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這是聖經裡耶穌被釘十字架前,規勸門徒的話。而中國的老子也說:「師之所至,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兵凶戰危,似乎中外童孺皆知。
但這些天來在網上,我卻發現大陸有不少好戰人士,和台灣某些號稱「不畏戰、不會戰」的政客,表面上立場南轅北轍,實際上卻是一唱一和,共同創造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
自古以來,每場戰爭發動前,都有一大堆敲鑼打鼓的幫閒傢伙。這些人引經據典,慷慨激昂,告訴國人「非戰不可」,以及戰勝後有多大的利益。但敗了之後會是什麼局面,他們絕不會說,而關心的人也不會太多。
在台灣,我比較可以直接駁斥台獨論者的樂觀假設;但對岸的好戰人士,我一來沒有立場與他們爭辯,二來在言論尺度上也不好拿捏。但有些話又覺得非說不可,所以還是來談談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第一戰--鴉片戰爭(中英戰爭)。
。。。。。。。。。。。。。。。。。。。。
這場戰爭發生在清道光20年(1840年)。道光即位後即將朝政大事,交付曹振鏞掌理;曹死之後,改由穆彰阿柄國。這一年,清朝與遠在七萬裡外的英國,因鴉片銷毀和通商與否大動干戈。
鴉片早在唐代已入中國,但僅做藥用,自明朝起已有人吸食。雍正七年起頒佈禁吸令,而這時貿易權由於葡萄牙人壟斷,故銷額尚少。
然至道光年間,英國以印度為殖民地,大量種植並輸入中國;民間吸食者日漸增多,官員士兵嗜此道者亦不在少數。鄂督林則徐上表主張嚴禁,否則十餘年後,既無可籌之餉、亦無可用之兵。
道光皇帝深感其言辭剴切,於是下詔賜兵部尚書欽差大臣關防,赴粵查禁鴉片。道光皇帝痛心鴉片大量輸入,造成白銀不斷流出,所以也贊成不惜與英一戰。
可是戰事初起,且不論勝敗,光是調動軍隊,就要用上大筆的庫銀。鴉片進口後換成白銀輸出,只是細水長流、慢慢消耗,而且損失的錢財全在民間,對道光皇帝而言,無關痛癢。然而戰爭所用耗費,多從庫銀而出,且一次支出就是成千上萬;向來節儉的他,這時當然不能忍耐了。
後來英軍自浙江定海登岸,長驅直入,眼看著就要進渤海、偪白河。戰事不利,北京城危在旦夕,於是諸吏恐懼禍及,頓時廷議動搖。道光皇帝接受了主和派之建議,與英人簽定【南京條約】,且將林則徐革職並充軍新疆伊犁。
。。。。。。。。。。。。。。。。。。。。
滿清皇朝內閣六部全是御用,可是雍正皇帝猶嫌不足,於宮內南書房成立軍機處,非軍機大臣不得與聞;重大政務全在此辦理,內閣僅能庶理一般例行公事了。而對英戰爭如此大事,欲戰欲和決定權,自然是由道光皇帝一人乾綱獨斷。
但和約簽定後英軍暫退,朝中大臣皆為林則徐抱屈;卻又無人敢直言皇上措置失當,只有轉移目標,集中所有罪惡於軍機大臣穆彰阿,還有負責簽約的琦善兩人身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屬御史陳慶鏞了。
陳慶鏞是道光十二年進士,籍貫福建晉江,幾乎可說是漢官在朝中的首領。道光二十三年,沿海已無英國軍艦蹤影後,陳慶鏞就上疏論政,以為戰事失利,責任全在穆彰阿與琦善兩奸臣,聖上應速斬此二人以申國法、慰民心。
道光皇帝為了不得罪漢官集團,又屈服於廷議的強大壓力;就把琦善的職給革了,下詔要他在家閉門思過。陳慶鏞此舉一鳴驚人,直聲因此震驚海內。
另一方面,朝中滿官集團首領穆彰阿,雖然聖上對其眷顧甚深,未被這奏章波及;但從此不僅穆陳兩人勢成水火,滿漢官員間也為了這事,頓時分立兩派而涇渭分明,朝中自此黨同伐異,成了多事之
。。。。。。。。。。。。。。。。。。。。。
中國自古朝代興替,俱以漢人為主;其他民族,僅能在邊陲割據擾亂,最多只是佔領華北隔江分治罷了。即使蒙古入主中國,建立元朝也不能越百年。
然而滿族人口稀少、文化落後,帶甲之士不過十萬,卻能統治中國百餘年仍穩如泰山,道光皇帝自然知道原因何在。
朝廷一方面采高壓政策,用恐怖手段來鎮壓反抗者。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雉髮令的留髮不留頭、文字獄的株連殘殺,處處讓漢人嚇得噤若寒蟬。
可是另一方面也用懷柔政策,承襲傳統的科舉取士制度,以功名利祿羈縻知識份子;又去除前朝種種苛征雜稅,用「永不加賦」討好下層民眾。
道光皇帝沿襲祖制,繼續這種一手執鞭、一手握草的辦法,寬猛並濟。所以對英戰爭後,大清的國勢似乎不像康雍乾三朝那樣興盛;但朝廷在中國的統治者地位,卻是更加的根深蒂固、難以動搖了。
道光皇帝自幼就隨編修秦承業、檢討萬承風學習漢文,對儒學之精不遜於朝中士大夫;他深知漢人、尤其是讀書人之心態。在科舉制度下,學而優則仕,官位原是唯一奮鬥的目標,也是老百姓崇敬的物件。仕途得失就代替了一切理想,而理想不過是做官的手段與階梯罷了。
讀書人除做官外別無二路,所以文章一定要美,言論一定要高,這樣自然有官可做,社會上人人推崇;至於內容是什麼就沒必要討論了。反正作文目的在傳世留名,只要淋漓痛快、激昂慷慨、鏗鏘有聲、自鳴清高,以聖賢之徒自居、以放言高論炫世就夠了,做不做得到幹我何事?邊疆大吏林則徐如此,朝中言官陳慶鏞也不例外。
。。。。。。。。。。。。。。。。。。。。
很多中國的歷史書上,竟說對英戰爭時,林則徐在廣州禁煙,英軍不敢入侵廣州;可惜穆彰阿嫉賢妒能,才被放逐新疆。坊間都這樣傳說,漢人軍機大臣王鼎甚至直言:「林則徐是岳飛,穆彰阿該是秦檜」。
一般漢人襲於傳統之見,總以主戰為忠,主和為奸。朝中官員滿漢對立之勢已成,但戰和之權莫說內閣無法過問,軍機大臣也只能建議,全靠皇上乾綱獨斷。漢臣不敢直言皇上之非,只得攻訐滿官為奸臣誤國,藉以示對大清忠貞;穆彰阿因此成了代罪羔羊。
其實戰爭講的是力量,不是仁義道德;琦善奏摺上曾說:「蓋緣歷任率皆文臣;筆下雖佳,武備不諳。」林則徐就是這類人物。書上都說林則徐是「民族英雄」,大陸那邊還為他拍了部電影。但林則徐或許忠心有餘,但氣度見識,實與「義和團」無異。
林則徐是科舉出身的士大夫,僅知四書八股;對中外大勢,一無所悉。台灣的士林故宮,裡面所藏的清朝軍機檔,藏有一篇英軍來犯前,他上道光皇帝的奏摺,大家看看他在奏摺上對局勢的判斷,到底比「義和團」高明多少?
(1)他以為英軍不可能自七萬里外來攻中國;且英軍只是船堅炮利,利於海不利於陸,利於外洋不利口岸;以逸待勞足以制敵。
試問英國是世界第一海權國家,所有殖民地全賴武力征服,何以不能入侵中國?
(2)他說英軍腰腿纏布僵硬,仆則不起;在海中能耀武揚威,上岸則不堪一擊。
試問戰爭是生死大事,敗則必死;英軍會讓自己仆則不起嗎?況且英國能在全世界殖民;軍隊可以只在船上,而不登陸統治嗎?
(3)他說只要禁止大黃茶葉出口,即可迫夷人就範。
試問中國人沒茶葉大黃立刻就會死嗎?如果不會,何以英人沒有茶葉大黃就會死呢?
。。。。。。。。。。。。。。。。。。。。
大家要明白一件事,英軍不攻廣州,是因廣州離北京太遠,攻下來對朝廷也沒威脅。但南京若失陷,朝廷就非談判簽約不可,所以選在浙江登陸。否則若真從廣州上岸,試問林則徐如何抵抗?
他在諭夷人繳煙帖上說「號召民間壯丁,足以制其命而有餘。」這不是癡人說夢嗎?可惜英軍未入廣州,使士大夫以為戰敗非力量問題,只是用人不當。
戰爭前廣州外海,英艦不過一兩艘,甚至只是有炮的貨船,林則徐尚且不敢率水師圍攻;戰時英軍傾巢來犯,船艦數十艘,他憑什麼抵抗。台灣的士林故宮的清朝軍機檔,還藏有一篇英軍來犯後,他上道光皇帝的奏摺,裡面推諉避責,大言不慚地說:
「粵省各處口隘,防堵加嚴,逆夷無可乘之機。」
「此時不值與之海上交鋒,固守藩籬,亦是使之坐困。」
「英夷憾在粵省,滋擾在浙。」
這不是妖言惑眾、貪功諉過嗎?英軍若直攻廣州,當時國人或許尚可覺悟;但天佑林則徐,英軍從浙江登陸,從此他就成了「民族英雄」。
我不能再寫下去了,泄漏太多歷史秘密,讓兩岸的好戰分子發現,原來打敗戰也能當「民族英雄」,這場台海浩劫就更難避免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