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電視新聞,一直有個陋規,就是喜歡找些年輕貌美的「辣妹」來當記者。所以我們每天都會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畫面,以及不斷重複的廢話、空話與傻話。
廢話的經典鏡頭是每逢災難,這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姐們,在現場或急診室裡追逐罹難者家屬:「你有什麼感想?」或是:「你現在心情如何?」真的,叫這些記者與電視台編審家裡死個人,就知道會有什麼感想與心情了。
空話的經典鏡頭,就是一大群記者手在國民黨中常會,李登輝主席一出來,其中就有個撒嬌的聲音:「總統,美國不賣武器給我們了耶?」然後李登輝腳步並不放慢,回頭用福佬語應了一聲:「黑白講」(「胡說」之意)。只是改朝換代後,這亂問瞎答的場景換去民進黨中央黨部了。
至於傻話,那真是「罄竹難書」。不過說真的,這些「花瓶記者」絕不是為了電視效果才「犧牲色相」,說這些不倫不類的傻話。她們私底下的對話更「勁爆」,以下是一位電視台攝影記者說的真實故事。
剛解嚴時,台灣三家電視台記者到了南京,看到了中山陵。
A記者:「他們的國父也姓孫耶!」
B記者:「笨蛋!我們的國父就是他們的國父。」
C記者:「才不是耶!我們的國父叫孫中山,他們的國父叫孫文。」
。。。。。。。。。。。。。。。。。。。。
其實也別怪這三個女記者,兩岸分隔讓大陸叫孫文,台灣叫孫中山;就像大陸叫蔣介石,台灣叫蔣中正。理論上稱人的字號而不指名道姓是尊敬,但為何大陸與台灣從黨外到民進黨,都稱老蔣為蔣介石,而泛藍人士與課本中反而直呼他名諱蔣中正。原因是什麼?連我都搞不懂。
不過我從小學二年級時,就從國語課本裡知道,「國父」一定是我們國家中最偉大的人,出生時也必然是天有異象,就像太史公在《史記》的本紀裡,為每個開國之君都準備一些可供國人讚嘆的神蹟。
<卷一,五帝本紀>裡的黃帝是:「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卷三,殷本紀>裡的契是:「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卷四,周本紀>裡的棄是:「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卷五,秦本紀>裡的始祖是:「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卷八,高祖本紀>裡的劉邦是:「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中華民國是沿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道統,在塑造「國父」這件事上,也絕不能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像我這年紀的台灣孩子,小學二年級認識沒幾個漢字時,國民黨就開始灌輸我們對「國父」的景仰。
改朝換代之後,現在台灣孩子沒聽過「國父」的豐功偉績,連我同輩分的台灣人都數典忘祖。我試著用各種搜尋方式,都無法在網上找到當年人人都會背的課文。為了擔心青史成灰,我願在此「拋玉引磚」,背幾課「國父」的故事。
。。。。。。。。。。。。。。。。。。。。
「國父」是何等神聖,豈能誕生在你我出生的那種窮鄉僻壤,當然要地靈人傑。這是我小學二年級讀的課文,國語課本第三冊第十課<國父的家鄉>:
國父孫中山先生,是建立中華民國的人。他的家鄉,是廣東省中山縣的翠亨村。
翠亨村是一個小小的村子,三面是山,一面是大海,風景很美。
村子裡的人,有的打魚,有的種田。因為靠近港口,也有很多人坐船到外國去做工。
國父小的時候,很喜歡海,心裡常常想:他將來也要坐船到外國去看看。
。。。。。。。。。。。。。。。。。。。。
「國父」是何等神聖,小時候哪能和你我一樣,玩些偷雞摸狗、騎馬打仗的把戲。這是我小學二年級讀的課文,國語課本第三冊第十一課<國父小的時候>:
國父七歲的時候,進鄉下的學校讀書。他讀書很專心,有不懂得地方,就問老師。
國父常和同學一起遊戲。如果有大的同學欺侮小的同學,他就會勇敢的出來講話,一點也不害怕。
國父也很喜歡做事。他常常幫著家裡的人,在田裡做工。
國父小的時候,喜歡讀書做事,又很勇敢。他每天都過得很快樂。
。。。。。。。。。。。。。。。。。。。。
「國父」是何等神聖,小時候哪能和你我一樣,看見壞人就躲起來,必須要出來怒斥強盜,讓他們洗面革心。這是我小學二年級讀的課文,國語課本第三冊第九課<國父的故事>:
國父孫中山先生,小時候就很勇敢。
有一天,他住的村子裡來了許多強盜,搶人家的東西。村子裡的人都嚇得逃走了。
孫中山先生一點不怕。他對強盜說:「你們應該做工,種田,做一個好人,不應該搶人家的東西。」
強盜聽了孫中山先生的話,以後就做了好人。有的做工,有的種田。他們不再做強盜了。
。。。。。。。。。。。。。。。。。。。。
讀了以上三段關於 國父孫中山先生小時候的故事,大家就該知道為什麼他是 國父,我們卻只能當國民了吧!人家從小就有大志,文能讀書,武能做工,排難解紛,除暴安良。我們卻只能在教室裡讀他的豐功偉業。
到了小學三年級,就不能只效法 國父小時候了,還要認識 國父在「倫敦蒙難」時如何處變不驚。這是我小學二年級讀的課文,國語課本第五冊第八課<國父的故事>:
清朝末年,國家常受外人的欺侮,人民的生活也很苦。 國父孫中山先生,立志救國家,救人民,就起來革命。因此,滿清政府常常想害 國父。
有一次,國父到了倫敦,在路上碰到一個中國人。他說他是 國父的同鄉,請 國父到他家裡去談談。
國父到了他那裡以後,就被關在一間房子裡。後來 國父才知道這地方是中國公使館。他們要把 國父送回中國,交給滿清政府。 國父想了許多方法和他的英國老師通信,他的老師才把他救出來。
後來, 國父又遇到許多次危險,但是他一點也不灰心。終於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
。。。。。。。。。。。。。。。。。。。。
除了 國父的偉大,對於中華民國是個什麼東東,也不能不趕快灌輸。這是我小學二年級讀的課文,國語課本第五冊第七課<國慶日>:
十月十日是國慶紀念日。學校開慶祝大會。校長向全體同學演講:
「今天是國慶紀念日。我們中國從前是君主政體,國家是君主一個人的。到了清朝晚年,政治腐敗,人民痛苦。 國父孫中山先生,便領導青年起來革命。經過十次起義,都失敗了。最後在民國紀元前一年的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滿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以國民為主。國民自己選舉代表和地方官,管理國家和地方的事。
「各位同學,我們現在的自由和幸福,都是 國父和許多愛國青年用熱血換來的。我們應該紀念他們,感謝他們。」
校長講完了,大家熱烈的拍手。
。。。。。。。。。。。。。。。。。。。。
讀了這麼多台灣的小學國語課文,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他是「國父」,我們卻只能當國民了吧!
其實武昌起義的領導團體「共進會」和「文學社」,與孫文的「同盟會」並無瓜葛。「共進會」發起人劉揆一雖曾是同盟會會員,但在同盟會分裂後已另起爐灶,創建了「共進會」。
至於「文學社」則是武昌少壯軍人自發性的秘密會社,會眾遍及鄂軍的各標、營,因而一舉事便全軍嘩變,勢如破竹,不像孫文依靠的黑社會暴動徒勞無功。這個組織與孫文更是毫無淵源。
把辛亥革命的成就歸於孫文,尊他為「國父」,是讓他由一個民主主義者,走向武斷剛愎的主因。也是國民黨「革命永難成功,同志仍需分裂」的病源。
。。。。。。。。。。。。。。。。。。。。
至於「倫敦蒙難」的神話,最先出自《倫敦被難記》,原本是英文“Kidnapped in London”,由甘作霖中譯,1912年5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孫文自稱是被「左右二人挾予而入」。
但孫文的好友,「四大寇」之一的陳少白,在《興中會革命史要》卻說:
「當時孫先生怎樣會被公使館拘留起來呢?照孫先生自己做的倫敦蒙難記所說:是道遇公使隨員鄧廷鏗(號琴齋),自言是香山同鄉,他鄉遇故,就拉到鄧家內談天。原來他的家,就是中國公使館。以後先生又遇到好幾次,未了一回,就被挾持登樓,禁諸室中。但是實際,並不是這樣一回事。」
「當時孫先生對我說,他早已知道公使館,他故意改換姓名,天天跑到公使館去宣傳革命,後來公使館的人疑惑起來,因為當時廣州起義之事,傳聞還盛,以為這人或者就是孫逸仙,公使隨員鄧廷鏗因為是同鄉,就試出他的確是孫逸仙,於是孫先生就被他們拘禁起來了。」
而孫文的另一位老友鄧慕韓,在《孫中山先生傳記》裡則說:
「按先生倫敦使館被難有二說:一為使館計誘,即先生自著《倫敦被難記》所述;一為先生自進,即先生事後對人所言。以情理論,應取自進說,緣誘先生為鄧廷鏗,時不過為一使館微員,途遇一鄉人,安知即為先生?即知之,於倉卒間安敢行此非常手段。必須奉准公使,詳商辦法,然後進行。須曆若干時間,方能辦到,斷無即遇即禁如此之速。
「《倫敦被難記》所云計誘者,蓋著是書時,欲得外人同情,增加滿清罪戾,不得不如此立論耳。夫明知使館尚敢進去,益見先生革命之勇敢精神。特將採錄理由,附識於此,以釋群疑。」
至於孫文另一位老友馮自由,在《革命逸史》第一集中則說:
「中山每日造康寓為談,因於途上與使館隨員鄧琴齋邂返,鄧與中山為舊識,他鄉遇故,頗與往還。鄧之友人亦以鄉誼之故,漸相結識,但不知為孫文耳。」
「九月初五(陽歷十月十一日)中山偶過使館門外,遇同鄉數人子道,各以粵語問訊,並邀中山入室,略敘鄉誼。中山從之,入門後,即被二人挾持登摟,禁諸室中。」
從孫文三位好友的著作中,都可見孫文早就知道他去的地方是哪裡,他寫《倫敦被難記》故意說不知是使館,並說自己在入門前被挾持,目的是「欲得外人同情,增加滿清罪戾,不得不如此立論耳!」
台灣的小學課本裡,不照歷史書寫,卻依《倫敦被難記》來照本宣科,也可見國民政府的說謊成性,連小孩也要騙。既要栽贓滿清政府蠻橫綁架,又要自誇神勇入公使館宣揚革命,好事都讓他一個人佔了,難怪他是「國父」,我們就只能當國民了。
至於孫文被關後第四天(十月十四日),當鄧廷鏗表示「倘有一線可原之路,我亦可念同鄉之誼,代求欽差,為你申雪。」孫文的「即跪下,叩頭流淚云:『如事能直,恩同再造,感德不忘』。」這些細節,為了保持我們台灣人從小對「國父」的完美形象,我就不多提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