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32品解說分品法義(二)
[經文] 第二品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解說] 著述者 張澎居士
[表義]
[主輔]
所謂四問四相。 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
[心續]
1.四問佛答演金剛。
2.佛善咐囑、善咐念諸菩薩。佛父、父子密行,外人不得知。
|
3.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名新生兒、
赤子心。佛種新芽露出地面,欲得一席之地。
4.應云何住?食衣住行如何照料?奮鬥生存,如何不被淘汰?
5.云何降伏其心?如何教化新生兒?如世俗的16年教育──小六、國三、高大共7,合為16。如出世修行的三大阿僧祇劫行。
如例釋迦自燃燈佛至成佛,供養了22萬8千尊佛教育。
|
6.我相,三世諸佛離一切諸相故,善咐念、善咐囑諸菩薩。
人相,善男子、善女人,離一切是非、迷悟、……相對論,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眾生相,應云何住?當依如來功德力,以無住為本,
無住故無本。無所得故,清淨故,立一切法故。
當成就佛的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壽者相,云何降伏其心?依般若故,能度一切苦厄故,
能超生死故。慧無限故命無窮,乘願再來是常法。
|
[非相解]
[如意解]
1.常法 三世諸佛
如來善護念、善付(咐)囑諸菩薩,二乘不在列,但可進階。
|
2.樂見
善男子、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具足善根因緣成熟故,
欲修行救度眾生者),無發而發,無所不發,發一切清淨心而發。
|
3.我,應云何住
佛住世授三藏12部,菩薩成立補習班,修行者成就三學,
三者應無所住,法應捨,何況非法。
|
4.淨,云何降伏其心
所謂心即非心,三心不可得,無少法、少相可得。將心拿來,
我替你按。
用加持,暫伏安心安分,所謂加減乘除法,所謂持,即用37道
品一切法,直到無始無明沒有為止。
當用四法對治──隨順眾生圓覺慧、大悲輕安、寂滅輕安、
寂靜輕安。及參看《圓覺經》清淨慧菩薩第六問。
|
5.應如是降伏其心,按因果業力不同對治。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所謂眾生即非眾生,所謂佛即非佛,有相即非,離相是空相。
無量、窮、邊際……,不生不滅、不多不少……。
成佛性滿,法界量滅,即名一真法界。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眾生互為資量,先後次第成佛,
每人有份。
如是滅度……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空法對幻眾,空空也。
一真法界,性德圓滿,法界量滅。
|
6.菩薩有四相,名泥菩薩,名聞利養菩薩,要人募款菩薩,
用錢雕刻的菩薩。
我相,悲起菩提芽。
人相,慈收諸上善人。
眾生相,喜同共修。
壽者相,捨進各得果。
|
7.應如是降伏其心──
菩薩進階學佛如是,二乘進階學菩薩如是,發心進階學佛如是。
是大菩提心,同歸涅槃性海。
不動佛如是降伏其心,對一切人、事、地、物、時,食、衣、
住、行、欲、樂,身口意……,若不順、不合意時,不起瞋心。
阿彌陀佛滿足48願。釋迦滿足五百願。
成就願即是成佛時,廻向即招生入學考。
應如是降伏其心,三學無漏圓滿。若12類眾生(正遍知),
我皆令入……--成佛基本願,用不同願去完成,做人有始有終
名直心。
|
[直心解]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手灌頂神力,善護念十地。
善咐囑諸菩薩,佛顯身面言說神力,善咐囑一~九地。
|
發心成佛修行者,應云何住?云何應住?
十方法界名云何。應住無依、無本。
云何降伏其心?降伏(無明)云何其心(12眾生心)。
|
[密義]
1.須菩提為眾請法,位居中。 2.雖為他問,卻形成己事。
3.二乘發心此正時,無心插柳也。
|
[淨念解]
1.我當離我相,即當如。如來善咐念、善咐囑諸菩薩。
2.我當離人相。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名一切菩薩發清淨心真言,離一切相、一切法、一切念,
無發而發。
3.我當離眾生相。應云何住?如菩薩行,如眾生無五毒住,如佛
陀如如住,如二乘向上一指住。
4.我當離壽者相。云何降伏其心?永恆剎那無二無別,不空過
故。生命意義在於價值,而非著重長壽。十仙欲作佛相,
畫虎不成反類犬。
|
5.我相當離我、人、眾生、壽者四見、四念、四想。
6.人相當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相中求相,名二囚、四囚。
7.眾生相當離四相。眾中突顯我,故會標新立異。
眾中有人皆非人,輕慢故。 眾中無眾,視若無睹,無道德。
8.眾中無壽,視眾命如草芥。
|
[正解]
1.先問,名乞法者。 2.又名長者,能領眾故。
3.代眾問,名善問善行。 4.事關己,因緣成熟故。
5.先馳得點,先得果。 6.注意聽即聞思修三慧行。
7.由是問答篇出。 8.佛學問答即是此。
9.非不請自問,而是時機、是時候。
|
10.希有世尊:唯一上師,此時佛即上師。
若佛不在世時,就多一個上師。
故名四皈依,上師代佛故。
|
11.意指修行之父也,父子之行也。
12.珍寶、珍貴、珍惜也。
13.不空過名希有恭敬。若空過者,即不名希有。
|
14.如來善咐念、善咐囑諸菩薩:
心念一動唯佛知(因),行動之前先提示(緣)。
因因相連本同根,緣緣相助皆貴人。
自他不二,勿分別。
|
15.佛子能携,眾前行。 淨土現前,即如鏡。
攬鏡自照,慚愧心。 精進修行不負佛。
|
16.護念,如常住灌頂。咐囑,如交待指示。
17.常住心自律,交待能圓滿。
18.弟子規,因而生。戒定慧,在日常,不是特別去定。
|
19.一~十地各有護身咒。有問,佛即現前。
另作用,能防魔擾。
|
20.善男子、善女人,無二相,無高下:
Ⓐ泛指諸上善人。 Ⓑ世間福功德已圓滿者。
Ⓒ已超善惡二相者。 Ⓓ已備出家修行者。
Ⓔ世間事已善圓滿處理者。Ⓕ非志工之輩,非善心人士。
Ⓖ非好奇心者,非外道者,非試探者,非盜法者,
非一時者……。
|
21.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嚴(專、特)指發心成佛者。 Ⓑ包括初發、已發……。
Ⓒ無發而發,離四相發。Ⓓ粗指欲修行者、欲三界解脫者。
Ⓔ發心圓滿也。 Ⓕ佛前發心才算,或佛現前作證者。
Ⓖ一發不可收拾,修行是不歸路,直至成佛到家為止,
當然一路辛苦。聰明人會在途中善用貴人,自然成佛快。
Ⓗ釋迦初發心,至成佛,三期供養了22萬8千尊佛,示現了
8億多次成佛度眾生。發心即授記、即成佛、即轉法輪。
|
22.
應
|
(相應)(離四相)(是戒律)
|
(非頓非漸)
|
云
|
(眾生)(知解法)(得成就)
|
(行雲流水)
|
何
|
(人事地物時)(何何不作名相問)
|
(初發心)
|
住
|
(處理圓滿)(住住徹底實際作)
|
(保持不變)
|
應住
|
(欲往何剎)
|
|
云何
|
(如何修行)
|
|
|
|
|
|
23.
①云何
|
(諸佛說法)(遍一切處)
|
應住
|
(皈依何佛)(俱生無行作)
|
②應住
|
(相應即非住)(發願故)
|
(不住而住)
|
云何
|
(定迷惑)(須成就)
|
(清淨不為何)
|
③何住應云
|
(反問初發心)
|
二者初發心程度不同,當修菩薩初發心圓滿真言。
|
④應云何住
|
(已知初發心)
|
|
|
|
|
24.初發心即名因果不昧:
若因果不相應者,或自然,或宿命,或意志、環境萬能……
定是外道理論。
顛倒迷亂行,以為不定法,所謂無因有果、有因無果……
之輩者。
|
25.云何降伏其心:
Ⓐ心不在內外中間……18法中。
Ⓑ應離身心塵,清淨覺性生,才能管控心、妙用心,
起六大神通。
Ⓒ所謂降伏,即非降伏,是名降伏心。即非心是名心。
Ⓓ云何(如三世諸佛所言)(非示成就者言)。
|
26.善哉善哉:
Ⓐ大哉修行,大哉善問。 Ⓑ大哉淨法,大齋(過午不食)開問。
Ⓒ好問題,好問題。 Ⓓ佛贊歎須菩提。
Ⓔ會問,會問(妙妙)。 Ⓕ善更善(好,更好)。
Ⓖ為眾生載,為眾生問。
|
27.如汝所說:
Ⓐ誠如法問。 Ⓑ真實不虛。 Ⓒ猶如汝修(聞)(解)。
|
28.如來善護念、善咐囑諸菩薩:
Ⓐ日常所見。 Ⓑ希望自己也在其例(列)。
|
29.汝今諦聽:Ⓐ佛示法器。
Ⓑ如同對你(眾)善咐念、善咐囑。
|
Ⓒ諦諦能至諦,
聽聽佛言語。
|
30.當為汝說:
Ⓐ汝眾、佛眾,無二相,才能專聽入說。
Ⓑ大眾洗耳恭聽,洗去耳惡習,即耳垢。
清淨聞佛法,五陰皆空,才能直入佛法。空名長驅直入。
Ⓒ注意聽、不忘聽、能傾聽,入耳、入根、入心,
好好清洗塵垢。
|
31.善男子、善女人:
Ⓐ諸位修行人(已修)。 Ⓑ諸位欲修行(未修)。
|
32.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全心。 Ⓑ全心才能全意。 Ⓒ全意才能全修。
Ⓓ全修才不會漏。 Ⓔ才是成佛因。
Ⓕ淨心得淨果(不缺不漏也)。
|
33.應如是住:
Ⓐ如佛住、佛如、佛是標準法。
Ⓑ應無所住,遍一切處(善法)(人事地物時)。
Ⓒ法位(胃)法住,得位得果,住眾生心中,住剎土中。
|
34.如是降伏其心:
Ⓐ如佛菩薩修行經過。 Ⓑ種種事蹟,隱含的妙密之法。
Ⓒ降伏其心,得到解脫,為他人解脫。
Ⓓ降怨、伏魔,其中不語,因神通故。
心如新,如星、如剎、如禪、如擬、如如……。
|
35.唯然:
Ⓐ唯一的自然,是唯一的佛。
Ⓑ唯唯諾諾,行行復行行,修修更修修。
Ⓒ口唯心燃(心口一致)(理事行)。
|
36.世尊,再次禮拜。
|
37.
願──發──全佛。
樂──修──成行。
欲──法──入位。
聞──誨──潮音。
|
心願能了。
眾樂即剎。
欲轉成智,成無所得。
聞如觀音、普賢修。
|
[齊解]
1.大勇須菩提(常)(須適時)。 大善為眾生(樂)(布施法)。
大智佛演法(我)(我即非我)。
大器能入法(淨)(頓得)( 無少法可得)。
|
2.Ⓐ如來善護念、善付囑諸菩薩(常)。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
⒜世俗因緣已滿者。 ⒝諸上善人已超善惡相者。
⒞發在佛前或成就者前。
⒟無發(性空)而發(緣起)。無少法可得,無眾生可度。
因離四相、六相、一切相故無念。
⒠久修無法成就者,如梗(鯁)在喉。
⒡發願度眾生、度外道者。
⒢欲分擔佛重責者。 ⒣久劫見生死大海眾生故。
Ⓒ應云何住?(我)(即非我)(應無所住)。
Ⓓ云何降伏其心?(淨)(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佛、
即一切僧──修行者。)
|
3.Ⓐ開菩薩方便門(佛子常出入故)。
Ⓑ示發心者無念清淨門(極樂故)。
Ⓒ悟當住持者具備能力(我、眾生不二故)。
Ⓓ入眾生心(不出不入,如如不動)(所謂眾生即非眾生)
(所謂心即非心)(不可思議故)(言語道斷故)(離一切相故)
(離見聞覺知故)(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故)。
|
4.四句偈來,一心解: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四句一心無二無別故,四句即非四句,一心即非一心。
|
5.四句開基祖法,一心諸佛演法,即名三世傳承。
眾生皆蒙其益,即無量福功德。
|
6.四兩撥千金(斤),無量眾生來。 彈指即化度,心無罣礙故。
|
7.希有世尊,開希有法。無價無值。五陰皆空者,才能直通人心。
小見小智者,處處不通,無法領會。
|
8.千劫一問,何止如梗(鯁)在喉?
一時一念佛演即名開喉,消化能力不夠,會得病的。
五臟六腑功能要好,清淨者得,污垢者死。
高貴藥會藥到命除的,不可不慎。拿著聖法當令箭,會出事的。
|
9.阿字訣。無量心對無量法。
遍學一切善法的總持,遍貪一切善法的毒藥垃圾執著,
二者不可相提並論。見血封喉嗚乎哀哉。
一滴甘露頓得入清涼地,天堂地獄差異在此顯。
|
10.Ⓐ誰在善咐念、善咐囑諸菩薩?
離我相的清淨佛,教尚未圓滿菩薩。
Ⓑ離人相,善男子、善女子(人),男女及是非相。
不再質疑女人可以悟道嗎?
Ⓒ離眾生相,應云何住?
所謂眾生即非眾生,故無應云何住問題。
Ⓓ云何降伏其心?離壽者相,心無生滅、長短、冷暖……,
故幻化生滅,無此壽問題。千劫如一念──
三世三心不可得。 一念如千劫──展示境故。
|
11.Ⓐ信佛周遍知(聞)。 Ⓑ解佛大心發(思)。
Ⓒ行住無來去(修)。 Ⓓ證眾心非心(證)。
|
[法意]
須菩提問:
Ⓐ如何善護念諸菩薩?
咐囑諸菩薩?
|
理圓,正念。
事滿,次第。
|
Ⓑ善男子善女人,如何發心?
|
當永斷無明。
|
Ⓒ作主,知位,非頓漸。
|
⒞云何應住?
住十度萬行,入大藏經。
|
Ⓓ對治法運用:
|
⒟云何降伏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不二法心。
|
如欲預先閱讀詳細內容,請參看:大藏經法要之一──《金剛經》序列所有著作: 目錄索引
http://classic-blog.udn.com/ku0315ku/109218414
https://cht.tw/h/rzc4i
文章定位: