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04 11:22:00| 人氣2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間詞話》「境界」說釋疑 ~ 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優美、壯美與境界大小的比附

有鑑於先輩對於《詞話》理論所作的歸納,筆者亦在此作一假設性的比附。
前所謂境界有大、小;優美、壯美;有我、無我;造境、寫境之分別,而歷來學者對於這些分別的比附亦紛亂不同。
就《詞話》第二則說造境、寫境,與理想、現實之分,造境係指憑藉詩人運用想像能力,而在文字上為創造作用,屬於主觀;寫境則是就現實存在之景觀事物,予以寫實地描述,屬於客觀,則前者類於「以我觀物」之有我之境,後者類於「以物觀物」之無我之境,殆可成立(註11)。
至於優美與壯美兩種分別,則有賴從西方文學的角度切入。

「美之為物有二種:一曰優美,一曰壯美。苟一物焉,與吾人無利害之關係,而吾人之觀之也,不觀其關係,而但觀其物;或吾人之心中,無絲毫生活之欲存,而其觀物也,不視為與我有關係之物,而但視為外物,則今之所觀,非昔之所觀者也。此時吾心之寧靜狀態,名之曰優美之情,而謂此物曰優美。若此物大不利於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為之破壞,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為獨立之作用,以深觀其物,吾人謂此物為壯美,而謂其感情曰壯美之情。」(註12)

根據靜安在其他文篇裡頭的論述,約可知:「優美」係指可以超然而獨立欣賞的美感觀點;而「壯美」則有悲壯、衝突、崇高的意味在裡頭,若欲比喻,則類莎士比亞之作悲劇一般。由此可見,優美與壯美之不同,乃取決於「主客體之間的關係不同而引起的不同美感」(註13),而此不同,當指情與景之間的「純粹」或「衝突」以定之。
而優美、壯美有主、客之間的純粹或衝突來決定,優美壯美之語境界之大小又何以定。茲引一段文字:

「如果此物體之間對立衝突,心底渾沌;或者此物形體巨大,數量極多,此主體無法把握,難以抗拒時,會產生畏懼崇敬之感,在審美的觀點上即謂之壯美(崇高、宏壯)。如自然中之高山大川、烈風雷雨……這往往也是一種悲劇美。」(註14)

故知,宏壯之美亦往往與意像或觀感之「巨大」有關;亦即,量多或形體之大,較易讓人產生宏壯的美感感受。又,就葉程義先生之言:

「由《人間詞話》第八則所舉之例,可知境的大小,就取材範圍論,取有關個人或家庭日常生活之材料所成之境,為小境。取關乎廣大社會人群之生活之材料所成之境,為大境。就內容風格氣勢而論,表現宏偉氣勢之境,為大境。表現優雅氣韻之境,為小境。一般,以『氣勢』大小為主,『取材』大小為輔。」(註15)

大的景或物通常具有較大的氣勢,故較能開拓為大境。此大者,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霧失樓台,月迷津渡」(註16)也,至此,以宏壯之美比附境界之大者,以優美比附境界之小者,可得也。
《詞話》第八則說:境界有大小,不以是分優劣,依上述比附關係而言,是優美與壯美亦無高下之分也,皆為有境界之種類。



五、小結

無獨有偶的,與滄浪之標舉「妙悟」,靜安所拈之「境界」,亦同為佛家之語,只是境界一詞之所以為靜安評詞之具體標準,已與原先佛典境界之說有所不同。
非同以往的是,靜安既為民初治學之士,時西風東漸,所作《詞話》亦已融匯東西方思想,這是滄浪、阮亭所無以望其項背的。再者,靜安所標舉的「境界」一詞,雖仍從「意」與「境」言創作心態,但大體上,「境界」一詞之指涉,是偏重在作品完成後的整體觀感而言了。
而「境界」一詞所能指涉的詩詞之「本」,以為勝於滄浪與阮亭,亦是靜安提出此說的獨步之處。此乃「是因為王國維吸取了近代西方哲學、美學思想,力圖把境界與藝術的內在本質相連,探索文學藝術之所以維美、之所以能成為美的本質規定,包含了新的時代的內容和意蘊。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確是『探其本』。」(註17)





注釋:

註 1. 葉嘉瑩,〈對人間詞話「境界」一辭之義界的探討〉,頁15。
註 2. 以上據葉嘉瑩,〈對人間詞話「境界」一辭之義界的探討〉,頁16 - 17,提出,酌參三民版,《新譯人間詞話》,頁3 - 14,使為上述之說。
註 3.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頁73。
註 4. 王宗樂,《苕華詞與人間詞話述評》,頁63 - 64。
註 5.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頁72。
註 6. 同上。
註 7. 氏作《全集》第五冊〈文學小言〉第四則。
註 8. 詳見 張美娟,〈「境界」美學意涵新詮釋〉,頁47 - 48。
註 9. 詳見 王宗樂,《苕華詞與人間詞話述評》,頁79 - 80。
註10.詳見 馬自毅(注釋),《新譯人間詞話》,導讀,頁18 - 19。
註11.葉程義,《王國維詞論研究》,頁317 – 322,論造境與寫境,引吳宏一《王靜安境界說的分析》云:「寫境以物觀物……故近於無我之境;……造境以我觀物……所以比較近於有我之境。」頁194。
註12.見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全集》第五冊。此三民版《新譯人間詞話》導讀所引。
註13.同註10,頁40,論述境界的美學特徵。
註14.同上。
註15.見 葉程義,《王國維詞論研究》,論大境與小境,頁323。
註16.《詞話》第六則。
註17.同註10,頁16。




參考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大陸資料後置)

專書部份--

1.王宗樂,《苕華詞與人間詞話述評》,東大圖書公司,民75年8月再版,台北。
2.林玫儀,《人間詞話》(導讀),金楓出版有限公司,民76年5月初版,台北。
3.施議對,《人間詞話譯注》,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0年5月初版,台北。
4.馬自毅(注釋),《新譯人間詞話》,三民書局,民89年5月再版,台北。
5.葉程義,《王國維詞論研究》,文史哲出版社,民80年7月初版,台北。
6.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大安出版社,民77年12月初版,台北。


論文部分--

1.朱歧祥,〈有無之境--談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境界〉,國文天地,第15卷,第5期,民88年10月,頁51 - 53,台北。

2.張美娟,〈「境界」美學意涵新詮釋〉,鵝湖,第27卷,第12期,民91年6月,頁45 - 54,台北。
3.陳俊成,〈「人間詞話」今議--淺釋王靜安先生的「境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6卷,第8期,民62年8月,頁58 - 59,台北。

4.陳俊成,〈「人間詞話」今議(二)--再釋王靜安先生的「境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6卷,第10期,民62年10月,頁41 - 42,台北。

5.陳俊成,〈「人間詞話」今議(三)--三釋王靜安先生「境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6卷,第11期,民62年11月,頁45 - 46,台北。

6.陳俊成,〈「人間詞話」今議(四)--淺釋王靜安先生的「隔與不隔」〉,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3期,民63年3月,頁32 - 33,台北。

7.陳俊成,〈「人間詞話」今議(五)--再釋王靜安先生的「隔與不隔」〉,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4期,民63年4月,頁53 - 54,台北。

8.陳俊成,〈「人間詞話」今議(六)--探討王國維先生對「意境」的看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8卷,第5期,民64年5月,頁66 - 67,台北。

9.葉嘉瑩,〈對人間詞話「境界」一辭之義界的探討〉,幼獅文藝,第243期,民63年3月,頁15 - 28,台北。

10.葉程義,〈論王國維之文學見解〉,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3期(上),民85年10月,頁17 - 55,台北。

11.劉昌元,〈詩詞與真實--由比較美學觀點重構王國維的境界說〉,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民86年7月,頁195 - 208,台北。

12.蘇德昌,〈「人間詞話」「豔詞可作」思想探析〉,孔孟月刊,第35卷,第11期,民86年7月,頁42 - 48,台北。

13.龔顯宗,〈從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論其苕華詞〉,靜宜學報,第5期,民71年6月,頁103 - 115,台北。

*****


14.李新燦,〈「人間詞話」”境界”說的內在體系〉,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2年2月,頁85 - 89,廣東 湛江。

15.傅勇林,〈西方理論預設與中國詩學文本的重組--論「人間詞話」與中西文論的交融〉,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第4期,1996年10月,頁52 - 57,重慶。
16.劉立杰,〈真切自然:「人間詞話」文學批評的基點與核心〉,黑龍江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1期,頁53 - 56,哈爾濱。

台長: 啃羊
人氣(2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