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網友會懷疑我是中國國安單位的「網特」,因為他們看到我竟會模仿紅小兵寫大字報,這對中國很多憤青來說,也是白頭宮女話玄宗。這其實還真冤枉了我。
在台灣,國民黨搞「國族主義史觀」也是數十年如一日,我一開始也是忙著推翻暴政、立憲救國。但等到真的看過一些書、認識一些人之後才赫然發現,這不過是有權力者設計的「分類械鬥」而已。民主改變不了這亂象,「民主人士」更改不了。
台灣雖然政黨輪替了,不過只是把「國族主義史觀」的人名換掉,內容還是異曲同工的。網友說的民族自尊與民族自信心,我以前也被感動過。但國民黨下台,一改朝換代後才體會,自尊與自信為何要建立在民族上,建立在自己身上不行嗎?一個混血兒該將自尊與自信建立在父系還是母系的民族身上?
歷史究竟是什麼?很多網友以為「歷史是民族的共同記憶」。錯了,「歷史在中國是個淪落風塵的苦命女,每個有權勢的人都想來玩弄她。」分類方式隨執政者的起落而改變。為何一樣是異族入侵、建立政權,遼史、金史、元史、清史都是正史?
讓歷史歸歷史,政治歸政治。轉個彎,世界會更大。
。。。。。。。。。。。。。。。。。。。。
在我的史觀裡,根本沒有「國族」這件事。對孫、袁,對蔣、汪,對蔣、毛,對兩蔣與日本治台,我都只看一件事,就是他們政策對人民的影響是什麼?我只盡我所能用客觀的方式去比較雙方的功過。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安那其主義或虛無主義者,只要在不違背人性,不違反基督的大前提下,任何國家統治我,我就對那個國家效忠。
有一個問題我一再反思,卻又不得其解。當初蘇聯堅持要併入波羅的海三小國,搞得這三國的獨立運動全跑到蘇聯境內來活動,弄到最後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全都獨立了,至今俄羅斯共和國的車臣還在搞獨立,內戰、恐怖活動讓人民受苦、經濟崩潰。
如果時光能到回,蘇聯也許會後悔當初為何要併入這三國,讓他們像華沙公約組織那樣,搞個親蘇的政權來當緩衝國不是更好?有些敏感的一聽我這樣說,也許馬上想到李登輝的「七塊論」,清喉嚨吐痰的,捧馬桶潑糞的,大概都準備排隊了。但大家要冷靜,我的主張與李登輝當然不同。
李登輝想把中國切成七分,其實是不值一駁的笑話,也充分證明他的精神狀態真是有問題。荷蘭、日本這些異族入主台灣,都是在其國力最強,海上稱雄時。相反的,明鄭、老蔣卻都是在中國被打敗,帶著殘兵剩卒,才入台建立流亡政權的。
所以,李登輝若真的主張台獨,就更不該希望中國分裂。因為中國分裂後,必定是群雄並起,你爭我奪。一旦誰敗了都想學明鄭、老蔣,逃竄來台偏安一隃,台灣豈不更麻煩。
但如果李登輝只是想用刺激中國,來建立自己「台獨教主」的地位,讓繼任者畏於他有基本教義派的支持,不敢以「清算」他來「立威」,那李登輝確實達到目的了。因為在台灣光喊「台獨」已經沒用了,連計程車司機、賣藥的地下電台、過氣的政客,一個喊得比一個聲嘶力竭,況且他總統任內,頒布130次「統一訓詞」教訓民進黨。
所以李登輝「七塊論」雖不合邏輯,但在政治上確實高明,他不跟別人湊熱鬧喊台獨,直接來個更勁爆的「七塊論」,對岸馬上也配合演出,文也攻、武也嚇。結果李登輝不戰就屈民進黨之兵,一舉搶下「台獨教父」的光環。陳水扁與民進黨氣死也沒用,總不能喊「八塊論」來爭教主吧!
。。。。。。。。。。。。。。。。。。。。
檢測台灣統獨的狀況,中國需要的是有游標的光譜,隨時調整,按深淺分類;而不是一翻兩瞪眼,非字即花的銅板。大家要心平氣和的看這問題,才能看透政客的手段。
其實從歷史來看,滿洲人治理中國,確實在政治手腕上,比我們漢人高明甚多。就舉他們對內地十八省以外「一國兩制」為例:
台灣不駐重兵,因為台灣比內地富裕,外來勢力又容易干預,滿州人自己又不善海戰,人民還多是明鄭後裔。一旦駐兵,官員有二心,或軍人嘩變,駐兵越多,更加難以收拾。所以台灣的稅制、官制,都與內地不同。
至於滿清對關外、蒙古、新疆、西藏其他少數民族,也各有不同的「羈縻」制度。所以即使200多年後國勢衰弱,這些地方不會成為朝廷的「敵國」。清朝的外患主要還是來自東南沿海。反而是國民政府一成立,邊疆一直告急,被獨立運動搞得焦頭爛額。
制度的好壞就在於強盛時能用,衰弱時還有用,這才叫「有用」。你強盛時用什么都是對的,但問題是一個國家不會永遠都強,這在歷史上是很清楚的啊!萬一中央衰弱時,邊境都反,該怎樣「羈縻」?而承平又如何不虛耗兵餉?我日後會另貼主題,討論清朝如何用「一國多制」來「羈縻」邊疆。
其實這道理南方各省的人比較有「同理心」,越往北京走,這想法越淡薄。但我說的,才是真正的「富國強兵」之道。
。。。。。。。。。。。。。。。。。。。。
最後,我願與網友分享自己讀歷史的心得:
(1)我走在街上,行人道有一處深坑。我掉了下去,迷失而無助。那不是我的錯。好像永遠都找不到出路。
(2)我走在街上,行人道有一處深坑。我視而不見,掉下去。真難相信我竟跌在同一地方,但那不是我的錯。我得花許多時間才找得到出路。
(3)我走在街上,行人道有一處深坑。我看見它,仍然掉了下去。那是一種習慣。我睜開眼睛,知道自己在哪里。那是我的錯,我立即走出來。
(4)我走在街上,行人道有一處深坑。我繞道而行。
(5)我選擇了另一條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