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04 11:11:00| 人氣2,5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釋名詞--駢體文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駢體文,是一種藉由中文獨體方塊字特性而衍生出的特殊文體。它既不屬於韻文,因為它不需要押韻;也不屬於散文,因其聲調昂抑委婉,句式亦整齊相對,但卻同時具備了這兩種文體的特性,因而形成了此種其他語系所沒有的文學形式。駢文係相對古文或散文而言,而它的名稱自古至今,殆以數十而計,一般常使用者,卻不過十數種而已,如:駢文、駢儷文、麗詞、麗體文、駢偶文、四六文、儷文……等。

文心雕龍 麗詞篇云:「造物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劉勰以為,駢儷對偶的產生,乃基於人類對美感審求的天性而發,不論上下的句式、詞性之間的比類、音節的節奏和諧等,莫不出於自然。然則先賢為文之初,其創作之中,並無駢、散、韻等等的法則規章,當駢則駢、當散則散,全然順乎行文之趨,此由群經及先秦諸書可見一斑。約莫東漢中葉,文士心中逐生「雙行」的概念,於是,共識漸成,而在大約六朝時,轉為成熟。

關於駢體文的界定,有廣義、狹義兩種說法。狹義的駢體文,即所謂的四六文,形成於初唐。為滿足此一狹義界定,有幾個要件:對偶工整、聲律諧美、用典頻繁、詞藻華麗、句式靈動等五項。此時期以初唐四傑為代表,如:駱賓王「討武曌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使武后道出:「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而使流落不偶乎?」的讚嘆之語。又如王勃「滕王閣序」--「虹銷雨霽,彩徹雲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語驚四座,充分顯現他屬文的深厚技巧,而「落霞」云云,更是傳唱千古之金句,駢體文之表率。而斯文竟有這般撼人之力,莫不在於這種文體的本身,就是美文的極致與總大成者。

至於廣義的駢體文,則泛指六朝文,其文句只要形式整齊、對偶紛披、意義平行即可,對仗、平仄、典故等的精確與多寡,就不那麼計較了。

隋代以後,駢體文繼續發展,也經歷了多次的變化。起於建安的流麗之風,至於唐,四傑承起,互逞駢儷,張說、陸贄、李德裕、令狐楚等諸公繼之,遂為有唐開駢體文風。而四六文體(狹義)以及陸宣公所作之「臺閣文體」,更在當時有著普遍性的使用率和影響力。四六之文美極,在文學藝術上有特立地位;陸公卻是轉吟風弄月之作,而為敘述、抒情,甚至是議論,雖形式未更,內容卻已改觀。而入宋、迄清,駢體文仍然有一定的發展勢力,如以散行之氣運偶句、白描(不用典)等做法。

美哉中華,吾人有幸汲取黃河之水以生成,且盡觀五千年之大塊,實幸也。而駢體文非韻非散,亦韻亦散的特質,更是馳驅其他語系之外,為我所特具者。駢體作法殊異,不類韻文受到制式形式的裁剪,可以有充分的表述空間;另一方面,因作法的約束,除去散句的枝葉,存其菁,而造就了形式上的絕代風華,此即駢體文之所以勝出之因了。


台長: 啃羊
人氣(2,5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術業專攻 |
此分類下一篇:明代小說 淺釋 ~ 釋題
此分類上一篇:解釋名詞--遊仙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