煙,或像討厭酒又不能戒酒
  一樣,我們依然執著於「我」和「我所有」而
  無法捨棄,我們沒有將其完全捨棄的力量。

  焦慮只是由對事間事物的錯誤意念,
  和錯誤觀點所引生。

  涅槃是免費的,不需支付費用,
  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放下」。

  見法即是見佛,見佛即是見法。

 

台長: 無遮,小光,一休
人氣(4,76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禪與法 |
此分類下一篇: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下)
此分類上一篇:變與不變的定律--心道法師開示

威爾剛
2020-01-12 14:01: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