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樹兒在睡前大聲說「我還要再玩」
順手將他玩具箱上的東西猛烈地揮落,
「碰!」什麼聲音? 原來是我的電腦摔落在地。
「樹,你這個動作會讓電腦壞掉,所以一個禮拜內你不能碰我的電腦~」
我振振有詞地大聲說。
「不要~」小人兒回我大大的吶喊。(抗議的聲音)
我轉身去處理回收垃圾,丟了一句:「這時候說不要是沒有用的。」
然後我覺得背後有殺氣,
回頭一看,小人兒手舉高(像舉劍一樣),奔跑過來打我一下。
憤怒受傷的表情。
我繼續前行,「等我放下垃圾再來跟你說話」
心裡覺得讚賞,小聲對展說「這孩子還挺猛烈的!」
(樹兒最近在發展他的力量感)
於是我坐下來,準備要他過來跟我說話。
沒想到他自動過來,複雜的表情,
身體柔軟地趴在我身上,我們兩抱了很久。
我順順他的背。
肢體上和好了。
於是小人兒恢復他的力氣,坐起來凝視我,
我說,「剛剛發生什麼事,你記得嗎?」
「我來說說看,如果有漏掉,你再補充。」
「1就是你想玩,然後把我的電腦推落在地上」
「2就是我聽見寶貝電腦的聲音,不讓你碰我電腦一個禮拜」
「3就是,你不喜歡我的決定,大聲喊不行。」
「4就是,我跟你說不行是沒有用的」
「5就是,你生氣了,跑來打我。」
「6就是,你跑來趴在我背上,跟我抱抱」
「7就是,我們現在正在討論。」
小人兒說,「我還有8」
「8是什麼?」
「8就是我之前正在跟爸爸生氣。」
「喔~原來你本來在跟爸爸生氣喔~媽媽都不知道。」
想起在洗碗的展爸,在我說時,似乎要補充0的步驟。
我們將事情澄清了,
於是我說,「你要跟我一起保護電腦,就像我保護你一樣」
小人兒說:「就像你保護我不會被壞人抓去一樣」
我說,「對,你也跟我一起保護電腦,不要摔到,或碰到水。」
「所以呢~為了讓你記得,今天是禮拜二,到了禮拜五,你才可以碰我的電腦」
小人兒心情很好,「這幾天我都不能碰,對不對? 那我可以碰爸爸的電腦嗎?」
我說,「這就是你和爸爸之間的事情了~」
我打開電腦,電腦順利開機了,
小人兒在一旁鬆了一口氣,「幸好,你的電腦沒有壞」
,「這幾天我看到他我不會碰他,我也會記得我作了什麼事。」
一旁的展爸笑說,「你們兩好像處理得很好。」
我心裡也讚嘆,這孩子怎麼學的,這樣懂事?
**************
這孩子與生氣的關係很好,
這孩子與我之間的信任也很好。
而這好關係,一部份來自於平日的快樂,
一部份來自於我能欣賞他的生氣與力量。
我相信,孩子第一次展現力量時,若不被視為暴力而害怕或緊張地制止,力量不會轉為暴力的。 (除非周圍有更多暴力的示範,或孩子目睹或經驗暴力的對待)
至於親子間如何處理孩子的生氣,
若你喜歡我的作法,可以往下看講義:
*************
講義:面對孩子的生氣與控制
*************
在孩子的發展上,發展出自己的力量,能自我做決定並進而影響周圍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心理學上(以現實治療的名詞為主)我們稱為權力需求。 孩子的權力發展,讓孩子可以有獨立生存的信心,也是成熟的重大一步。
從剛學爬的孩子,到能抓握的第一步﹍﹍孩子都在經驗與測試著自身能有多少力量控制,保護自己與影響這世界。
漸漸的,到孩子2~4歲期間,他的自我慢慢從與母親共生中分化出來,形成一獨立自我的階段,孩子會有許多”意願上的權力”表達與測試。 而”說不”是他最需要且最擅長的方法。 能夠說不,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界限與自我意識感。 通常,我們稱這階段的孩子為「小青春叛逆期」。 這個階段可能迴旋發展,一陣子好像過了,下一陣子孩子更成熟了,又要再來一回。
若父母能意識到孩子”說不”的正當性,而不解釋為孩子對父母權威的挑戰,則比較容易陪伴孩子順利度過此一階段。 孩子未來也更有獨立成熟的潛能。 情緒上保持穩定的機率也較大。
而生氣,是孩子面對權力需求無法滿足的第一反射反應。
一般孩子表達生氣的方式,很本能的就是哭泣、尖叫、或打人(摔東西)。 這甚至無須模仿或學習,像是在本能裡藏的方程式! 而讓孩子學會「不控制性的哭泣」、「可以尖叫一次就意識到,並能回到中心」,「要發洩暴力能量,能注意不傷害的原則」以及「用言語表達或其他創意的方式」來表達生氣,則是一個人性化歷程的教育。 而這過程裡,最重要的則是:父母能視孩子為正當需求,而不急著制止,或加上「壞小孩」的標籤。
若父母抗拒孩子的憤怒,試圖控制孩子,則會演變出更複雜的拉鋸戰,孩子也將藉此磨練出更高明的控制父母手段﹍﹍漸漸的,孩子會以和父母權力鬥爭與控制為一種特殊的滿足成就感,反倒失去了原來追求獨立自主的意義。(這樣的孩子,再現實治療法的選擇理論裡稱為外控的孩子。)已經演化成外控的難纏孩子(通常要到青春期父母才會真的感到不知所措)如何面對,不在此段的範圍,請參考演講的選擇理論的專門討論。
此段落的重點在於運用情緒穴道或能量運動的方法,來應對孩子的生氣。
1. 確認自己與生氣的關係,能保持一不被孩子勾引出自己內在的怒氣與批判,才能有一良好的條件支持孩子。
甲、 若無法做到,則試試下面三個動作。
i. 說「啊~」深吸一口氣然後吐氣。 再次「啊~」用雙手按摩耳朵旁之V形骨,當說啊會打開之處。(重複數次)
ii. 坐下來或蹲下,按摩自己腳背上的太衝穴(及腳背上大拇指指縫往內一根大拇指長)直到能量舒緩,不痛為止。
iii. 按壓前額眉毛上方一指處說:「我放下批判,願意更瞭解支持孩子」
2. 給孩子生氣的空間
甲、 在孩子生氣時,允許孩子用他本能的方式表達
i. 在適當的時機,使用積極聆聽:「我猜你生氣了」「你是不是想要不想要輸給我?」,「你是不是覺得不公平,都是大人決定的?」
ii. 同時使用我訊息:「我不喜歡你現在的動作」「這叫聲讓我心情煩躁」「請你打枕頭」「你可以尖叫,讓我先離開一下」「我們家可以生氣,但不可以攻擊人。」
iii. 若孩子的動作無傷人,但自己無法平靜,則自行離開。並表明:「我不喜歡這麼大聲的氣氛,我離開5分鐘後,5分鐘回來。」
iv. 若孩子與你還有連結與接觸,用手支持他,給予有力量的接觸。
v. 若孩子的動作有暴力破壞或傷人的傾向,用力抱住他,靜默。
乙、 在孩子漸平靜後,詢問,「我能陪陪你嗎?」
i. 邀請孩子深吸氣將手舉到上面,然後「噓─」一聲,快速放下。 可重複數回,直到能量恢復為止。 兩人一起做是最好的。
ii. 在孩子同意之下,按摩他的太衝穴。
iii. (其餘動作請參考13頁,膽經與肝經的憤怒處理)
iv. 若家裡設有「情緒恢復椅」,可以問孩子是否要到那裡去坐坐。
1. 情緒恢復椅:為一家人共同設計的舒適區,不完全隔離但與家人保持一小段距離。 最好有窗,舒適的椅子、美麗好玩的圖畫。 可以放一杯水,一些捏捏球,一些作畫的道具或好音樂。
2. 這是家人的默契,在情緒複雜(生氣、憂煩、悶悶的)時,可以「獨享」的好區域,請大人先示範,可以在那兒作畫,喝水,聽音樂﹍﹍會是好點子。
3. 事過境遷後(至少隔個半午,或孩子已經柔軟),可以問孩子是否想要聊聊。
4. 當孩子用控制的手法:
甲、 其實重點是孩子控制背後的權力需求,而非控制的行為。
乙、 處理控制的行為,最大的原則就是不給予「正增強」而用削弱的方式,使孩子不繼續使用此行為。
i. 所謂「正增強」就是,成人因為受不了孩子的哭泣、尖叫、或不停的吵鬧,而順了孩子的要求。
ii. 所謂「削弱」就是用忽略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他可以哭泣,可以尖叫(當然,成人會不舒服甚至生氣)但是無法因而要到他要的東西。
iii. 當彼此的信任關係建立,而成人也一致如此時,其實孩子很快就會學會放棄控制手段。
丙、 處理背後的權力需求,需從最底層的尊重開始。(細節請參看演講專章)
i. 成人覺察自己的權力匱乏感是否被引發,而與孩子掉入競爭的位置
ii. 成人若能回復正常的父母位置,則能聆聽孩子。
iii. 用雙方衝突解決的方式,讓孩子選擇方法,成人只需表達自己的需求,並與孩子共同腦力激盪即可。
iv. 重點還是平日尊重孩子、與信任孩子。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